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7835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docx

本科毕业设计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Anti-dumpingissueshavebecomemoreandmoresensitiveasthequickeningoftheeconomicglobalizationprocess.Andwhileplayinganimportantpartintheworldtradesystem,Chinafacesmoreandmoresevereanti-dumpingsituation,whichbringsseriousinfluencetotheexporttradeofChina.ThistextanalyzesthereasonandcurrentsituationthatChinaencounterstheanti-dumping,whichcanleadustotheessentialofanti-dumpingissues,to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fordealingwithencounteringtheanti-dumpingproblem.

Keywords:

Exporttrade,Anti-dumping,countermeasur

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起步晚但发展迅猛的国家,在出口方面由于各种方面的因素影响,从1995年开始,已然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被世界其他国家长期视为主要反倾销对象。

一、反倾销的概念和主要发展

(一)反倾销的概念 

反倾销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保护国内市场和厂商的做法。

反倾销,从字面上理解即是作为倾销的对立面,是对其的一种否定和打击。

反倾销本身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对倾销这一国际贸易行为的否定和反对;二是对倾销行为的打击和抵抗,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这种意愿提供合法依据,即是反倾销立法。

1.反倾销的定义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

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做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2.反倾销的界定

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

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按照倾销的定义,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就会被认为存在倾销。

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被称为倾销幅度。

所以,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

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六条第一款将倾销定义为:

“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当受到谴责。

”WTO在继承GATT的基础上,规定“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二)反倾销的主要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也顺其不断发展。

从规模来看,反倾销已由过去传统的几个贸易大国指控倾销转变为反倾销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反倾销手段来进行防御,保护自身的国内市场。

而频繁发动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更从过去的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扩展到当今世界中近30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从反倾销的运用手段方式来看,反倾销的手段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关税壁垒转变成以反倾销为主导的多元化的非关税壁垒。

关税税率的高低影响着出口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在过去,各国都将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使用手段。

而在多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后,WTO各成员国的关税率大幅降低,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下降,使得新的更有效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开始不断出现,如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1.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国际反倾销案件呈现较大幅度上升趋势。

国际社会运用反倾销手段越来越频繁。

自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至1999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反倾销案件逾4100件。

1990年以来使用该手段愈加频繁,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0年到1999年,全世界反倾销案件共有2483起,超过前41年的总和。

(1)反倾销调查及实施的国家和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资料来源:

所收集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www.wto.org整理所得

如上图,在1995年1月到2007年6月间,遭受到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实施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中,以中国、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日本、印尼、印度、泰国、俄罗斯、巴西遭受的反倾销最为严重。

而在这受影响的十个国家及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占了半数。

但其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遭受了程度相当的反倾销调查及实施,可见反倾销也逐步成为各国常用的保护市场的手段。

(2)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下降,但措施实施并没有同步下降。

资料来源:

所收集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www.wto.org整理所得

如上图,从1995年到2006年间反倾销立案的数量先上升而后回落,而反倾销的措施实施则呈现比较平稳的前进,数量变化是波浪式发展上升趋势。

立案数在2007年稍有回落后,在2008年又再增多。

在2009年到2010年间,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反倾销立案数持续上升,而措施实施数则一直保持着平稳前进。

表面上反倾销的立案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措施实施的数字并没有下降,这一表现说明了立案调查数量即使减少了,但是最终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明了反倾销措施并没有趋向温和放松,而是伴随着措施实施的比重变重而更加严厉。

(3)反倾销针对行业及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为主。

资料来源:

所收集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www.wto.org整理所得

如上图,从2001年到2010年遭受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上看,排在最前面的产业分别是贱金属、化工品、塑料橡胶、机电品、纺织品和纸制品。

由于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遭受到反倾销调查。

2.反倾销发展的各种影响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扩张,反倾销成为了更多的国家的保护自身市场的工具,也使得更多的国家遭受到其波及,带来各种方面的影响。

(1)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市场安全的合法手段,使得反倾销得到各国公认。

反倾销手段的适当利用可以有助于本国的外贸活动,但是一旦反倾销过了度、被滥用,就等于把反倾销变成了进行贸易保护或者歧视政策的手段,以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过分夸大了贸易对方国家的所谓倾销幅度,损害了对方国家的外贸利益。

(2)过多的反倾销使得遭受反倾销的国家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冲击到该国的国内市场。

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都是针对国外的某一市场,但若遭受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往往让该产品一时无法进入国外市场,只能回流国内,使得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迅速下降。

这样不但影响到生产产品本身的企业,也连带的影响了生产同一产品的国内企业,使得市场保持的平衡被打破。

(3)反倾销活动也会促进受到反倾销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国际上,受到反倾销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而这种廉价而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往往会成为反倾销的对象。

为了避免反倾销,出口国则应该顺应发展,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高端产品来减低进口国反倾销的风险。

