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7915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与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对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他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主要回答人类个体是如何从生物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的这个问题。

它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即是社会学科又是自然学科

发展心理学:

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

狭义上的指个体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是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的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廖世承编写的。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发展心理学是受达尔文的影响侧重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要以人的整个一生为研究对象的,即出现了所谓的“生命全程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为标志,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的诞生有两个观点,其一为1903年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其二为1877年俄罗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该时期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心理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原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或它所要探索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哪些:

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医疗、文艺以及社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伦理性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

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要贯彻这一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目的。

(2)要确立客观的指标。

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

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燃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

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发展心理学横断研究设计与纵断研究设计的特点:

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纵断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他们各自有其特点:

横断研究设计具有研究时间短、获得成果快、节省人力财力、以及在同一时间对被试心理进行测量减少社会文化变化带来的影响,但它是对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在同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对同一组学生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包括年龄差异也受到各年龄组因成长的社会历史不同造成的差异。

纵断研究设计的特点:

它可以比较系统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揭示学生心理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关系、对于一些短期内不能很好的看出学生发展的结果的问题只能通过该方式,而它也有其不足之处,研究时间长、反复对被试者进行测试和追踪可能会影响被试者也会影响数据。

请比较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和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的特点:

1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是首先将学生样本随机分为两组,然后随机指定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并进行实验处理,另一组定为控制组不进行实验处理,控制其他可能干扰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

特点有:

又是控制组和实验组是随机分配的,所以在统计学的观念上可视为等组,其后测结果的差异,可以归因于有无实验处理。

最后测量结果如果实验组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侧可以得出结论认为新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2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测量,然后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对控制组学生不进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这种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前侧内容可能影响后测结果。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种类包括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实施要求:

必须要按照步骤进行(先采取自由地观察、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控制某些量变进行观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观察者应受到专门的训练②每次只应观察一种特殊行为,而不应同时观察多个行为③对所要观察的行为现有一定的了解④观察目的明确⑤使观察者处于不受干扰的自然状态⑥观察记录精确客观,最好量化处理分析⑦最好几个人同时进行观察并比较观察结果⑧借助现代仪器如录音员录像机⑨观察前做出观察记录表格⑩注意观察同一被试者不同背景下的行为表现。

2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种类包括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实施要求:

①理论支持②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选择、变量操作、变量的测试方式以及实验步骤③实验器材的准备调试,是否可靠性能正常④训练被试者,熟悉被试环境⑤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做出解释和评价。

3调查法:

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包括直接调查法、间接调查法实施要求:

①使被调查者对调查者产生信任感②调查环境和谐无压力③确定调查的主要问题④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⑤认真记录回答内容和被调查者的行为表现

4问卷法:

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包括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实施要求:

①题目不宜过多②题目叙述简明易理解无歧义③设计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④低年级主要采取封闭式,高年级可封闭式开放式相结合⑤回答问卷方式简便⑥问卷结果统计前先判定是否有效。

5测验法:

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包括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成就测验、性向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成就测验也称形成性测验,预测个体在某项特定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成就水平的测验。

性向测验也成为能力倾向性测验,预测个体在某项特定活动中期望达到的成就水平。

实施要求:

①测验之前,研究人员要熟悉测验手册②研究人员应准确无误的背诵测验指导语③测验环境符合标准化要求④整个测验的实施严格按照测验程序进行⑤控制好测验的纪律⑥测验结果评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⑦测验结果解释参照常模进行。

生态学运动:

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华生: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认为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

他认为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他认为人格是一个人行为系统的总和即动作总和。

首创了系统脱敏法。

儿童情绪发展实验:

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者,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惧怕情绪的发展,白鼠实验。

后为了消除惧怕情绪华生创造了系统脱敏法,是目前还在使用的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

儿童教育观点: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即内脏或情绪习惯、喉头或发生习惯、身体技能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提出要用正确方式方法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动力:

个体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原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原我核心即本能他具有四个特点即:

来源肉体的某种欠缺、目的消除欠缺重建平衡、对象减少或消除肉体欠缺的事物、原动力决定肉体欠缺的程度。

自我是意思结构部分,个体发展到儿童期,逐步学会了不能全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渐考虑到行为的后果,考虑到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即良心、自我理想。

