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182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docx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外,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

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

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解释,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可以了。

 

三、学法指导 

 

1.展示法

 

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示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对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形势的直观印象。

具备相应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故事法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为加深学生对孝文帝这位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的了解,可向学生讲述以下故事:

493年,孝文帝亲率步、骑兵三十万人,并携文武百官一同随驾亲征,渡过黄河,进驻洛阳。

9月的一天,秋雨连绵,文武大臣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们不知道如何谏阻皇帝的南征,但他们记取太武帝南征刘宋大败而归的教训,准备全力谏阻。

孝文帝此时全副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出征。

这时大臣穆泰翻鞍下马,跪在拓跋宏马前,叩头谏止进军,随后陆睿和文武大臣也都下马,纷纷跪下,请求皇帝不要南征。

孝文帝怒斥道:

“朕倾全国之师,挥军南下,已为天下共知,今若无功而返,岂不被天下人耻笑,我意已决,谁再阻止,定斩无赦。

”这时支持孝文帝迁都的大臣王肃说:

“陛下,出师平城时,并未晓谕天下是为了南下攻齐,今大军已到洛阳,依臣之见可否告谕天下,陛下此行乃是为了迁都洛阳,然后再徐图班师平城。

”拓跋宏听罢,换了口气说:

“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能南征,便迁都,众卿赞成迁都洛阳的,请站在朕的左侧。

 

几十年来,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对迁都的,但是现在面临南征与迁都的选择,他们只好选择迁都。

此后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说服工作,自己也对反对派耐心说服。

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根据上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分析:

孝文帝在迁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挠?

可以看出孝文帝是怎样的一个人?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

为什么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

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3.总结归纳法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第一:

禁用鲜卑语。

 

第二:

禁穿胡服。

 

第三:

禁用鲜卑姓氏。

 

第四: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第五:

采用汉族的官职、律令。

 

加外,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等。

 

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让学生玩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

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通婚。

实行汉制,学习汉礼法)

 

4.图示法

 

使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有初步的了解。

 

 

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

 

 

5.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中考命题分析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孝文帝改革说明,凡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总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本课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历史意义既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应重点掌握。

考查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材料题、识图题等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6年,湘潭)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他是北魏的最高统治者,他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目的是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

B

 

2.(2006年,益阳)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尽管课文中只有“促进民族融合”这一句话,但是,教材中还提到迁都前曾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而且从分析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和政治上的措施,必然加速其封建化的进程,经济也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样①②④便成了选择的目标。

由于孝文帝改革未涉及军事领域,故③可排除。

 

答案:

C

 

3.(2008年,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

 

A.建立统一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

北魏孝文帝最大贡献是通过推行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四个选项中前三项和孝文帝没有关系。

 

答案:

D

 

六、随堂检测

 

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孟获                   D.北魏孝文帝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7.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C 6.C  7.D

 

8.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还涉及到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等。

 

作者简介:

倪 静,中学二级教师。

自担任历史教学工作以来,爱好学习、刻苦钻研,潜心教学,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教法新颖。

多年来在《新课程》等报刊发表各种文章10多篇;市获奖论文10多篇;2007年获得山东省高密市优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