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615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docx

网络技术选修案例分析

第四章网络技术应用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

(1)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2)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技能与自己生活学习的联系,才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3)要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不要单纯着眼于技术,而要指导学生发现技术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站设计与评价。

因特网应用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触较为紧密,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可能地区不同、生源情况不同的学校、班级之间学生的起始能力差异会很大。

因此教学应在充分掌握学生起始能力的基础上展开。

网络技术基础部分,教学时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

即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空洞的知识实际化。

教学中常用的处理方法有课件演示法、类比法。

本书提供的案例中所采用的角色扮演法也是不错的方法。

本部分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注。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应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以直接体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实践中可借鉴本部分案例中所用的实验报告方式,使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规范整个活动过程。

网站设计与评价部分是在必修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必修模块学生已经体验了建站的基础过程,已达到“呈现主题,表达创意”的目的。

选修模块中涉及规划、制作、评价等系列从动手前到完成后的全过程,应“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案例一:

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

【基本信息】

作者

吴国华

课时

2课时

单位

东莞市厚街中学

来源

信息技术课程网.

【学生分析】

我校是乡镇普通高中,经过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学生间的能力差异还很大。

本学期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部分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熟练地使用常用的网络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相关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正是基于正确的学生分析,竞赛这种形式才成为可能。

因为学生在必修模块已对网络知识有一定了解,因此才有可能、有能力自主找来网络相关知识出题形成题库。

如果学生差异不大(知识覆盖广度与领域上的差异),竞赛中也就不可能拉开差距,不可能激烈,不可能引人入胜。

因此这样的竞赛,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能有收获与提高。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活动课是教材内容的重组和扩充,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知识竞赛,通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网络知识竞赛的准备和活动的过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为接下来的课程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综合活动不是教材中的任何一章、任何一节,而是对教学内容的大胆重新建构,是对教材的再加工。

它可以看作是必修与选修的衔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网络基本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2、掌握搜索引擎的搜索方法与策略。

3、掌握网上信息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

培养小组内成员协作学习、共同参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这似乎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向的教学目标。

我感觉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知识梳理的过程。

比如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适宜作为试题的内容;比如面对教师设计的综合分析题,小组所共同经历的答案的完善过程(即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3、巩固与扩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思路】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网络搜索相关试题的方法与策略

2、学生使用论坛时的正确引导。

『本次活动大致分为准备阶段与竞赛阶段。

这两个教学重点难点,很明显都不是竞赛环节的内容,反而是看似非重点的准备阶段,这充分说明在本次活动中,竞赛只是教学手段而已。

而本活动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技能获得,是准备过程中自然涉及到的信息交流与信息检索,以及主动的信息收集与知识内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全体同学参与,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发挥全组的力量搜集网络知识竞赛的相关题目,并把题目发布到论坛中,在论坛上共同讨论、研究题目。

老师根据各组搜集的题目,汇编出知识竞赛作品,最后以知识竞赛、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共同学习,达到寓教于乐,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每个环节的活动都不可能由教师来唱独角戏,都需要学生的参与。

学生主体性、参与性越高,则活动精彩程度越高。

而最终题库的汇编、竞赛中的评价等,又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分组搜集整理题目

1.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按照课室座位表安排)。

2.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围绕“互联网相关知识及应用”的主题,通过互联网搜集本次网络知识竞赛的题目,每小组上交一份网络题目,以形成题库,作为知识竞赛的素材。

3.在论坛公布5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围绕题目探讨回答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论坛,每个同学把自己在互联网上所找的题目发布至论坛,同组成员共同讨论,解题,最后汇总,向老师上交一份题目。

2.共同探讨综合应用题。

通过搜集—发布—讨论—探究—上交等环节,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其成就感,提升信息素养。

赛前准备

每一组选出四名代表,确定小组长,在竞赛时安排坐在每一组的前两排,小组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员。

针对女同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比男同学差的现象,强调必须至少有一名女同学参加竞赛,较理想的搭配是二男二女。

『教师在女同学的参与度这一点上考虑得很细。

选出4名比赛代表,参赛同学根据竞赛范围和复习资料认真准备知识竞赛。

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员积极准备,为参赛的同学服务。

『“全民”都被调动了』

培养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意识到能为小组尽一份力量应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第二课时

引入

1.总结上节课表现较好的组别及同学。

2.引入今天的主题:

网络知识竞赛。

各小组成员作好比赛准备。

1.学习先进,反思自我。

2.将学生带入比赛状态。

必答题

比赛规则:

必答题每组各有8题,答对一题得20分。

各小组通过随机抽签的办法确定回答哪一组题目。

参加比赛的同学回答不出,可由本小组其他同学补充回答,但有时间限制。

『本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回答。

这一条规则使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发言的可能,也就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更高的活动关注度。

每组由小组长抽签确定回答哪组题目。

考核每个小组对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抢答题

比赛规则:

抢答题答对一题得30分,答错扣10分,共12题。

在老师读完题,说“开始”后,方能举手抢答,每小组规定一人举手。

如出现抢答犯规,则取消本题抢答资格。

各小组同学应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进行各题目的抢答。

在竞争中,让同学们对网络相关问题或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你说我猜

比赛规则:

由一个同学面对屏幕说词,一个同学背对屏幕猜计算机名词。

负责“说”的同学只能说出名词的相关意思,不能说出要猜名词的任意字。

没有把握的名词可采取“跳过”的策略。

一分钟内猜中一词得30分,猜错不扣分。

通过小组内两位同学的合作,由同学说出专业术语的解释,另一同学猜名词。

以游戏的形式,考验两个同学的合作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创新意识。

并可帮助全班同学认识或加深理解此专业名词。

综合应用

从5道题中随机抽出一题回答。

每题30分。

由每组预先选出一名同学作为此环节的评委,加上老师,共5人,组成评委会,对每组的回答及表现打分。

(表现评价表见附表2)

1.每组由一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2.其他组同学可对其回答提出质疑。

培养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

总结提升

1.总结本次活动,根据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奖,提出希望。

2.反思自我,结合本次网络知识竞赛,思考得与失,评价与自我评价。

(评价表见附表3)

1.优胜组学生代表上台领奖

2.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及小组互评表(课后完成)

1.总结本次活动,提出希望。

通过小奖品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提升信息素养。

关键环节提炼:

本次综合活动课时间为两个课时。

准备这次以知识竞赛、游戏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活动课,是为了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以本节课为起点,逐步进入《网络技术应用》选修内容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学期刚开学不久,确定了本学期的选修内容,便要精心地准备本次综合活动课。

分组、选人,搜集整理资料,都要在同学们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值得高兴的是,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本次综合活动课中来。

(一)分组搜集、整理题目

1.安排一个课时让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搜集资料,整理题目,共同探究问题。

在本节课里,小组长把组员分成三部分,分别负责网络基础、互联网的应用、综合应用题方面。

全组成员齐动手,共同参与,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把搜集到的有效信息发布到论坛中,然后小组成员探讨题目,共同研究相关题目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在问题的讨论中使用论坛,其优点很明显,共享便捷,使整个讨论的过程都被记录下来,学生的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会影响讨论。

因为毕竟相对于面对面的沟通来说,论坛的沟通不直接,反馈不及时。

也许有人要问,使用了论坛后,其它组的成员不也能够共享其题目与答案了吗?

学生全都知道了答案,竞赛不就失去意义了吗?

但当我们关注教学重点时,我们会想起:

本次活动中,竞赛是手段,试题的准备才是目的。

竞赛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掌握、理解网络知识。

学生主动去查看论坛上的题目、答案,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哪怕因此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也不能不承认这毕竟也达到了学生某种程度上的知识积累。

2.在论坛中,老师已经预先准备了5道网络方面的综合应用题,并对同学们说明,第二节课进行竞赛时会让每小组从中抽出一道题目回答。

在本节课里,各组要做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由部分同学研究回答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公布于论坛中,供小组同学共同探讨研究。

『综合题出题难度较大,由学生来出确实容易把握不好尺度。

3、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小组所搜集到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并上交老师。

各小组搜集的题目作为题库的一部分,然后由老师设计制作出网络知识竞赛用的作品。

『各小组出的题目只是题库的一部分,最终还是由教师从知识的全面性、各组的难度均衡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最终的题目。

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准备阶段:

在小组长们的带动下,全班都动了起来。

每小组选出四位同学作为知识竞赛的主力队员。

能够成为比赛的队员的继续积极地搜集有关资料,有的同学甚至去图书馆借了一大把相关的书籍回来,为这次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不能成为比赛队员的,也没有闲着,想尽各种办法,定口号、制作小旗等等,为的就是给队员们加油鼓劲。

(三)必答题环节:

本环节考核的是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题目分为判断题和选择题,共32题,四组题目的难度系数基本上是相等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在本环节,四组参赛的同学都表现得很稳定,加上题目难度不会太大,基本上能拿上满分160分。

『PPT画面的精心设计,更容易制造真实的竞赛气氛,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

(四)抢答题环节:

抢答题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考查的是网络知识应用的技巧与方法。

因为没有采用抢答器,虽然规定了每组只能固定由一个同学来举手,但仍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每组举手的先后顺序,由哪个小组回答问题的环节上,虽然老师有最后的决定权,但啦啦队的情绪还是有点难以控制。

在小组回答错误或容易引起争议的题目,老师会适当地对其进行解释,正确引导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你说我猜”环节:

此环节属于游戏形式,要求每组派出两位同学进行游戏,在一分钟内猜专业名词,是本节综合活动课难度较大、最刺激、最吸引同学的部分。

难度大是在于游戏要求负责“说”的同学解释名词时必须通俗易懂,而且要从信息技术方面去解释、引导负责“猜”的同学,另外就是要求两个同学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四组题目里,综合考虑了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和基础,共设计有40个专业名词,设计题目时大概是按照“基本硬件名称—常用名词—网络应用”的指导思想把几种类型的专业名词分布在四组题目中。

每组10个名词,看起来很少,但这是本人在经过较严格的测试后确定下来的,因为一是1分钟的时间所限,二是“说”的同学解释时会花较多时间,10个名词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比赛要求。

实践后证明,几组同学在做这个游戏时均是由于受到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局限,造成了猜中的名词不多,最多的一组也只有三个。

如高一8班的第二小组抽到了第四组题目,下面便是第二小组两个同学的对话实录。

同学A:

一般是摆放在桌面,你打开电脑时可以看到你的操作的设备。

同学B:

显示器。

(第二小组的啦啦队掌声响起……)

同学A:

对啦。

下一个,你写了一篇文章,通过什么打出来给人家看?

(下面别组同学一片哗然,说:

“说了个‘打’字”。

噢,原来同学A违反了比赛规则,这个名词作废。

只能下一个。

同学A:

跳过。

同学A:

跳过。

同学B:

……

同学A:

用浏览器浏览新闻时我们要在地址栏输入什么?

两个字。

同学B:

地址。

同学A:

不对,第二个字对了,另外一个名词。

同学B:

网址。

同学A:

对。

跳过,下一个。

我们教材的名称。

同学B:

计算机。

同学A:

四个字。

同学B:

信息技术。

同学A:

下一个,对我们电脑危害很大的程序,两个字。

同学B:

什么?

同学A:

危害很大啊……

老师:

好,时间到。

原来规定的一分钟游戏时间已经到了。

第二组同学在“你说我猜”环节猜对了三个专业名词,得到了90分。

(六)综合应用环节:

此环节考查的是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共有5道题,每小组随机抽一道题进行回答。

每小组参加本环节的同学有一分钟的答题时间,还有两分钟是给组员作出补充和其他组同学质疑的时间,最后由评委会打分,满分为30分。

『这可应该是个精彩的时刻,反攻的机会来啦。

估计每个小组早就做好了准备,现在都在底下摩拳擦掌呢。

下面是本环节的5道综合应用题目:

1、你在互联网上的购物网站看中了一台数码相机。

在网上购物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木马程序的危害性很大,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预防此程序?

3、有同学在网上论坛发表了一张某人的生活相片,并通过软件对图片进行了夸张修改,请说说这种行为是否恰当?

4、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并说说它们的优缺点。

5、你的QQ上收到一条信息“QQ免费用户到网站登记QQ号码,并将此注册信息发送给10个好友,您就可成为QQ的正式会员,有效期1年。

”你将会如何做,为什么?

『这些题目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

它们属于主观题的范畴,其中有些还是社会上尚有争议的话题。

这就把第一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于具体情境之中,不生硬,达到了学生的自然内化。

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

这不仅是一场网络知识竞赛,更主要的是对教程内容的重组、扩充,同学们从搜集资料的准备到知识竞赛这两节课过程中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配合老师的教学。

本节课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是:

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教材重组处理恰当,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引入,从必答题开始进入网络知识竞赛,层层相扣,四大版块各具特色,竞赛内容引人入胜。

(二)感悟和提升

在竞赛和游戏中,很多学生能通过竞赛中的题目,通过直接的对话形式,加深了对网络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名词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不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通过课后自我反思,完成评价表,总结提高。

(三)不足

在抢答题环节中,由于考虑不周,没有采用抢答器,造成场面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

在问题的分析上,应尽量多地针对一些题目的争议或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作出一些标记,并加以解释,正确引导学生。

在竞赛内容的设置方面,应给“综合应用”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了解一些现象的本质。

附表1:

综合活动课教学设计思路:

题目上交

老师设计竞赛软件

『流程图式的课堂内容介绍是个特色,让人一目了然。

附表2:

学生表现评价表

项目

得分(1~5分)

