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64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docx

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三单元下复习提纲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球距离地球38万千米

3、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运行

4、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

,引力是地球的

质量是地球的

,体积是地球的

1、地球的卫星——月球5、月球的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

6、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

7、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

8、月球自转及公转周期相等,是29.53天

9、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存在

10、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真空状态,声音无法传播

11、月球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最高温度达127℃,夜晚最低温度达-183℃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4、模拟月相变化实验时,站在圆圈中的人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被涂亮一半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圆圈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注意在做实验时,皮球被涂亮的一面要始终向着太阳

5、农历初一的月相叫新月,也叫朔,这一天在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农历初二至初六的月相叫峨眉月,

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叫上弦月,

农历初九至十四的月相叫上凸月,

农历十五、十六的月相叫满月,也叫望,○

2、月相变化农历十七至二十一的月相叫下凸月,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叫下弦月,

农历二十四至月底的月相叫残月,

6、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7、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8、月相的形成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

9、月相变化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10、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亮面始终朝着太阳

11、观察月相上半月傍晚观察,下半月黎明时观察

12、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观察月相我们会发现月相在逐渐西移。

13、一个月中,每天同一时刻观察月相,会发现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偏东,是因为月球在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数量众多

2、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随机

大小、深浅不一

3、我们来造“环形山”3、对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有许多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4、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还有“火山喷发说”、“地震说”等

5、陨石撞击说:

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

下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因此留下这许多环形山。

6、月球上的环形山数量众多,直径超1千米的就有33000多个

1、日食、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运动造成的

2、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3、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

4、日食和月食4、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5、月食发生时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6、日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初一的白天

7、月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的深夜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水星

5、太阳系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

5、八大行星中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

6、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7、太阳系里的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8、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球,而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1、天空中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被人们分成许多区域,叫星座。

2、北斗七星连成的图案在地球上看就像是一把勺子,是大熊星座的明星标志。

3、星座是一些距离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图像。

4、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6、在星空中

(一)5、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6、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永远都在正北方向。

7、在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间距离延勺口方向直线延长五倍处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

8、在其他星球上看“北斗七星”,七颗星构成的图形不会是勺子状。

9、整个星空被人们分成的88个区域。

1、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

2、夏季星空有许多亮星,其中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被人们称为“夏季大三角”。

7、在星空中

(二)3、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牛郎星属于天鹰座。

4、在南部天空有一颗红巨星,属于天蝎座,叫心宿二。

5、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叫银河。

1、银河系是由1000亿-亿颗恒星组成的,直径有10万年光年。

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

3、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4、银河系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

5、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人们用天文望远镜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只看到了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

6、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7、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

8、有些恒星自身还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在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

9、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10、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

宙飞船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

11、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

早在距今年1700多年前的三国

8、探索宇宙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12、中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3、从1969年人类登月成功后的38年中,共有385名男女宇航员遨游过太空,他们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最长时为439天。

先后有14名男女宇航员为航刁事业献出了生命。

14、天文望远镜可以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15、光学天文望远镜主要作用:

一是收集由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

二是把这些光聚集到一个平面上产生放大的像。

物镜越大,收集的光就越强。

16、射电望远镜的明显标志是有巨大的天线。

天线相当于物镜,收集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17、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18、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19、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都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

黑洞

超新星

20、恒星的一生原恒星红色巨星或超巨星中子星

白矮星黑矮星

附送: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青岛版

第一课病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

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病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下发学习资料卡片,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如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生活、繁殖方式(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整理好相关资料。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关的剪贴报。

教师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整理,美化版面,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中的体会认识和学习行为的评价,加深对病毒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延伸主题活动主题:

“进一步调查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利用多种方法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措施。

”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1)学生在教师指导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调查资料,不断发现提出相关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努力尝试利用合作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在交流讨论中积极交流、认真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并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病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学习教师的相关图片、资料,学习资料卡片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整理好相关资料。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关的剪贴报。

积极交流学习中的体会认识,对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可观的评价,加深对病毒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3、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

提示学生交流已有的病毒知识,了解病毒的危害。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提早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毒引起的疾病打下基础。

 

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识病毒特征。

引导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准备的多种材料进行交流。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资料卡,扩大学生对病毒的了解范围,使学生对病毒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努力促进学生多交流多讨论。

 

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贴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病毒兴趣,加深对病毒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毒知识,对“如何预防病毒性传染病”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知晓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板书设计

奇异的病毒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细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课前关于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识。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出示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

