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01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

对点聚焦练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对点聚焦练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2018·4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8分)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

②偃蹇: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    的缅怀之情。

(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2分) 

解析:

从“昔闻庞德公”或“纷吾感耆旧”找出对象即可。

答案:

庞德公或耆旧

★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

(6分)

 

 

解析:

题干已告知特点与思考的角度,只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诗句分析即可。

答案:

①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

如描述庞公故迹及探访之事,“回艇夕阳晚”等句,或叙事或写录,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②顺叙手法:

按时间先后行文,写从早到晚的活动,脉络清楚,结构自然。

③由实及虚,虚实相生:

由眼前的事、景,自然地引出曾栖居此处的庞德公,流露缅怀之情。

④因事写景,转换自然:

由乘流越岘引出江景,由到鹿门山引出山景,叙事写景结合无间。

(每点2分,任答出三点得6分)

二、(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②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

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

1164年,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即词中“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

时金兵踞于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②叔子:

西晋大将羊祜(hù),字叔子,镇守襄阳,军功卓著,志在灭吴而生时未能完成大业,曾登临兴悲。

“襄阳登览”即指此事。

★1.赏析上阕中的画线句。

(3分)

 

 

解析:

指出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答案:

运用夸张、对偶、比喻(以貔貅喻勇猛的战士)的修辞手法,借助对当年孙权、刘备军队军容的想象,表达了对他们破曹业绩的敬仰羡慕之情。

2.简析全词在抒发感情上的主要特点。

(5分)

 

 

解析:

梳理出抒情的方式,并对应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以典故委婉抒情。

借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来表达自己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借西晋的羊祜登临兴悲来表达自己对不能完成收复大业的担忧;借对羊祜“名与汉江流”的赞美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政治态度。

(2)借赞美使君豪放,“谈笑洗尽古今愁”,委婉表达内心“洗”之不尽的愁绪。

(3)以历史上包括羊祜在内的无数登楼“游人”“遗恨黯难收”,来表达自己对收复难望、志不得伸的

忧虑。

三、(2018·浙江十二校联盟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8分)

盆 池①

杜 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①“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水生花草与鱼类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4分)

 

 

解析:

这里有多种情感,结合各句归纳,不要遗漏。

答案:

情感:

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

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

★2.任选两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4分)

 

 

 

解析:

从构思、写法、语言等中选择任意两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两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答案:

构思:

总分相承,层次井然。

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

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一:

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

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

写法二:

融情于景。

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的描写之中。

写法三:

借景寄志。

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一:

平中见奇,凝练传神。

(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的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

(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二:

巧用修辞。

如“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

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②挼(ruó):

揉搓。

1.李清照的这两首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诗句“       ,       ”的注释。

(2分) 

答案:

梅花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解析:

结合“年年”“今年”等词,对比的手法不难发现,关键是做具体的分析,说明什么和什么相比,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案: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与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作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2分)(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8分)

水调歌头①

[宋]岳甫②

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注】①本词为送友人(时任编修官职)前往武昌任职而作,小序意为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创作歌谣云: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②岳甫:

宋朝词人,岳飞之孙。

★1.分析上片“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的写法特点与作用。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结合【注】可知此处的用典特点,然后结合前面词句意思解答其作用。

答案:

特点:

用典,反用其意。

作用:

典故本身是反对迁都武昌,但词人却是“莫诵”即不要说,是为了鼓励友人去武昌。

2.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词尾“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所表达的情感。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结合全词内容”需要对全词的内容有一个概括说明;赏析词尾两句的情感,必须对词句的意思有解说,然后再分析其中的情感内容。

答案:

为送别前往武昌任职的友人,上片重在说武昌地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解除行者登程前掩饰不住的些许不快,下片用历史人物之业绩来激励友人。

词末“我醉君起舞”是写眼前饯别场景,因为送别,“我”将许多肺腑之言付诸沉醉之中,而“你”重任在身,豪兴方酣,阶前起舞,发扬蹈厉,正显得壮气如虹。

“明日隔江湖”是说过了今天,友人孤帆远影,就要到遥远的武昌去任职了,表达一种离别的悠悠

情韵。

六、(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完成1~2题。

(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①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会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

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分) 

答案:

燕子 兴亡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

 

 

解析:

从手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别对这三篇作品进行概括分析。

答案: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7分)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1.这首词写出了年老的作者对时局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愿,与辛弃疾词中的名句“        ,        ”同样感人。

(2分) 

解析:

结合“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句来回答。

答案: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每句1分)

★2.赏析“天涯想”与“空惆怅”的对比效果。

(5分)

 

 

解析:

上阕写词人登上“缥缈危亭”时的孤独与落寞,下阕表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心迹,劝勉年轻人要热情豪放,为国建功立业,抒发了作者既旷达豪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答案:

“天涯想”是指词人有志报国。

(1分)而此时却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不能实现,只能“空惆怅”。

(2分)通过对比,突出了词人无可奈何、孤独寂寞之情。

(2分)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7分)

杂 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1.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3分)

 

 

解析:

分析时先着眼于整体,看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再关照局部,找出叠词及“白露为朝霜”的用典;然后阐述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

②叠词运用。

“冽冽”“皦皦”“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③化用诗句(典故)。

“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借景抒情及分析2分,叠词运用或化用诗句任答其一及分析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可先找到体现志向或情感的词语,如“高志”“守空堂”“岁暮”等,可看出是写诗人的失志;再循此去理解前几句的景物描写,围绕失志去分析。

另外,可结合左思的诗歌特点及身处时代来理解。

答案:

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

中间四句写诗人因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7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分)

 

 

 

 

 

解析: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两联的含意,然后进一步体会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案:

颔联: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尾联:

直抒胸臆。

★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什么氛围?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分)

 

解析:

“氛围”即“意境”,总结氛围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

写法上注意常见的描写手法即可。

答案:

渲染了宁静、清冷、孤寂的氛围。

写法:

衬托或烘托,“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孤壁野僧邻”以邻居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烘托出自己的孑然、孤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