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55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2~2025年)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附图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1:

50000

22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

50000

附表

附表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附件

附件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书(2012~2025年)

前言

一、地质灾害概述

本规划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泥石流和潜在采空塌陷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的东端,是威海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在地形地貌上属于沿海丘陵区,地势西部高,东部低;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缓。

境内山脉属昆嵛山山系,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

区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矿业开采、城市建设、公路、铁路建设等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强烈,易发生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

根据威海市环翠区1:

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处,其中崩塌2处,采空塌陷1处。

按地域划分,崮山镇2处,桥头镇1处,共涉及2个镇(街办),3个行政村,威胁人口14人,潜在经济损失约750万元。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政策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

2、相关规划

(1)《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2)《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

(4)《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威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

(6)《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3、成果报告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1:

5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规划期限与基准年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2012~2025年,划分为近期、中远期。

近期为2012~2015年,中远期为2016~2025年。

第一章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

一、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极值地理坐标:

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

总面积2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9.3平方千米,辖崮山、泊于、桥头3个镇、西苑、皇冠、凤林3个街道办事处、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1.2万人。

区内现已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及能源、通讯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支撑体系。

三个一级开放口岸与韩国通航,还开通了至香港、日本的集装箱班轮;境内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桃威铁路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并开通了至济南、北京等多条客运列车;一小时路程内有烟台和威海两个机场,可通达全国各地及海外。

区内属缓坡丘陵区,山体多岩石裸露,土层覆盖较薄,山间谷地开阔,平原多为山前小平原、冲洪积小平原和滨海小平原。

地形地貌主要由向四周呈放射状海拔小于500米的丘陵及向沿海延伸海拔为50米以下山前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地貌特点,区内可分为:

构造剥蚀地形丘陵区,剥蚀堆积地形准平原区,堆积地形山间河谷堆积区、山区盆地冲洪积平原区和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海成地形滨海海积平原区,海岸海蚀地形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苏鲁造山带(Ⅰ)胶南-威海隆起(Ⅱ)威海隆起区(Ⅲ)威海-荣成凸起(Ⅴ)。

区内断裂以脆性断裂为主。

按其走向大致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等。

规模较小。

主要有北西向俚岛-海西头断裂、范家埠-金谷顶断裂。

东西向城子-老虎山断裂。

北东向西字城-鲍家山断裂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可以概括为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路建设等。

露天采矿活动、丘陵地区削坡建厂、建房开挖边坡的坡度较陡,一般在60°~80°之间,边坡开挖后大多数未进行防护治理,引发滑坡、崩塌产生的可能性大。

公路削坡的坡度稍缓,一般都采取护坡措施。

这些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较高,开挖边坡多为岩质边坡,强降雨时容易引发滑坡、崩塌。

地下采矿形成的未充填采空区在自重、降水、震动、加压等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采空塌陷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1、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1:

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全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隐患3处(见表2-1)。

表2-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点一览表

序号

灾害类型

地理位置

规模

(立方米)

潜在危害(险情预测)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稳定性分析(发展趋势预测)

引发因素(可能诱发因素)

1

崩塌

崮山

九家疃

500.00

小型

有危石岩体

不稳定

降雨,地震,开挖坡脚,爆破振动

2

崩塌

崮山

皂埠

200.00

小型

有危石岩体

不稳定

降雨,地震,开挖坡脚,爆破振动

2

采空塌陷

桥头

产里

491.00

小型

趋增强,停止,

不稳定

坑道挖掘,顶板冒落、降雨

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在规划期内,自然地质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将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人为地质灾害有增加趋势。

(2)区内已存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

三、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扎实推进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依靠专业技术支撑,完善监测网络体系

2011年开展了全区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清了全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为下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调查成果,建立并完善了全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数据库,对全区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明确了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对重要隐患点开展了防灾预案,并聘请了部分地勘单位的专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2、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防范机制

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特点,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

汛前排查制,每年汛期前,组织专门力量,对危险区、易发区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定点防范制,在进行详细排查的基础上,对重要隐患点实行定点防范,逐一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动态巡查制,组织人员对每一个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全面检查汛期24小时值班和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情况,逐一核对联系电话、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点选择等,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3、科学规划防治目标,合理部署防治任务

根据全区1:

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区国土资源分局及时组织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开展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针对目前我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明确了近期、中远期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任务,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此外,区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要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发布,方案重点明确当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和措施,为当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4、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我区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以城区周边及“三区两线”可视范围为重点进行恢复治理,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核工作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收缴工作,积极引导境内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5、科普宣传工作成效明显

