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5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共40分)

  1.关于气体与分子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分子a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D.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2.如图所示,物体C放在水平面上,物体B放在C上,小球A和B之间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相连。

若8上的线竖直、两滑轮间的线水平,且不计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滑轮与线间的摩擦。

把A拉到某位置(低于滑轮)由静止释放使A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在A摆动的过程中B、C始终不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一定也带正电

  B.a的电势低于b的电势

  C.带电粒子N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D.带电粒子M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8.下列现象中。

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A.α粒子散射现象

  B.天然放射现象

  C.光电效应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结合实例谈谈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巩固已学概念。

  10.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1题20分。

第12题30分,共50分)

  11.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题目: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问题:

(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2.案例:

高老师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教学课题。

然后用实验演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再用计算机课件展示轮船、气球、潜水艇等,最后总结出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问题:

(1)此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

共40分)

  13.下面是有关初中物理某教材“关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任务: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体现学生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案。

  14.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液体压强的内容要求是:

“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二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压强等方面的知识。

  任务:

(1)请设计一个引出液体压强产生原因的教学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气体的压强跟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一个是单位体积的分子数目。

所以,A、B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

分子a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时,分子力做正功。

分子势能减少,由能量守恒可知,分子a的动能增大,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达到最大,C选项正确。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U=W+Q可知,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时,外界对气体做功,但气体可以向外界放热,故其内能不一定增大。

D选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

小球A在最低点时,绳子的拉力和重力提供向心力,当绳子的拉力正好等于B的重力时,BC之间没有弹力,此时BC间摩擦力等于零,对C进行受力分析可知,C所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平衡,不受摩擦力,故AC错误,B正确;A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做圆周运动,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所以绳子的拉力不可能等于零,所以C对地面的压力不可能等于B、C重力之和,故D错误。

  二、简答题

  9.[参考答案]

  从学习规律可知。

巩固是教学的必要措施,尤其在概念课中特别突出。

所谓的巩固是指学生把所建立的概念牢牢保持在记忆里,不断丰富概念的内容,发展物理概念的外延,并能顺利应用概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一般的深化巩固都采用练习的方法.即针对概念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之中,不断熟悉和巩固概念。

另外,还可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深化巩固概念。

比如,讲“摩擦力”的概念后,可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讲“沸腾”的概念后,可做“用纸盒烧水”的实验等等。

这些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变幻的知识天地,在这些实验的帮助下巩固和提高对概念的认识。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制作表格、画流程图等多种形式,对物理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10.[参考答案]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让学生接触科学真实

  接触科学真实,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

  

(2)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提供感性素材

  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或者是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现象和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建立正确的概念、认识规律奠定基础。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

  (4)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5)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实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实验数据.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行为。

同时,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求学生善始善终,具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追求科学的精神。

  (6)学会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间、师生问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案例分析题

  11.[参考答案]

  

(1)正确选项为A。

部分同学由于对声音的音调、响度混淆不清,或者对听到声音的条件不理解,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错误思路:

①因为听不到声音说明物体没有振动发声,错选B;②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错选c;③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响,声音大我们就可以听到,错选D。

  

(2)教学片段:

  教师:

同学们仔细看清楚这道题的选项,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点有物体发声与我们听到声音。

教师:

大家回忆一下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学生:

首先必须有物体在振动,其次必须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的两点是正确的,不过还少了一个条件。

比如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人耳就听不到.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

因为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如果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就觉察不出来。

  教师:

所以,根绝这三个条件我们判断出哪个选项正确?

哪个选项错误呢?

学生:

A选项正确,B选项和D选项错误。

  教师:

有部分同学选择了C选项,大家思考一下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对应声音的哪种物理量?

