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468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doc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讲课稿

各位同志,大家好。

现在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即将开启中国经济2017年的发展征程。

那么,我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跟大家分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的工作要点和重点。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2017:

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与行动”。

第一个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也是今天我的内容和焦点聚焦所在。

第二个关键词的,深化。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哪些环节上实现深化。

第三个关键词,行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一年半里,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进行了掌握、宣传和普及,接下来就要把掌握的理论、基本原理大胆地应用和实践。

我分以下四个板块来跟各位进行交流:

第一个板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板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主攻方向;第三个板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支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名词叫做“四梁八柱”,是成体系的重要支柱;第四个板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理念体现和行动要求。

这四个方面立足于在理论上走深,在实践上走扎实,在应用和政策上走全面、走具体。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的地位和作用

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得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改革政策调控和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框架作了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这个政策框架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经济形势和运行特征进行了解掌握。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特征里,我们要认识、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并把经济新常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来对待。

说清楚基本特征后,就要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抓住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来形成有利转化。

所以第二部分就叫做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

换句话说,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中实现对矛盾的克服和对机遇的把握?

关键就是要实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要通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经济朝着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运用和完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认识、把握和解决矛盾的主要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方法论能够落地、能够进行操作?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

从上述三部分情况来看:

第一,经济新常态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和要点;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矛盾、抓住经济新常态机遇的核心和要点;第三,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及保持定力、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和应用的表现。

从中央在当前经济政策体系当中的定位和要求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属性就非常的清晰,是战略属性。

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是我们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有效转化当前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并调动手里可供使用的一切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克服矛盾、捕捉机遇的一个战略。

所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将跟当前的许多发展规划和行业的创新突破重点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主线,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统领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这是第一点,从经济政策体系当中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地位——发展战略的地位。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经济工作的主题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就出现了第一个关键词——“深化”。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要体现在哪几点?

我们需要把握其特征和规律。

 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做好七件事:

第一,做好稳中求进。

中央说得很清楚,2017年,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可见,2017年“深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稳中求进。

第二,继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我们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第三,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

2017年“深化”的一个表现是对新常态的工作要点从认识阶段转向适应、把握和引领阶段。

第四,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6年,在很多领域,我们是从规模的角度求稳,看重规模产出的增长和减少,增速的上升和下降。

2017年,我们要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扩大。

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我创造了多少财富,我付出多少代价去创造这些财富,我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怎样去分配给人民。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来的量,则不是最关键的经济变量。

所以我们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第五,适度扩大总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单纯的供给调控层面作出,要把总需求的扩张作为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推进需求的扩张。

第六,加强预期引导。

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要是对供给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接着,将与需求产生哪些重要的交叉面,将激发哪些需求,将弥补原市场运行机制和需求表达体系中的哪些不足——把这些不足弥补上,把短板加强成长板。

第七,深化创新驱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我们形成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加符合需求发展要求的供给体系。

要想形成这样的供给体系,我们就必须在基础设施、产业组织、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中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模式、新兴业态和新的产品来改造、提升和优化现有产能和生产体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主攻方向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主攻方向的概括,也是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规律认识的重要深化。

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概括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要想实现最终目的,要想完善和巩固主攻方向,我们要坚持这样的行动要求:

增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提高潜在增长率。

换句话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在实现最终目的的道路上有一些直接的指标反映。

这些直接的指标反映在微观和宏观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在微观指标上,我们要提高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个企业是不是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上,一是要看它的内生动力、自我创造能力、自我发展空间是大还是小;二是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提高了还是恶化了。

第二个方面是在宏观指标上,表现为“三率”:

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主要优化的是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优化的是整个要素体系的利用效率、组合效率及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所带来的效益。

潜在增长率是指我们因为资源的有效使用从而导致资源的节约、要素的节约,我们的要素又拥有了新的空间,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所以,大家要记清楚,微观层面有“两力”:

内生动力、盈利能力;宏观层面有“三率”:

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

我们的“二力”和“三率”,是在实现满足最终目的的道路上,实现优化配置和良好控制的重要指标要求。

(一)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具体的分析当中。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那么接下来我的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满足谁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满足哪些需求?

第三个问题,需求在现阶段表现出什么特征?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要想实现最终目的,满足需求,要想让中介指标符合“二力”“三率”的要求,我们就得非常准确而且客观全面地回答好我所问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满足谁的需求?

中央说得很清楚,我们满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换句话说,是谁的需求呢?

是人民的需求。

人民的什么需求呢?

是物质需求再加上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需求是精神层面的重要代表),所以我们要满足的需求是物质加精神的全方位的需求。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在物质文化之外,对生态文明也有相应的表述。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满足谁的需求?