结合“5.12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以布置展板、开展街头咨询、到地质灾害易发区散发宣传单、现场讲解等贴近实际、简便易学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切实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造了人人关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防治资金不足;

2、监测手段较落后;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防治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致灾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总方针,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2、轻重缓急,分期防治的原则;

3、根据诱因确定治理责任的原则;

4、综合防治的原则;

5、适时防治的原则;

6、针对地质背景进行规划的原则。

三、防治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以1:

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截止至2011年末调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依据,结合地质灾害的规模、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步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力度,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

将地质灾害防治由目前分散和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具有系统性、专门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到2025年,切实建立与全面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调查、监督、管理和防治体系,能严格控制人为特别是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

2、分期目标

【近期】

2013~2015年,完成九家疃、皂埠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中远期】

(1)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监测队伍,使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建设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在汛期预警预报,及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

(3)开展重点防治区、旅游景区、矿山等专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加精确基础资料。

(4)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的适时查询。

(5)建设和完善我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成现代化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报系统,使其符合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的要求。

(6)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已发现的3处和新发现的危害较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第三章地质灾害易发区

一、分区原则

结合区内1:

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本次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依据以下原则进行:

1、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原则;

2、超前预测的原则;

3、综合命名原则。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概述

依据上述原则,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四个大区,在此基础上,按灾害类型不同,按灾种不同划分为崩塌滑坡和采空塌陷4个亚区,按空间分布位置的不同划分为10个灾害段(图3-1)。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崮山镇。

根据调查,该区总面积2.38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0.86%。

含崩塌、滑坡亚区。

该区有崩塌地质灾害2处。

1.九家疃崩塌滑坡区(A1-1)

该区位于丘陵区,面积1.42平方千米,该区位于丘陵区,相对高差在200米内,由于早期矿山开采形成较多陡直的人工边坡,存有危岩体及顺向裂隙及软弱结构面,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该区目前已发生地质灾害1处,为九家疃崩塌地质灾害。

由废弃矿山形成的高陡边坡诱发形成。

2.皂埠崩塌滑坡区(A1-2)

该区位于沿海丘陵区,面积0.96平方千米,相对高差在200米内,人类工程活动形成陡直的人工边坡,存有危岩体及顺向裂隙,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该区目前已发生地质灾害1处,为皂埠崩塌地质灾害,由企业厂房建设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诱发形成。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崮山镇、桥头镇等地。

该区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41%。

含崩塌、滑坡和采空塌陷2个亚区5个地质灾害段。

该区有不稳定斜坡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图3-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1.北虎口崩塌滑坡区(B1-1)

该区面积2.88平方千米,该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为废弃采石场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2.岭西崩塌滑坡区(B1-2)

该区面积2.54平方千米,该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为废弃采石场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3.西于家夼崩塌滑坡区(B1-3)

该区面积6.29平方千米,位于丘陵区,相对海拔高度小于300米,原为环翠区露天采石场集中开采区,现均停采,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4.大贞崩塌、滑坡区(B1-4)

该区面积2.61平方千米,位于伟德山西麓,地形起伏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

5.产里地面塌陷区(B2-1)

该区面积0.69平方千米,位于产里铅锌矿停采矿山内,已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1处,为产里地面塌陷。

该矿山1970年进行矿山开采活动,现已停采多年。

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空区未进行充填,已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且未治理。

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中易发区外围地区,该区总面积111.06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0.09%。

含1个亚区3个地质灾害段。

该区有3个生产矿山。

1.羊角埠-东山口崩塌、滑坡区(C1-1)

该区面积8.52平方千米,位于里口山脉外围丘陵区,由于露天矿山开采形成的废弃采石场人工边坡及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2.海埠-彭家埠崩塌、滑坡区(C1-2)

该区面积98.03平方千米,位于丘陵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开挖等形成的边坡,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3.大林格崩塌、滑坡区(C1-3)

该区面积4.51平方千米,该区位于丘陵区,是露天采石场集中开采区,开采形成的道路边坡、未治理边坡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分布于上述地质灾害区的外围,主要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的丘陵区及平原区,地形较平缓,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较少,地质灾害不发育,总面积148.5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3.63%。

但因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应对该区人工边坡进行全面监控,避免随意性开发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及工作部署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依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按照“先急后缓、险大先优”的原则,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个防治区,在此基础上,按照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地质灾害防治亚区(图4-1)。

