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9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docx

教育学一考试复习大全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补:

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补: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历史的比较典型的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904年,我国颁布了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戌学制”,这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补:

广义的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补:

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商)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典型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补:

春秋时期,孔子私学规模最大,促进百家争鸣。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制。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

1905年(光绪),废科举,办学堂。

补:

印度教育,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希腊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补: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补: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法国,保罗、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希望把人培养撑贤人和君子。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和谐教育主张。

(以上是古希腊)

补: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自然发展规律、泛智思想、首次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提出学年制思想。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近代: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创始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代),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教育过程》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现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视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进程.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

1960年12月(3)核心概念:

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补: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华勒(美)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到的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小分,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文化的构成:

学校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补:

6、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7、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而后改造的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习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累计的过程。

补: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能力的基础性因素;教育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现代化教育的定义:

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建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变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

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P43—44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人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有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瑞士的皮亚杰)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人心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去的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首先指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补: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心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高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成熟势力说,美国,格塞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补: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收购换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到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补: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需求;(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补:

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

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补:

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于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治理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额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补: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教育监督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实施应避免的误区。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1)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

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完成法定年限的教育权、学习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

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补: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补:

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