学生:

声音的振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声音的频率反映了声音的音调。

  教师:

因此物体振幅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C选项也是错误的。

同学们理解了人听到声音的条件以及能正确判断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区别,这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

  12.[参考答案]

  

(1)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仅仅应用了演示实验为学生理解、接受浮力的概念提供表象支持,实验形式及功能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教学片段

  教师:

一个同学在玩皮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掉入树洞里面,就像老师现在做的这样(同时把一个小乒乓球放入一个深玻璃量筒中),请想办法把球拿出来。

  学生:

往树洞里灌水。

教师:

好.你来演示一下。

  学生走上讲台,将量筒灌满水,球上浮。

  教师:

你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想到这样做?

  学生:

一个是平时这样做过,另外我认为乒乓球比较轻,水能把它托起来.

  教师:

很好,这个办法确实把球拿上来了,但是老师有一个疑问,老师手里还有一个乒乓球。

一松手,它会落在桌面上(同时演示),那么我现在再松手(用左手托做乒乓球后右手再松开),这回为什么不掉呢?

  学生:

因为老师的手给乒乓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和乒乓球的重力是平衡力,它们可以使乒乓球静止。

  教师:

那这个乒乓球(指量筒中浮在水面上的)老师也没有用手托着,为什么它也不掉呢?

  学生:

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力,像手一样。

  教师:

好。

水托着乒乓球。

使它不掉下来,水对乒乓球的力就是浮力。

  教师:

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学生:

恩。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做出总结)

  四、教学设计题

  13.[参考答案]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

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①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用力将木块推出,但是速度减慢最后停止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进而提出问题:

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说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实验,猜想假设

  教师将长木板抬高,将火柴盒侧放和平放,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

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教师将相同接触面积的木块和火柴盒放在长木板上,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

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能和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师: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每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生:

控制变量法。

  ③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师:

怎样改变小木块的压力大小呢?

  生:

可以在木块上放砝码。

  师:

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

怎么测?

  生:

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匀速运动,这样测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适当地进行引导。

⑤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结论。

继续追问如何改变木块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等。

  ⑥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4.[参考答案].

  

(1)首先请学生观察桌子上的水杯并思考:

放在杯中的水对杯底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

水对杯壁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

然后学生利用桌子上的饮料瓶设计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将水倒入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请学生观察倒入水前橡皮膜的形状和倒入水的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由固体压强猜想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师生实验,不仅了解液

  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而且使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熟悉使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

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主动探究。

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提问:

发现了什么现象?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提问:

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师提问: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2.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

  提问:

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

液体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可能与方向有关;液体压强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合理的实验进行检验。

这个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就是压强计.大家结合压强计的实物和课本上的图片,说出它的构造。

  生回答:

压强计主要由一侧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橡皮管、U形玻璃管(内装着色液体)刻度板等组成。

3.压强计是怎样工作的呢?

  谈示让学生观察:

没有力作用在橡皮膜上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相平。

手按在橡皮膜上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还相平吗?

按橡皮膜的手再用力些,U形管两边的液面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回答:

没有力作用在橡皮膜上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相平。

手按在橡皮膜上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有高度差。

用力越大,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越大。

  总结:

压强计能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压强计中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能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大,反映液体压强大;橡皮膜的朝向可以改变,便于比较水内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

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能反映出液体压强的方向。

若橡皮膜朝下,表明它受到的液体压强方向向上。

  4.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认为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怎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①液体内部是不是处处有压强?

  学生实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的不同位置处,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是否有高度差。

结论:

液体内部处处有压强。

  ②液体内部是不是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学生实验:

改变橡皮膜方向。

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③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

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

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

比较同一深度水和盐水的压强记录压强计在盐水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

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处处有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液体压强都相等;③同一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④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5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把轻质导线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磁铁N极附近,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的圆心,且垂直于线圈平面,当线圈中通入如图方向的电流后,线圈的运动情况是()。

  A.线圈向左运动

  B.线圈向右运动

  C.从上往下看顺时针转动

  D.从上往下看逆时针转动

  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后,不计空气阻力,某时刻小球的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小球的竖直分速度大小等于水平分速度大小

