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70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docx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灾害: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3 灾变分级:

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4 灾度分级:

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灾害活动程度;

(2)、受灾体易损程度。

5 崩塌:

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6 滑坡:

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7 支撑技术:

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8 锚固技术:

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9 牵引式滑坡:

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10 推移式滑坡:

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

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

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

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

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4 堆载阻滑:

通过在滑坡的阻滑段(一般在滑坡下部)堆载来提高滑坡的阻滑力以使滑坡处于稳定的方法。

15 削坡减重:

削坡减重是一种滑坡处治采用技术。

它是通过削坡减轻滑坡致滑段的滑体超重部分,以减小滑体的下滑力,使滑坡趋于稳定。

16 滑坡周界:

滑坡体和周围未扰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它由滑坡壁,侧壁和滑坡趾组成,是圈定滑坡范围的界线。

17 滑坡台阶:

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

18 植物防护:

植物防护是指在坡面上栽种树木,植被,草皮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发育,起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防护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一般适用于边坡不高,坡角不大的稳定边坡。

19 切层滑坡:

滑动面与岩层相切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

这种滑坡常受岩土体的重力势能和裂隙或断层控制,滑动面常是弧形。

20 人为灾害:

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

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

21 自然灾害:

由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灾害。

22 灾害分级种类根:

据灾害调查、统计和评估需要,灾害的分级种类有三种;

(1)、灾变分级:

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

灾害活动是自然环境变异的结果。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频次。

等级划分:

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灾变分级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和标准。

(2)、灾度分级:

对灾害损失程度的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灾害活动程度;

(2)受灾体易损程度。

等级划分:

以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额为灾度指标,将自然灾害分为5级。

(3)、灾害风险分级:

对灾害风险程度的分级。

灾害事件属于随机事件,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不确定。

通过对灾害活动的概率分析。

对灾害风险程度分级。

等级划分:

以平均期望破坏损失为指标,将风险划分为4级。

2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根据失稳模式将危岩分为几类?

分为三类:

崩塌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坠落式危岩。

24 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的区别。

25 锚杆按是否施加预应力将锚杆分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对无初始变形的锚杆,要使其发挥全部承载能力则要求锚杆头有较大位移,为减少这种位移,一般通过张拉将锚杆固定在挡土结构上,同时也在结构上和地层中产生应力,这就是预应力锚杆。

26 两种滑坡分类及其标准:

根据滑坡体体积,可将滑坡划分为四种类型:

(1)、小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小于5000;

(2)、中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为5000~5*10^4;

(3)、大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为5*10^4~10*10^4;

(4)、特大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大于10*10^4。

小型滑坡

中型滑坡

大型滑坡

特大型滑坡

<5000

5000~5*10^4

5*10^4~10*10^4

>10*10^4

根据滑坡体厚度分为三种类型:

(1)、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小于6m;

(2)、中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为6~20m;(3)、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大于20m。

浅层滑坡

中层滑坡

深层滑坡

<6m

6~20m

>20m

27 地质作用:

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分为:

(1)、内动力地质作用:

来自地球圈内部动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

来自地球圈外部动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3)、人为地质作用:

人类的工程和经济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的影响

28 单体危岩分类:

(1)、压剪滑动型危岩;

(2)、拉剪倾倒型危岩;

(3)、拉裂坠落型危岩;

(4)、拉裂——压剪坠落型危岩;

29 群体危岩分类:

(1)、顶部诱发破坏行危岩;

(2)、底部诱发破坏性危岩;

 

二.简答题

1.简述地质灾害分级的基本原则。

1)分级种类和分级指标要反应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和主要灾情特点;

2)级次数量和级次差幅要适当,要能恰如其分地反应中国的地制灾情;

3)等级指标明确,划分方法简明,便于操作使用;

4)考虑国外地质灾害分级和其他自然灾害分级方法,便于与其他灾害对比。

2.请阐述地质灾害的内涵。

1)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

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2)第二,强调灾害事件的后果。

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

仅使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例如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不为灾害,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3.简述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成灾特点。

1)表现为漫布的“星点状”灾害;

2)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3)灾害发育水平和成灾规模因地而异;

4)周期性不规律和趋向严重化;

5)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

6)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关联密切。

4.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地质灾害可分为哪几类?