满足人民的对物质、精神以及生态发展等层面的核心需求内容。

第二个问题,满足哪些需求?

要满足的是人民上述需求,那么这些需求包括哪些门类?

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

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需求,又要顺应规律,主动按照需求的发展方向去实现供给体系的调整,来满足潜在的需求。

对潜在需求的满足的过程,就是我们用供给来引导消费的过程。

换句话说是供给在掌握消费规律的条件下,正确运用规律,从而形成对潜在需求的发掘和激励。

这就是表现出来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第三个问题,需求在现阶段表现出什么特征?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两点。

第一点,需求到底来自于哪一个社会主体?

人民的范围包括我们的居民,还包括我们的企业,同时也包括我们的政府,这是一个大人民的概念。

我们要满足的究竟是来自于谁的需求?

我想,家庭和居民的消费是我们要去满足需求的主体。

第二点,家庭和居民的消费在当前又表现出哪些特征出来?

一是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

原来,我们以从众为美,现在很多人以自己的个性化表现为美。

二是多样化的特征。

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将渐成主流,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

这就是当前需求的典型特征。

供给要满足的需求,就是要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为主体的需求。

供给体系来仅仅满足这样的需求还不够,还得有要求,还得以高的效率、好的质量来满足。

要提高质量和效率为核心。

这是我们对最终目的的概括。

(二)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那么,就会延伸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供给质量?

怎么叫有质量,怎么叫无质量?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央给了这样的答案:

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第二个问题,何谓无效,何谓有效?

供给有市场需求,从而完成从供给到需求的转换,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有效需求。

这种转换我们只能依托于市场规律和企业利益诉求来完成,而不能通过行政的或者是追求垄断的手段来完成。

比如,我要想让市场出清,就由政府下一个文,要求所有的本地宴请必须用本地出厂的酒,那么这不是符合市场规律或者仅仅依靠价格规律就能够实现市场出清,它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或者某一个企业基于自己在电力、石油、天然气供给中的垄断地位,实现较高的价格议价,从而在销售控制和价格议价控制下实现了市场出清,这也不是正常的以市场规律、以价格规律为基础的出清要求。

那么,何谓有效,何谓无效?

根据上述原理,供而无求就是无效,供而有需称之为有效。

主要是看市场对供给有没有自主性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需求:

有,就是有效供给;无,就是无效供给。

第三个问题,供给质量提高的要点是什么?

供给质量提高,到底是来自于个体企业,还是来自于整个产业群体?

如果是个体企业,就更注重生产质量。

例如,我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水平,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有效防治了病虫害,并提高了粮食的营养价值。

如果是产业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农业,从种子开始到种植,再到田间管理,到收获,到收获后的粗加工以及向后延伸的整个市场链条,整个产业群体都在发生改变。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志都不是特别清楚,往往在概念上、在认识上会产生混淆。

首先,个体一定要行动,没有个体的行动就不会形成产业群体的共振,但重点是在体系的调整上,要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

也就是说,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单个企业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单个企业的努力与市场规律和市场运行有效地嵌套到一起去,让市场运行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差异化,并让市场规律能够为企业的差异化和质量的提高和改变提供服务、提供定价,这才是关键。

所以,个体的行动关键在企业,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关键在政府和行业协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政府指导企业去做什么,而是企业做什么,政府顺应着需求的要求和企业的能力,把它们有效匹配和衔接在一起,把每一个个体的活动统一成群体共振,把个体的质量提升表现在整体的市场优化和变化中,这才是战略属性。

这个战略属性是微观企业战略和宏观政府战略的一种有效合成,统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实践活动之中。

第四个问题,如果供给体系是一个群体概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为主体,那么我们怎样对这个体系提高供给质量?

原来提高供给质量的要点包括微观和中观,重点在产业,重点在体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来提高我们的供给质量,换句话说是如何从体系层面来提高供给的质量。

供给体系要能够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需求发生了哪些改变,供给体系一是能够感知这些改变;二是能够顺应这些改变;三是能够匹配这些改变;四是能够引领这些改变,对供给体系要求是非常的高,仅仅是感知,就要转变感知链条较长、感知效率较差的生产和企业组织方式。

接下来,要适应和匹配,在适应和匹配过程中,我们强调市场效率的提升,强调产权保障的严格,强调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和运用。

接下来,我们要去引领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就是要让供给从理念开始就被市场所接受,并且与市场需求相互沟通,把一些市场隐约的需求以成体系的概念表达出来,从而把市场需求中的模糊性和混沌性转变成具像化和前瞻性的东西。

所以,主攻方向是供给质量也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梁八柱”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梁八柱”作了非常准确的概括,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那么,“三去一降一补”彼此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还是有先有后的?