因此某种意义上,反倾销活动是能促进受到反倾销的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

二、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一)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状况

资料来源:

所收集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www.wto.org整理所得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调查及实施措施占世界比例越来越高,其立案-实施比也不断的提高。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从规模上看都有扩大之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与之相随的反倾销调查也不断增加。

其相对数目也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引起了我国产品上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忧虑和不安。

(1)遭受反倾销案件数量急剧增加。

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达30.5起,比80年代平均增加24起。

世界上品均每6到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中,就有一起针对中国产品。

(2)对我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到目前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其中仅在九十年代就增加了21个;

(3)遭受反倾销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无论从立案调查还是从最终裁定来看,五矿、化工、轻纺、土畜、机电、医保等成为我遭受反倾销的主要部门。

我国出口产品由于遭遇反倾销,损失严重。

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使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相应产业效益下滑,企业停产,工人下岗失业。

(4)中国受到反倾销调查案件越来越多。

自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国民经济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对外贸易加速发展,国外对我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也如影随形地扑了上来。

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势之猛,较为罕见。

(二)中国遭遇出口国反倾销最严重的产品和行业

资料来源:

所收集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www.wto.org整理所得

如上图,在1995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遭受到反倾销立案调查集措施实施最严重的行业及产品由重到轻依次为化工相关产品、贱金属制品、机械零件及制品、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车辆航空器及有关运输设备,其他受影响的行业及产品则在相较之下较为轻微。

而中国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产品中,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被反倾销立案调查及措施实施的比例极高。

(三)中国遭遇出口国反倾销的不良影响

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调查及实施占世界反倾销立案调查及实施的比重上升,证明中国越发面临着其他进口国反倾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为我国外贸贸易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1)严重影响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开拓与维持遭受严重打击,从宏观上来说,必然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减少,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冲击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甚至给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从长期的影响来看,将使我国的外汇收入减少,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2)反倾销措施持续时间长,原有业务客户逐步流逝,企业想要再重新进入失去的市场非常困难。

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裁决,往往要历时一年以上,征税期长达五年。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3)助长反倾销诉讼,形成恶性循环。

一旦对某产品成功实施了反倾销,它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进口国经营者也将积极效仿,以期获得同样的利益。

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反倾销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一是产品反倾销连锁反应。

当一种涉案产品被一国征反倾销税无法进入该市场的时候,会蜂拥转向了另外一个市场,结果会导致新的反倾销诉讼。

二是国家反倾销连锁反应。

1994年美国对裁定我国大蒜征收376%的反倾销关税后,又相继对我国出口美国的蜂蜜、自行车、蘑菇罐头、靛蓝染料等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总共影响了我国三亿美元的出口。

三、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

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体现是通过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形式来出现。

包括了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两大部分,实体规则主要包括了倾销和损害的确定,期间的因果关系等内容,程序规则主要包括了申请立案、调查、初裁、复审、征税等程序内容。

而反倾销规则中的替代国价格制度、结构价格制度和损害评估所用的累积评估,使得原本不公平的规则在合法的外衣下理所当然,放宽了反倾销制度的倾销标准,缺乏严格定义让反倾销机关几乎是自由裁量,这种带有明显的单边主义的制度设计使得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更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我国外贸体制中的不足之处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1.我国当前外贸体制

我国外贸体制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由国家外贸统制专营,到1979年放权过渡后,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

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

外贸公司的数量显着增加。

到1988年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然后从微观方向着手改进外贸企业经营机制,重点在于管理层的变革。

但是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中,我国当前的外贸体制越来越多的不足也逐渐的阻碍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也使得国外反倾销针对有了更多的目标和把柄。

(1)中国生产企业起步晚,使得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加大。

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

起步的差距使得中国生产企业本身存在了先天优势不足的劣势。

(2)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

(3)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提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

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2.不规范的外贸体制弊端导致国外反倾销行为

新贸易壁垒的到来,我国外贸体制由于存在着各种的不规范,而导致其弊端逐步暴露显现。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对我国贸易的歧视性因素,使得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贸易的技术性手段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很容易导致其贸易政策工具对我国的滥用。

我国外贸体制的不规范,使得更容易成为了国外反倾销的标靶。

我国对于外贸出口产品的政策中,并没有明确指导企业来从而回避减少反倾销风险。

缺乏规范的外贸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导指向,会带来了更多的贸易摩擦和新贸易壁垒。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每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且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这必然挤占别国的市场,给外国相关产业造成新的压力,客观上会造成我国与外国贸易摩擦增多。

与以前相比,我国遇到的贸易摩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以前的摩擦是关税、配额许可证,现在则表现为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劳工和社会标准。

特别是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愈加严重,一些国家频频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绿色壁垒等手段对我国商品进口设限,我国商品受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案例不断增多,它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