观点明确、思路清楚

表达有吸引力、有创意

支持材料准备充分

面对别组的质疑镇定自如

能坚持已方观点,在辩论中占据上风

小组协作有成效

总分

评价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综合应用环节的评价表。

教师并没有仅仅从问题答案的角度去判分,而是将学生的临场表现、小组的协作等体现学生能力与意识的因素都作为判分点,这一方面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是仅仅停留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上;另一方面巧妙的回避了主观题开放性较大,在竞赛较短的时间内,以评委团的水平难以对问题答案本身进行很好把握的问题。

附表3:

自我评价表及小组互评表

项目

评价描述

等级分值

得分

C

B

A

自评

互评

态度

兴趣程度和积极性

1

3

5

技术

对资料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能力

1

3

5

合作

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能力

1

3

5

综合能力

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

1

3

5

竞赛表现

在知识竞赛中的整体表现

1

3

5

总分

活动后的反思

1、在本次综合活动课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活动中你获得了什么?

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应加强?

 

【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最精彩之处,自然是知识竞赛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

尤其是将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放在选修的第一节课,就很好的解决了必修与选修之间过渡与衔接的问题。

纵观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的第一章,教师们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一章的内容是不是太简单了?

是不是有点太空了?

学生会不会感兴趣?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因为虽然选修课尚未开始,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网络相关经验。

学生的经验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选修与必修的界限难以划定(比如网络安全内容,课标中就在必修与选修模块重复出现),再加上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有些选修教材内容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掌握。

那么这部分内容,选修要不要讲?

怎么讲?

讲到什么深度?

另一方面,由于与生活接近(比如因特网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实际使用经验,起始能力差异会很大。

还有,信息技术学科向来都技术讲解为主,信息素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安全意识等内容怎么让学生愿意接受与内化?

这是处理教材时教师会遇到的新问题。

选择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巧妙地实现了必修模块到选修模块的过渡。

因为是由学生出题,因此必然会有必修的内容。

但为了难住别人,学生会有意识提高难度,这就自然、自发地进入了选修模块第一章的内容(毕竟相对于其它章节,第一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生活更为紧密,出题时学生更容易想到这方面内容)。

竞赛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了选修课的学习。

竞赛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因为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

分组、选人、搜集整理资料、竞赛,都要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

而在最终题库的汇编、竞赛中的评价等,又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竞赛的设计非常精彩与丰富。

借鉴了节目中的必答、抢答、猜词等常见形式,且每个环节侧重点不一样,使整个过程内容充实而多变。

在细节问题上教师的设计也非常精细,如女同学的参与度问题、PPT的界面设计、综合运用环节中的质疑时间等,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专家点评】

新课程实施几年中,新课程理念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老师开始尝试将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和追求中,摸索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本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通过全体同学参与,协作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以知识竞赛、游戏的形式,在老师的导引下,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一阶段内容结束或新内容开始前,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教学形式。

当然这种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较强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更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各种学生参与的活动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活动和评价需要在其内容和内涵上下功夫,不能因此失彼。

为了使竞赛活动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搜集资料任务的布置要具体、明确,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的竞赛活动和评价才能有效。

(南京一中信息中心张宏)

 

案例二:

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

【基本信息】

作者

刘其政

课时

1课时

单位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二中

来源

信息技术课程网

【课标要求】

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教材与学情分析】

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设置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教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本第二章“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的内容,第一节主要学习了域名与域名的管理,学生了解了域名的概念及其命名规则,知道域名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也学会规范地申请、使用域名的方法。

第二节也学习了IP地址及其管理,了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分类,知道IP地址的管理办法,也认识IP地址资源的有限性。

第三节将利用两个课时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前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

1.知道因特网服务组织;懂得了网络服务组织;2.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懂得了IP地址的表示方法和将来IP地址资源的紧缺,学习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两种主要方式①拨号上网;②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在学校机房管理员提供相关的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首选和备用NDS服务器等相关参数的情况下,进行了TCP/IP的设置,验证了局域网接入设置方法。

实践了通过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实践,第二课时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

续上节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让学生验证了局域网接入设置方法,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知道设置那些相关参数作用是什么?

这就是本堂课要探索研究的理论知识——网关、代理服务器和DNS域名服务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相关设置,并了解相关设置对应的相关设备(服务器)的工作原理,能够简单概述出局域网接入的网络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实践中随着网络环境相关参数的改变进行合理的设置。

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目标确实非常明显。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平素所说“信息素养”的体现。

虽然“信息素养”经常会出现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中,但真正能像本教案一样,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中明显体现对这几个连续环节的关注,却实在很少。

体验性目标: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和交流,分享体验和活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