我认为,尽管“三去一降一补”之间的顺序关系不是特别严谨,但是顺序关系是必须要有的,这个问题也是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那么,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三去一降一补”彼此之间有顺序的要求。

第二,对“三去一降一补”的属性也要进一步明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战略,它的目标是满足需求,满足需求的表现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换句话说,我们说的“四梁八柱”“三去一降一补”都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甚至连中介目标都算不上(中介目标是“二力”和“三率”,即内生动力、盈利能力、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率,刚才已经给大家分析得很清楚了)。

那么它是什么?

它是实现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的重要手段。

这是“三去一降一补”的真实定位和属性。

既然它是手段,在运用时就要有手段与手段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还要有手段与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之间的匹配度和统一性。

去库存改革,降低房地产库存是手段,不是目标。

如果把降低房地产库存当成了目标,就是投资性需求,是继续扩大房屋的投资概念,形成房价要上涨的预期,是降低房地产库存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但是这个方式和方法是把去库存当成了目标,而不是手段。

如果当成手段会怎样?

房地产库存高起会带来运行中的重大经济风险,为了防止宏观经济风险的形成和爆发,就要降低房地产库存,而降低房地产库存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防止宏观风险的累积和爆发,因此就不能继续加价格,不能继续推动投资性需求,而要回归到手段的要求中。

它其实是通过降低房地产库存来降低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降低宏观经济的泡沫压力的。

所以在这个条件下,我们要让它回归到应有的手段角色中。

第三,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有了新的工作重心。

这些新的工作重心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结构那么清晰,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战略,“三去一降一补”是战略的手段,而相应的手段下又有措施,它们彼此之间要有呼应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时,不能就某个工作要点去谈这个工作要怎么做,而要把它放到整个体系框架下进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梁八柱”没有变化,依然是“三去一降一补”,深化的表现就在刚才所说的三点内容当中。

第一,对“三去一降一补”的内在结构讲顺序;第二,对“三去一降一补”的内在构成属性进行明确;第三,对“三去一降一补”内在构成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求。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刚才已经用房地产去库存的例子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接下来我主要分析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三去一降一补”能否排顺序?

排顺序的方法有很多种。

从政策的角度出发,所谓政策的先后、政策的重与轻,都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变化。

也就是说,有一些政策是我们马上就能做,而且做起来的效果也能在表面上得以展现的。

但是表面上的展现偏短期化、偏表面化、偏碎片化。

所以,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就是它的顺序。

第一个,最表面的是什么?

是去产能。

通过去产能对经济环境的运行条件进行优化,把经济资源,特别是把闲置的、低效配置的要素资源拿出来重新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去产能,资源就被固化在那些低效的领域。

只有去产能,把资源拿出来重新配置,才可能产生效率的提升。

只有把市场空间腾出来才有可能为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不仅仅是个体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要把一些产品退出的市场空间让渡给体系化的创新、调整和优化提升。

第二个,去库存。

去库存就是有效地解决和控制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给企业的生产决策增加主动性。

当企业对风险不那么担心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才有可能真正面向未来展开。

所以,我们第一是去产能、腾资源,第二是去库存、降风险。

第三个,降成本。

风险降低以后,新的要素和资源空间又形成了,接下来就要进行现有企业运行环境、经营环境的改善。

而经营环境、运行环境得以改善的重要表现,就是降成本。

只有当企业的成本降了,效率提高了,积累提高了,企业才可能面向未来去发展。

也就是说,要通过降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重要空间和效率支撑。

第四个,去杠杆。

完成了降成本以后,企业已经达到了良好生产收益的预期,接下来就得让它的生产收益的预期转变成实际行动。

投资的背后是融资,我们要想让融资尽量不产生新的风险,并且极大地拓宽融资渠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变和优化原来以债权为主导的融资方式,逐步把债权为主导向更加平衡的融资结构的局面转变。

比方说大力增强股权投资,进行一定程度的债转股改革。

这些都是降低企业杠杆、降低企业现金流风险、让收益率主导资产价值的重要表现。

也就是说,通过去杠杆改革,能够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能够把降成本、去库存、去产能所腾出来的资源和空间充分地运用好。

第五个,补短板。

我们要通过补短板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维护经济发展运行中的公平要求,保障产权稳定性和严肃性,保障产权价值。

通过补短板的方式,为整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市场机制条件、企业积累条件,激发企业家的激情。

那么“三去一降一补”在我们所罗列的逻辑下,就变成了由表及里的顺序,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去杠杆和补短板。

由于第二个问题我刚才已经用房地产去库存的例子进行了简单讲解,接下来我主要再分析一下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有哪些重点工作?

第一,去产能方面。

2017年,我们要继续推动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重点就是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

“僵尸企业”的表现和规律是什么?

