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232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高二上学期期中

生物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

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比赛中球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此时糖原会分解用于供能,A正确;

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B错误;

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C正确;

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D正确。

2.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

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①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下丘脑:

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

④脑干:

维持呼吸等;

⑤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

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详解】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3.如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甲图中电流表两极分别在膜内、外,测的是静息电流,乙图中电流表两极都在膜外,测的是动作电位,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可知,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A正确;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指针偏转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两个图中测量仪器的接头所放的位置。

甲测定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该电位是静息电位,它是由K+外流形成的。

图乙中的刺激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将某离体神经放置于适宜溶液,在一端给予适宜刺激后,测量膜电位变化,记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适宜溶液可以为一定浓度的KC1溶液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曲线中b点升高

D.曲线bc段,Na+运出细胞,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机理,熟知神经细胞膜内外的钠钾离子的分布,带电离子跨膜运输对膜电位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A.该适宜溶液为一定浓度的NaC1溶液,A错误;

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小于细胞膜外,B错误;

C.若培养液中Na+适当提高,有利于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曲线中b点升高,C正确;

D.曲线bc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主要是由于K+运出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键点:

离体的细胞常常培养在适宜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中;钠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特点是外高内低,而钾离子是外低内高;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而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

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从以上:

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6.下列因素能够使人体垂体活动加强的是

A.环境温度突然升高B.甲状腺激素偏高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血糖浓度偏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据分析知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不会导致腺体的分泌活动增强,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偏高会通过反馈条件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B错误;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C正确;

D、血糖浓度偏低,会刺激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不会刺激垂体的活动,D错误

故选C。

7.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

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μg/mL)如表所示,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甲状腺激素

3

0.1

3.8

3

雄激素

4

3.8

3.6

0.8

生长激素

6

5.8

0.1

5.6

 

分析:

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依次是

A.甲状腺、垂体、睾丸B.甲状腺、睾丸、垂体

C垂体、甲状腺、睾丸D.睾丸、甲状腺、垂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各内分泌器官的功能,甲是对照组,各种激素水平处于正常值状态。

分析其他几只狗体内的激素水平并联系各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即可解答。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产生,雄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垂体产生;由表可知,乙缺少甲状腺激素,可能被切除甲状腺;丙缺少生长激素,可能被切除垂体;丁缺少雄激素,可能被切除睾丸;故选A。

【点睛】熟记激素的产生部位,对照分析手术后的狗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异常情况。

8.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等渗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内小鼠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中错误的是

A.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

B.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升高

C.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

D.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①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变成葡萄糖。

2、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3条。

①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②变成肝糖元、肌糖原储存起来。

③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糖尿。

3、糖尿中的葡萄糖和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详解】A、据分析知:

由于葡萄糖的量增加,故糖原和非糖物质的含量可能都会增加,A正确;

B、由于输入的是等渗的葡萄糖溶液,不会引起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升高,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基本不变,B错误;

C、下丘脑是机体血糖平衡的中枢,故下丘脑参与小鼠血糖平衡的调节,C正确;

D、由于血浆中葡萄糖的增加,故小鼠的尿液经斐林试剂检测,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9.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瘦素是白色脂肪组织中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其部分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为促进,“-”为抑制)。

有关瘦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

B.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

D.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可以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体重增加,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能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神经肽Y促进摄食,故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下降,减少摄食。

神经肽Y分泌增多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从而减少神经肽Y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据分析知:

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A正确;

B、据分析知:

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导致瘦素抑制神经肽Y的作用无法发挥,摄食增加,故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导致瘦素无法发挥作用,故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不能减少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

B.用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

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

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还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A正确;

B.赤霉素具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错误;

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C正确;

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正确。

11.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

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

【点睛】本题为信息题,的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和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

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酶T的活性有无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

本题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通常呈“J”型增长

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演替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

【详解】A.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A正确;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若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不适应而消亡,不一定呈“J”型增长,如将北极熊引入热带雨林,B错误;

C.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

D.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

B。

13.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

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为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对种群数量、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考查理解能力和结合图示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的存在,鹿的数量被抑制在4000头左右;A正确;

B.1925年前后,鹿种群数量约10000头由于,种群种内斗争剧烈,导致种群下降并稳定至4000头左右,可见环境容纳量(即K值)并非10000头左右,B错误;

C.由于草场连续7年损耗,食物减少,导致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C正确;

D.鹿和美洲狮、狼是捕食关系,美洲狮和狼是竞争关系,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在受到捕猎活动的干扰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恢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种间关系是稳态的基础;种群的实际数量可以大于环境容纳量。

14.我市某水库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栖动物11种、鱼类43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

B.该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D.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之一,A错误。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B错误。

浮游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广,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

群落结构类型(空间结构)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陆生:

光照、温度

水生:

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分布或镶嵌分布

 

15.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

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16.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详解】A、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错误;

C、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错误;

故选A。

17.橘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

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橘小实蝇。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

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D.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防治的方法:

引入天敌;散播性引诱剂,干扰正常交尾;引入寄生生物,以毒攻毒。

2、种群的特征:

【详解】橘小实蝇的幼虫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因此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根据题意,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根据题意,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

18.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