各举三例。

1)突变性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2)累进性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库渗透。

5.简述压剪滑动型和拉剪倾倒型危岩的特点。

1.压剪滑动型:

1)此类危岩的主控结构面为陡崖或陡坡内缓倾角的卸荷拉张结构面或缓倾角地层弱面;

2)主控结构面倾角较小,一般在45°以下;

3)危岩重心在主控结构面下部端点内侧;

4)主控结构面所受荷载主要为危岩体自重及作用在危岩体的地震力和裂隙水压力。

2.拉剪倾倒型危岩

1)此类危岩的主控结构面多为陡崖或陡坡内缓倾角的卸荷拉张结构面,且主控结构面下端部潜存于陡崖或陡坡岩体内;

2)主控结构面倾角较大,一般在45°以上;

3)危岩体的重心位于主控结构面下部端点外侧;

4)危岩体在荷载作用下通常围绕主控结构面的下端部或下端部与临空面的交点旋转倾倒破坏。

6.简述采用支撑技术的必要条件。

1)危岩体底部必须处于临空状态,即存在内凹空腔,宽度不小于3.0m;

2)危岩体下部必须具有相对平缓且具有一定宽度的微地貌部位,宽度不小于3.0m。

该微地貌下部载荷岩体较完整、岩性比较坚硬且处于稳定状态,存在中风化岩层或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300kpa的土体。

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对防治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将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三级:

1)一级:

危及县和县级以上城市、大型工矿企业、交通枢纽及重要公共设施,破坏后果特别严重。

2)二级:

危及一般城镇、居民集中区、重要交通干线、一般工矿企业等,破坏后果严重。

3)三级:

除一级、二级以外的地区。

8.简述边坡工程监测的作用。

1)为边坡设计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等技术资料;

2)边坡监测可获得更充分的地质资料和边坡发展的动态,从而圈定可疑边坡的不稳定区段。

3)通过边坡监测,确定不稳定边坡的滑落模式。

确定不稳定边坡滑移方向和速度,掌握边坡发展变化规律,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4)通过对边坡加固工程的监测,评价治理措施的质量和效果。

5)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9.根据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即破面)的组合关系,可以将斜坡归纳为哪几种坡型?

1)平叠坡:

指主要结构面为水平的斜坡;

2)顺向坡:

指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斜坡面的走向平行或比较接近,而且倾向一致的斜坡;

3)逆向坡:

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

即岩层面倾向坡内;

4)斜交坡:

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走向成斜交关系;

5)横交坡:

主要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垂直。

三.论述题

1.根据发展特性,灾害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举一例)。

试论述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和危害性。

根据发展特性,灾害可分为四种类型:

灾变型(地震),发展型(台风)、持续型(旱灾)和演变型(土壤沙漠化)。

各种类型灾害的特点是

(1)突变型:

发作突然,缺少前兆;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

有一定前兆,发展较迅速,但比突变型稍缓慢,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由几天到半年甚至几年。

(4)演变型:

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因而进程缓慢。

各种类型灾害的危害是:

突变型和发展型自然灾害发作迅速,缺少前兆,因而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危害最大。

持续型自然灾害持续的时间长,影响范围一般也较大。

因而往往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演变型自然灾害是一种漫长的自然过程,它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纠正难度极大。

因而它的影响最大,长期的潜在损失最大。

2.为什么说我国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

我国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是由我国的地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地球以致更大系统的天体运动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变异阶段,地壳运动可能更加活跃,全球气候异常可能更加剧烈,因此人类面临着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严重挑战。

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看,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将进一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剧,资源开发和工程活动规模加大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均将不断提高,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根据地质灾害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时,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认识历史灾害过程,又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