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73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 题.docx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题

陆地的组成、变化与地表形态(22题)

第1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Ⅰ(新课程))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1~4题。

1、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2.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

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

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建成通气。

该工程主线的西部起点位于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    D.鄂尔多斯高原

4.最近三四年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原因在于

①运输成本增加   ②垄断的加强③供需关系的改变   ④炼油工业的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B  

解析:

6月下旬(6月21~30日),太阳直射在21°N~23°26′N之间,马尔代夫、马六甲海峡在赤道附近,桅杆日影应在南边,B项——船上的桅杆当然也是始终朝南,正确;此季节,轮船所经海区的南亚、东南亚海区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轮船始终是顺风、顺水航行,A错误;此时,为南亚、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的季节,D错误;吉隆坡为马来西亚的首都,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中北部沿海地区,是该轮船前往新加坡的必经之地,C错误。

3.A   解析:

“西气东输”有干线和支线之分,干线的西部起点位于我国南疆塔里木盆地的经济重镇库尔勒市的轮南,东部终点位于上海市西部的青浦白鹤镇。

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涩北气田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支线气源之一。

4.B  解析: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最近三四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是由供求关系的改变引起的,③正确。

而垄断的加强又影响供求关系,②正确。

应选B。

第2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Ⅱ(新课程))

读图2回答3~6题。

3.九州一帕劳海岭

A.位于亚欧板块上               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             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4.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附近

5.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答案:

3.C 

解析:

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反映的是菲律宾及其以东的太平洋海底剖面地形图。

因此,图中的九州—帕劳海岭位于太平洋板块中。

4.A 

解析:

④附近是海岭,海岭是年轻的海底山脉,其岩浆活动频繁,岩浆活动也会造成地震,但不是因为板块运动的结果;③~④、②~③之间为较为广阔的洋盆,并不位于板块交界地区;①~②之间是坡度较大的地形区,而且马荣火山就位于该区域附近,②处更表现出海沟的特征,属于典型的板块运动的消亡边界。

5.C

解析:

太平洋的西岸,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区、经纬度的提醒都能帮助作出马荣火山属于菲律宾的正确判断。

6.B  

解析:

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经度相差10度左右,该地区靠近赤道地区——111km/1度经度。

 

第3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Ⅲ(新课程))

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

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l00千来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

据此回答3-5题。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4.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东南向

5.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3答案:

3.D  

解析:

东7区与西5区区时相差12小时,且西5区时间较东7区迟,其计算方法为:

23时9分-12小时=11时9分,而且日期不变。

4.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两次余震,①发生在岛屿的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②发生在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

而且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

综合以上的推理,尽管不知道该海沟的名称,也能作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判断。

5.C 

解析:

两大板块中的印度洋板块较易判断出,亚欧板块较易误作太平洋板块。

区分的方法为发生地震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延伸部分,从而作出亚欧板块的正确判断。

第4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

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测量队于2005年5月22日成功登顶。

回答3——6题。

3.登顶队员在北京时间13时前撤离,主要是为了避开(   )

A.大量冰雪融化   B.泥石流爆发     C.强对流天气       D.强紫外线辐射

4.珠穆朗玛峰峰顶比同纬度海平面(   )

A.白昼略长    B.黑夜略长      C.自转线速度略小     D.自转角速度略大

5.导致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变化的是(   )

A.地面沉降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海平面升降

6.登顶队员从积雪冰川带下山,依次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   )

A.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山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   

D.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原带

 

4答案:

3.C

解析:

珠穆朗玛峰与北京相差大约2个小时的区时,北京时间13时——珠穆朗玛峰约11时。

当地的12点前后是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时候,地表强烈增温,空气强烈上升而形成强对流天气,多暴风雪现象。

青藏高原上的太阳辐射都较大,登山队员对此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是可以减轻危害的,但暴风雪等强对流天气则没有办法避免,只好在时间上避开。

4.A5.B  6.D

解析:

珠穆朗玛峰自山顶——山麓的完整垂直自然带名称依次为冰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高山冰雪融水自上而下流淌,首先形成的应该是水草较好的高山草甸,然后是普通的草原)、高山草原、高山灌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第5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5.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第6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3.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三角洲平原          B.大陆架        C.黄土高原面        D.沙丘

第7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7.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解析:

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既有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又有流水的物理冲刷作用,它的形成条件最基本的应该具有:

①石灰岩地区;②降水、热量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

第8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8.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

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

第9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回答1~4题。

1.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1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3.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4.2°N,73.5°E)时,当地区时约为( )

A.6时      B.9时       C.12时         D.15时

4.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

①人口老龄化 ②沿海人口密度大 ③多河流入海口 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答案:

D6答案:

B7答案:

C8答案:

9答案:

1.D   2.B    3.B     4.C

第10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

读图2和图3,图2中著名的古代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筑成。

回答5~7题。

5.大理石………………………………(  )

A.因变质作用而形成     B.按成因属于岩浆岩

C.因外力作用而形成    D.形成于地壳硅镁层

6.该建筑位于图3中的…………………………………………………(  )

A.①    B.②C.③   D.④

7.图3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相比…(  )

A.①、②两地均为荒漠

B.②地年降水量最少

C.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D.④地比①地气温年较差大

第11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图4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7~8题。

图4

7.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8.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10答案:

5.A     6.C      7.C 11答案:

7.C    8.D 

第12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图2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

读图2回答8~9题。

8.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9.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

A.L>N      B.L<N<>    C.L>K      D.M>N

第13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新课程))

5.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了……………………(   )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C.大西洋      D.红海

第14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新课程))

6.日本多地震是由于……………………………………………………(   )

A.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上

C.火山活动强烈

D.多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12答案:

8.A  9.D  13答案:

B  14答案:

B    

第15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

图3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10.图示山岭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第16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2.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东欧平原    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第17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24.下列关于陆地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

A.环太平洋高山带大多是古生代形成的巨大褶皱山系

B.巴西高原是以古陆块为基底类型的高原

C.密西西比平原和东欧平原都属于冲积平原

D.陆地上最高峰与最低洼地的海拔之差超过8848米

第18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23.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题)……(  )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第19题(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3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C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

D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第20题(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3下列地理事物中,属地质构造的是(   )

A角峰   B三角洲 C地垒   D峡湾

15答案:

9.D  10.B16答案:

A 17答案:

BD

18答案:

BC 19答案:

BD20答案:

C

第21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32.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1)图中:

海底地形A处为      ,P处为      ;B处是      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     (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这个发现为          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              山系。

第22题(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1图2-38为某“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图中数码序号1、2、3、4、5依次排列,表示地层由新至老或由老至新,读图解答:

(1)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属--------。

(2)地质勘探队员在M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三叶虫化石,在N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蛋化石。

判断:

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应属--------,依据是:

--------。

(3)C处的地质构造属      ,该处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21答案:

(1)海沟       海岭      地幔

(2)M

(3)A

(4)ECD     海底扩张

(5)美洲     科迪勒拉

22答案:

(1)地堑

(2)向斜     根据化石可知地层①比地层⑤岩层新,所以B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从而可以判断为向斜

(3)背斜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后岩层被破坏,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