而我国政府本身缺乏应对的策略和措施,使得障碍无法排除。

可以预见,新贸易壁垒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上的主流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新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冲击将更大,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在此之前,我国处于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轻工业发展滞后,因此,这一阶段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超过了70%,出口基本属于资源型出口;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2年,经过前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80年代中期我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初级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到92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降到20%以下,而纺织品服装占到出口总额的35.4%;第三阶段从1993年至今,国内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到1995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开始超过纺织品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我国出口迅猛增加,但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且多为最终产品;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值的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价格偏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容易造成倾销的错觉,引发国际经济摩擦。

1.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处

199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高达202.51亿美元,占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2.4%,但这些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以进料加工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68.6%,以来料加工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出口的17.6%,而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出口额的10.3%,所以真正利用我国掌握的高技术生产出来的高技术产品只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10%左右,而绝大部分所谓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实际上是贴上了中国制造标签的外国商品,我国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上微不足道的一环,所赚取的只是加工费而已。

我国的比较优势还只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遭受到反倾销立案调查集措施实施最严重的行业及产品由重到轻依次为化工相关产品、贱金属制品、机械零件及制品、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车辆航空器及有关运输设备,其他受影响的行业及产品则在相较之下较为轻微。

而中国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产品中,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被反倾销立案调查及措施实施的比例极高。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矛盾凸现而出。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我国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我国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国情则要求通过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求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进口替代的尽快实现。

当前我国城镇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

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力。

此外,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

2.不合理处导致容易遭到反倾销行为

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体现出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合理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容易遭受进口国的反倾销。

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甚至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已经是出口产品的最终形态。

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往往都是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措施的主要针对对象,导致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都处在了反倾销高风险的境地。

同时,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是商品结构单一,市场分布集中,导致反倾销诉讼风险无法分散。

出口失衡,目标集中,跟风生产出口。

我国企业大多出口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低的商品,而市场则集中于欧美市场。

单一的商品总是输送到同一个进口国,使得该商品过快的涌入到对方市场。

廉价和量大,都使得产品走进了低质低价的低谷,而反倾销主要就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这种做法无疑是授人以柄。

(四)企业面对反倾销的策略不足,措施消极

在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存在缺陷导致反倾销的发生,企业本身应当预料到此种风险,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面对反倾销指控时候却缺乏策略而陷入了被动的地步。

这种不足之处将企业推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我国企业在面对出口贸易时,国际营销谋略不足,过分实施价格战。

我国出口企业打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因为制定的国际营销战略往往失误。

如,我国出口企业价格竞争过度,竞争手段单一,长期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总是以廉价来作为产品的主要吸引点,只单纯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而不是以提高产品本身品质,以质来取胜,难免会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借口。

再来,我国企业甚少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的产品行情,没有能够及时的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过于大量而集中的涌入到进口国市场,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而在面对反倾销的指控中,我国企业往往对于法律应诉不力,消极的态度引起各国积极对华反倾销。

反倾销诉讼费用高昂,手续复杂,过程漫长。

被诉讼企业由于自身不愿担负此种高昂费用和漫长等待的时间,就常常只寄望于其他同样被诉讼的企业积极的去应诉,然后自己坐享其成。

此种心态普遍存在于企业之间,就造成大家都不愿意去面对诉讼,或是难以担负应诉的不良局面,使得只能面对败诉。

而一旦一个行业遭受到反倾销起诉后,起诉方由于看到中国企业的消极不愿应诉,极有可能会引起其他行业的跟风起诉,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诉讼,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企业不愿面对反倾销诉讼,也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不足。

许多企业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该如何诉讼。

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企业即使敢于面对,也没有人员能够派出应对。

四、中国遭遇反倾销后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方面

外贸体制的完善对我国如何进攻国外市场,如何抵御国外反倾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则具有着为企业出口商品的指导作用。

1.改革外贸体制

针对我国仅靠价格战来进攻国外市场,我国应当改革我国当前的外贸体制。

我国应当实现市场的多元化,要避免市场的过于集中,以来分散反倾销诉讼的风险。

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中国企业应当调整出口市场分布和实现多元化的商品结构,在巩固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市场。

东南亚市场和我国相邻,我国更曾有“下南洋”的贸易文化和人文交流文化的传统,交通便利。

我国企业与其所有商品集中于一个市场,更不如开拓出一片市场,减少商品过于集中的大量冲击市场,减低反倾销风险。

2.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低廉,在销售过程中只能以价格来吸引。

而目前日益增多的反倾销针对得则正是价格低廉的问题。

我国应当加快将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发展向技术密集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提高产品的价格,并同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再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降低了反倾销的风险,也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到迅速调整。

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向来是中国企业为了扩大出口时所发生的通病,产品在国外市场畅销了,跟风而至的企业导致出口数量忽然暴增,导致出口价格下降。

出口同类产品的企业应当经常就出口价格和数量相互沟通,商定统一的出口策略,共同维护出口秩序。

反倾销虽然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但也有积极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