所谓“僵尸企业”,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有资产无生产。

那些有资产有生产,而且生产效率、生产环境很好的企业不是“僵尸企业”,是正常经营的企业。

那些无资产无生产的也不是“僵尸企业”,而是已经破产的企业,因为虽然它名义上还是个企业,但是已经不具有生产的能力和条件了,已经谈不上是一个企业了。

既然“僵尸企业”还能被称为企业,就是说虽然企业还有一定的资产价值,但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它已经很难开展符合市场要求的持续性、大规模的生产了,而且它的生产收益回报也很难跟它的资产价值相匹配。

对有资产无生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处置,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退出,你没有生产,那么你的资产价值就从生产当中退出去;二把它转变成有生产有资产的企业。

第一个方向叫做破产清算,第二个方向叫做兼并重组。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破产清算带来的社会震动和压力太大,而且中国经济也没有走到非发生这个震动不可的地步。

从这个条件出发,我们利用当前经济运行空间大、韧性强的特点确定一个原则,就是以第二个方向作为改革的主体条件,称之为“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

所以,怎么抓住“僵尸企业”的“牛鼻子”?

就是要把“僵尸企业”转变成有资产有生产的企业。

怎样才能把“僵尸企业”转变成有资产有生产的企业?

兼并重组是主渠道。

怎样实现兼并重组?

利用“僵尸企业”的资产价值,通过资产处置的方式把它交给具有生产能力的主体。

大家要注意,不是有钱就可以救活“僵尸企业”,我们的核心是要让“僵尸企业”转变成有生产有资产的企业。

这些资产给谁?

不是谁有钱就给谁,而是要交给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有特长、在市场中有声誉、在管理中有效率的企业。

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对于资产价格的管理不能过于刚性。

如果对资产价格的管理过于刚性,就有可能偏离“僵尸企业”处置处理的大原则。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保持国有资产定价、市场价值的灵活性和弹性。

第二,去库存方面。

房地产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领域。

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转为结构性调控,叫做分类调控,要因地因城施策。

全国房地产的调控策略并不一样,有的地方要防范房地产的崩盘,有的地方要防范房地产过热的压力。

第二个原则,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居住性房地产。

发展居住性房地产的前提就是要有人来住。

谁来住?

新进城的主体。

因此,我们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有效结合起来。

人口的城镇化既包括增量,也包括存量。

已经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转变成城市居民,叫做存量的城镇化;大学生、农民工新进入城市工作,叫做增量的城镇化。

去库存要依托房地产的居住性市场,而居住性来自于城市居民自身的改善性需求,来自于进城务工人员和毕业大学生的新购置住房的需求,来自于新进入城市工作的人员对住房的需求。

我们要兼顾到这三个层面。

第三个原则,要注重房地产市场的平衡。

这个平衡不仅是供需之间的平衡,也不仅是房地产各个环节的平衡,还是房地产区域之间的平衡。

目前来看,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风险是走低,而一二线城市依然面临着房地产泡沫累积的风险。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要把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分出去一部分,扭转对三四五线城市房地产的看空。

通过多空之间的转换,实现以居住性为条件推进去库存改革,并将其深化和巩固。

中央要求要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平衡、均衡配置,实现多空转化的有效落地。

第三,去杠杆方面。

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总杠杆不能再增加了。

杠杆包括什么?

既包括政府的杠杆、家庭的杠杆,也包括企业的杠杆。

如何在总杠杆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我想有这样三个主渠道:

第一个主渠道,我们称之为股权化渠道,大力发展股权类融资,大力推进债权向股权的转化。

股权渠道的背后,核心要表现出两点要求:

第一点是要大力完善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股权融资更有利的市场条件;第二点是要大力推进债转股改革,这个债转股改革不是政策性的债转股,而是基于市场化和法制化要求下的债转股。

也就是说,是一种富有市场效率,并形成市场所认可的风险及其资产价值的债转股。

这种债转股将会为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为债转股金融产品的衍生和创新准备重要的空间和条件。

所以债转股不构成当前经济运行的负担,也不构成对未来金融运行的重要风险,它在当期就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渠道分散出去、转变出去。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此第一条路就是通过股权化道路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股权化的道路又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股权融资的拓宽,以及债转股的安排和提升。

第二个主渠道,要有效推进部分债务的优化配置。

要把企业不该过多持有的资产该交给谁就交给谁,相应地在资产转化的过程当中,负债该交给谁也交给谁。

比如,2016年9月下旬,中国的一家上市公司通过处置北京两套80多平米的学区房,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恢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

那么,这两套80多平米的房子卖给谁了?

卖给了家庭。

所以,资产转变给家庭的过程,同时也是负债转变给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