  B.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C.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0

  D.从抛出到此时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v0/g

  3.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6.一无限长直圆筒,半径为R,表面带有一层均匀电荷,面密度为σ,在外力矩的作用下,这圆筒从t=0时刻开始以匀角加速度α绕轴转动.在t时刻圆筒内离轴为r处的磁感应强度B为()。

  A.0

  B.μ0σRαt

  C.μ0σ×(R/r)αt

  D.μ0σ×(r/R)αt

  7.根据爱因斯坦光子说,光子能量E等于(h为普朗克常量,c、λ为真空中的光速和波长)()。

  A.h×(c/λ)

  B.h×(λ/c)

  C.hλ

  D.h/λ

  8.关于近代物理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强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

  C.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不会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若紫光和紫外线都能使同一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用紫光照射时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一位老师在讲“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老师认为该教师把作业评价局限于做习题,而且多数的习题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枯燥乏味。

例如,该教师只布置了课本上的几道计算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以“来自地球的力”内容为例,写出1个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课后作业。

  

(2)结合这个教学问题,简述初中物理实施作业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以温度、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简述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初二某位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等进行了推导,得出R=U/I,他认为这两种表达式具有相似之处,并根据欧姆定律的表述方式对R=U/I进行了描述: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问题:

  

(1)请指出该生的描述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

(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定义式。

(10分)

  12.案例:

  下面是教师在“电功率”一课中。

向学生讲解纯电阻的电功率的教学片段。

  教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过功率的概念,请大家说一下它的定义。

  学生:

功率就是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

  教师:

对.今天我们推导阻值为R的电阻的功率。

  教师:

功率的公式为P=W/t,通过焦耳定律,推出了纯电阻的电功率的表达式:

P=I2R,P=U2/R.对这三个公式,教师分别讲解。

指出哪个是定义式,哪个是计算式。

  学生1:

老师.功率怎么和电阻成正比。

又和电阻成反比呢?

  教师:

上课要注意听讲,电流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正比;电压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反比。

学生2:

老师.那我们用的交流电,好像电流和电压都是变化的,怎么计算电功率啊?

  教师:

我们只考虑电流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不考虑其他情况。

你们把这几个公式用好就可以了。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

  

(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使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以及表达式。

(1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l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

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8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熔化和凝固,,的内容标准为: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1)简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2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环形电流可以等效为小磁针,小磁针的N极指向右,根据异性相吸,知线圈向左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

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A选项说法错误。

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B选项说法正确。

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C选项说法错误。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当S接通时,L的自感系数很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L1和L2串接后与电源相连,L1和L2同时亮,随着L中电流的增大,L的直流电阻不计,L的分流作用增大,L1的电流逐渐减小为零,由于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L2的电流增大,L2灯变得更亮。

当S断开,L2中无电流,立即熄灭,而电感L将要维持本身的电流不变,L与L1组成闭合电路,L1灯要亮一下后再熄灭。

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5.[答案]D。

  解析:

交流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得出的,线框转动周期为T,而线框转动一周只有

  二、简答题

  9.[参考答案]

  

(1)通过“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大家学习了重力的大小与方向等知识。

同学们思考,假如在地面以下很深的井里,松开手中的物体,它是不是同样往下掉落?

我们学习过的“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这一结论还成立吗?

  

(2)作业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作业评价应当让学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

合理运用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评价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解答习题之外,还可以包括观察、小实验、小制作、调查、探索信息等。

这些作业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10.[参考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生温度的概念时_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冰块遇热融化、水蒸发等现象,从中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各种热现象的基础是“温度”这个量变化引起的。

学生对温度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解释生活生产中其他与热有关的现象,比如食盐晶体的融化、液氧怎么储存、霜的形成等等。

最终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形成技能、经验。

  三、案例分析题

  11.[参考答案]

  

(1)该生的描述是错误的,作为一些物理公式在数学意义上成立,但在物理意义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