图4-1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1、重点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含1个防治亚区2个防治段,总面积2.38平方千米。

区内发现地质灾害点2处,均为崩塌地质灾害点。

预测经济损失总额700万元,受威胁人数13人。

2、次重点防治区

次重点防治区含2个防治亚区5个防治段,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

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为采空塌陷。

预测经济损失总额350万元,受威胁人数5人。

(1)崩塌、滑坡防治亚区

该亚区包括4个段,潜在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总面积14.32平方千米。

(2)采空塌陷防治亚区

该亚区包括1个段,有1个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总面积0.69平方千米。

已发生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0.5万元,无人员伤亡。

预测威胁人口1人,潜在经济损失为50万元。

3、一般防治区

分布于重点防治区(Ⅰ)及次重点防治区(Ⅱ)的之外的平原区及丘陵区,面积为259.61平方千米。

区内有生产矿山3个,地质灾害灾种为崩塌、滑坡。

预测经济损失总额800万元,受威胁人数7人。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工作部署

1.重点防治区

(1)近期

初步建立区、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在重点防治区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并对监测人进行指导、培训和掌握相关监测要求,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相关监测信息。

在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地区投入大比例尺基础调查工作,基本查清其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危险性、危害程度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等。

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典型地质灾害区初步形成监测骨干网络,并利用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面开展研究。

完成九家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中远期

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

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

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与群专结合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推广行之有效科技含量高的监测、治理措施,大力开展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完成皂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次重点防治区

(1)近期

初步建立区、镇(办)、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并对监测人进行指导、培训和掌握相关监测要求,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相关监测信息。

在废弃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地区投入大比例尺基础调查工作,基本查清其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危险性、危害程度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等。

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典型地质灾害区初步形成监测骨干网络,并利用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面开展研究。

(2)中远期

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

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

完成区内其它地质灾害点进行工程治理。

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与群专结合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推广行之有效科技含量高的监测、治理措施,大力开展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3.一般防治区

(1)近期

初步建立区、镇(办)、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并对监测人进行指导、培训和掌握相关监测要求,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相关监测信息。

在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地区投入大比例尺基础调查工作,基本查清其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危险性、危害程度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等。

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典型地质灾害区初步形成监测骨干网络,并利用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面开展研究。

(2)中远期

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

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

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与群专结合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推广行之有效科技含量高的监测、治理措施,大力开展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勘查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密切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我区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地段进行地质灾害勘查了解,了解灾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形成条件、活动历史与变化特点,灾区社会经济条件、受灾人口和受灾财产数量、分布及抗灾能力;地质灾害防治途径、措施及其可行性。

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为评价与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基础依据。

根据区内1:

5万地质灾害调查情况,对地质灾害点集中区域、危害较突出地区、居民聚居点及工矿企业或者重要建筑物分布区域,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和勘查工作,查清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特征、规模、诱发因素、危害程度,提出具体、详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方案。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我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不同地区选择对城镇、人员聚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其他重要工程设施威胁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在详细勘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和社会影响情况,本着“以人为本”、“以非工程措施为主”、“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宜避则避、宜治则治。

对新发现的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进行勘查治理、避让。

按照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对险情重、危害性大、稳定性差、社会影响大,且无法进行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则采用国家、地方和受威胁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治理。

对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矿山企业业主实施治理。

本次规划对全区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主要采用修建护墙和护坡、镶补、支撑、支挡、锚固、修建落石平台、拦石栅栏、充填等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

对采空区进行充填。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区内需防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种类为:

崩塌、滑坡,针对以上灾种,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总体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工程治理、避让措施、群测群防措施、警示措施等。

三、进一步完善或建立监测网络体系

1、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成员单位包括国土、财政、水利、民政、公安、林业、交通、卫生、供电、电信、建设、气象等部门。

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主任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全区防汛救灾的总体部署并进行统一管理。

各镇(街办)组成相应的领导机构,由主管镇长(主任)负责,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助,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层层落实、万无一失。

建立并完善区、镇(街办)、村三级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地质灾害相关镇(街办)成立地质灾害监测组,由分管(街办)镇长(主任)任组长,国土所所长任副组长并负责日常工作;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村成立监测组,由村长任监测责任人,并选定灾害点附近的居民作为监测人。

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的建立

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是由国土分局归口管理和指导的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测资料和信息反馈的收集和汇总,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对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镇(街办)、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负责组织各镇(街办)、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和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同时应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3、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建立以国土分局为主体,各相关部门、镇(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