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制作酸菜、味精、醋、酸奶、胰岛素等还有细菌的生物制药、致病的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务实腐败事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燃料的细菌如甲烷制作的甲烷细菌、大豆、花生、豌豆根部彭大的根瘤菌等,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充分思考,进行交流讨论、探究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防止病菌入侵的剪贴报。

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整理,对防止病菌入侵的方法手段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中并相互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解课后实践拓展活动方案:

“在一个广口瓶内中方如一些土,将一些鸡和鱼的内脏埋入其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循环中所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课前关于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识。

整理调查资料,积极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尝试以合作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进一步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习中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

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拓宽知识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充分思考,进行交流讨论、探究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防止病菌入侵的剪贴报。

完善自己的资料整理,对防止病菌入侵的方法手段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中并相互评价。

3、

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学习内容、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循环中所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

搜集有关的细菌知识资料,为课堂的讨论和交流奠定基础,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细菌,了解细菌的特征中。

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从而向学生解释细菌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求真务实的能力。

 

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通过学生利用资料卡学习了解细菌生命特点,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照性地进行设计,提高学生对有害细菌的“自卫”意识,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尽可能最大发挥学生自主性,锻炼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三)

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延伸课外,培养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热情。

板书设计

六、学习小结: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通过学生实验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发生霉变的条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设计实验变量的控制掌握。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几天将馒头、橘子放入塑料袋之中,封口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食品发霉原因的实验材料:

面包、馒头、橘子、西红柿、少量米饭、擦手的纸巾、科学记录表、相关霉变、真菌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工具:

放大镜、镊子、小刀、滴管、水、胶带、塑料袋;相关霉变、真菌知识图片资料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课前准备材料活动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第一课时)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现象,整理资料,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发霉的原因。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塑料袋里发霉的馒头和橘子,给予学生观察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帮助学生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如先不要打开塑料袋去观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发霉的馒头、橘子外部到掰开观察其内部菌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加强指导学生观察时地交流讨论,提醒学生将观察的发现通过科学记录表进行记录,注意观察中的卫生。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大胆猜测产生发霉现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大胆猜测,对学生创新、大胆的想法予以鼓励。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探究食品发霉的原因。

教师下发“发霉实验设计及现象观察记录表”,积极引导学生先动脑思考设计实验,后动手操作。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做好相关记录,对可控制的变量引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卫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探究实验设计,并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的方案在评价中更加完善、严谨。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研究成果,认识发生霉变的原因以及对防治物品发霉的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活动,交流讨论实验学习中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现成果,对他人的发现积极进行评价,并从他人的发现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积极完善整理资料。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关于物品发霉的认识,在学生的发现、充分的交流研讨基础上帮助学生简要归纳整理出物品发霉的条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认识防治物品发生霉变的方法。

4.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出示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资料图片,如制作酱油、酵母菌蒸馒头、豆腐乳、曲霉菌制造葡萄酒、利用青霉菌制造青霉素、利用白僵菌防治农业害虫等,结合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学生的对霉菌相关知识的认知。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方案:

“调查真菌于人类生活关系,撰写调查报告”,“设计一份蔬菜或其他食物保鲜方案并进行实验,看谁的蔬菜、食物保鲜时间最长”,激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课前准备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第一课时)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发霉现象,整理资料,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发霉的原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利用放大镜观察塑料袋里发霉的馒头和橘子,学生尽可能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在教师的帮助下知道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进行观察,积极进行交流讨论,随时做好记录,并注意观察中的卫生。

 

学生猜测产生发霉现象的原因,积极交流讨论,大胆猜测。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实验探究食品发霉的原因学习活动。

学生先动脑思考设计实验,记录教师下发的“发霉实验设计及现象观察实验记录表”,后动手操作。

在设计实验中加强交流讨论,对变量加以控制,并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卫生。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交流讨论自己小组的探究实验设计,针对实验方案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实验方案在评价中更加完善、严谨。

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实验研究成果,认识发生霉变的原因以及对防治物品发霉的方法。

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活动,交流讨论实验学习中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现成果,对他人的发现积极进行评价,并从他人的发现中完善自己的观点、整理相关资料。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关于物品发霉的认识,简要归纳整理出物品发霉的条件,进而思考认识防治物品发生霉变的方法。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相关资料图片,进一步全面了解真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提高认知。

 

3、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主题,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

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为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材料上的准备,明确探究的主要方向,使学生在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

实验观察注意问题:

不急于打开塑料袋观察一方面防治孢子散落在空气中;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观察中闻到难闻的气味。

掰开馒头,会发现两块馒头之间的菌丝已经深入食物内部。

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可草草了事。

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多发现,从而体现教科书探究空间大的特点。

 

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