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

后者是超我的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所构成的。

在人格发展那过程中的关系,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范畴,自我一方面处理好原我的本能要求,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

焦虑种类和其发展特点:

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和忧虑。

他分为三种1客观性焦虑由环境中真是存在的、客观危险来源产生的。

2神经性焦虑担心原我需要所产生冲动可能战术自我引起的。

3道德上的焦虑担心违背超我,使原我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特点有:

存在个体和年龄的差异,即同一年龄的儿童焦虑内容可能有明显的不同,不同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页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即从客观焦虑变成神经性焦虑和道德上的焦虑。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即危机

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

(0-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3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4勤奋与自卑感阶段(6-12岁)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即精神系统的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

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心理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方式包括:

1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2顺应:

内部图示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顺应是图式的质变。

3平衡:

指同化作用服从于个体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含义:

1心理发展过程时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在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时连续的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且不能改变次序。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准备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飞跃。

4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

皮亚杰心理结构的特性:

整体性即心理结构给个部分有机的俩系在一起由一个内在规律决定,转换性即心理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自调性心理结构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借助与外在的因素进行。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知觉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自我为中心、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集中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特点:

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思维能力已经发展至成熟水平。

假设泽演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

守恒:

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皮亚杰把他分为物理守恒、空间守恒和数守恒。

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

即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皮亚杰临床法:

是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即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特点有:

1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2合理灵活的谈话法。

3自然性质的观察。

4借用数理逻辑分析研究结果。

5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了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分类的心理发展动力的六种观点: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英国哲学家罗素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德国心理学家彪勒3只讲内外应相互作用不讲发展的,格式塔学派4只讲外因和发展的,联想主义心理学5只讲内因和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6即讲内外因相互作用有讲发展的皮亚杰。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有低级到高级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原因:

1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词语、符号,使其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1从“最近发展区域”来说,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而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便是“最近发展区域”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角度,3从“学习最佳期限”角度,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维果斯基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内化的含义是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他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实现,也能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五、朱智贤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观点: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他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具体来说可分为:

①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②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③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

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①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不断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指导儿童心理发展。

②教育本身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现有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③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它是以儿童领会作为中间环节的。

④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时新知识不断积累、旧知识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个不明显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引起了明显的比较稳定的质变,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

4年龄特征与个边特征。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它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在用一年龄阶段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

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作用是:

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两种遗传研究方法1孟德尔法:

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该方法能查明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作用。

2高尔顿法:

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家谱分析法:

选出一个具有某种特征(如低能或浓重特殊才能)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最早运用的是英国科学家高尔顿。

成熟:

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的,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而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成熟的作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2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其思想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成熟和遗传因素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但它们不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决定性条件,它们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是环境与教育。

环境:

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

而且也只胎儿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狭义上的环境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布鲁芬布鲁纳的社会环境作用:

他将社会环境体系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1核心是家庭父母2中间是托尔机构和伙伴关系3外在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作用有:

贫乏环境可使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丰富环境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他。

如霍尔的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和论:

又称共同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的,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学家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物论观点:

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参数:

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心理发展的参数,包括1发展的时间2发展的速度3发展的稳定程度4发展的协调性5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但又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教育主导作用的表现:

1教育能够促进或延缓个体的心理发展进程。

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3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变化。

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认识,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2需要在个体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3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式过去反应活动的结果。

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个体心理的发展,它必须以个体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为中间环节。

心理的发展,必须要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教育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让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只有当个体把知识经验内化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与内心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

加里培林关于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

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关键期:

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适宜的环境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迅速,同时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故又称之敏感期。

关键期的意义:

它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会使教育获得重大的效果。

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要注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矛盾冲动,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教育一定要跟上。

印刻与学习的区别: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于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印刻”1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

2印刻是不可逆的。

3印刻可能形成的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

4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相互促进的。

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稳定性表现在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

2心理发展收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4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制约,首先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也不完全相同。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

再次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一定的差异性。

第四章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

是指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最早对个别差异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

他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天才》一书中对智力的个别差异做出了研究。

群体差异:

是指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

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由三个主要目标:

1确定人们在某种特征方面的差异如智力、气质或听觉。

2确定各种差异之间的关系,如手指敏感度与视觉速度之间的关系。

3估计人们的某种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比如是什么原因引起算术能力或跑步速度方面的差异。

个别差异评测结果的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