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级9B语文考前辅导06114.docx
《四中级9B语文考前辅导061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中级9B语文考前辅导06114.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中级9B语文考前辅导06114
四中2009级9B语文考前辅导20120611
词语部分(设计孔素珍)
一、方法指导:
1.借助汉语拼音,根据语言情境,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确保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
2.辨析形近字,避免写错字、别字,特别重视根据汉字形旁推敲字形,准确书写。
二、实战演练
(1)果实的事业是zūnguì()()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qiānxùn()()的,专心垂着绿阴的。
——泰戈尔《飞鸟集》
⑵不论是wēi’é()()雄壮的高山,广mào()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qìn()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lán()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
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huò()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
懂得品味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万世cāng()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
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⑶泛舟南湖,自有诗睛画意;漫步西塘,便觉qiè()意舒适;登山临水,顿感心旷神yí();观海听潮,体验雄hún()壮观。
走过曲径通yōu()的小巷,亲近瓜甜果香的乡村,回味吴侬软语的民风……能不醉江南?
⑷心渐渐的沉下去了,沉沉中似乎明白一道无形的障壁,永远的隔离在这zhǐ()尺间,这卷诗也许永远不能递送过去了。
是执着无尽地高飞,却又不停息地zhuì()落。
底下是tuān()急飞流的绿水,浑浊深suì(),泛着诡异的暗光。
⑸春日的秧苗yùn()育着农人的希望。
收获的季节,丰收的人家踏实地享受着秋日的kuì()赠,闲聊着春夏那些辛勤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间透着一种惬意。
而倦懒耕耘的人们则àn()然神伤地敲打着生锈的犁耙,面对歉收,懊悔那些huānɡ()废的岁月。
看来,在拥有希望的同时,还要努力地付出汗水。
⑹北风在空kuàng()寂liáo()的大地上呼啸肆虐,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
腊梅,你却清醒着,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níng()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
你能忍受这种jiān’áo()()么?
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⑺zhù()立旷野,苍qi6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
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
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
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gèn()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⑻新的奥运新星dàn()生了,往日的奥运明星又一次带来惊喜。
分享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我们qīn()佩他们的才能与风采,我们将míng()记再次见证的辉huáng()成就。
答案:
1尊贵谦逊2巍峨袤沁斓豁沧3惬怡浑幽4咫坠湍邃
5孕馈黯荒6旷凝煎熬7伫穹蕴亘8诞钦铭煌
标点使用(设计陈然亭)
【常见题例】
综观近几年中考“标点符号”试题,常见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解析:
A、“世界环境日”应该加上引号,因为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需要用引号;B、“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都是说原因,因此中间的句号应用分号;D、“《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的书名号应该为引号,因为这是活动的主题.不是文章的名字或书名。
【解题点拨】
平时容易用错的标点符号就是命题的重点。
下面就一些常用标点符号容易出现的错误逐项解析,以作解题参考。
一、并列短语之间都要用顿号吗?
1、小道理,是指站在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上看,有道理;而大道理,是指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上看有道理。
[解析]从顿号的概念可知,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因此,“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这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下旬中的“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之间也应用顿号。
2、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解析]“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看似词语,但在整个句子里实则是一个个独立分句,这样独立分句之间就不能用顿号,而用逗号隔开。
提示:
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独立分句之问用逗号。
二、数字之间一定要用顿号吗?
1、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解析]按照规定,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如果是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句中的“六七尺”表示概数,中间的顿号要去掉。
2、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解析]句中的数字属于确数,是序数,相当于“第一组、第二组”,那就需要加顿号,即“一、二组”“三、四组”。
提示:
概数中间不需要加顿号,确数之间必须加顿号。
三、“某某说"后都一定要用冒号吗?
1、“丁丁,过来。
”在厨房里的妈妈叫道:
“前天考数学考了多少分?
”
[解析]在一个人的话语间插入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说(道、讲、问、答)”后要用逗号,不能用冒号,所以上例“叫道”后面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2、他问:
“有事?
”“有事。
”高敏回答,这两个字吐得很重,像两块石头,砸得霍永诚有些发蒙。
[解析]在所说的话语结束后,“说(道、讲、问、答)”之后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符号,而要使用句号,即“高敏回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提示: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放在引用话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用逗号;放在引用话之后,后面用句号。
四、含有疑问词的句子都要用问号吗?
1、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到?
但是我一定会去接他。
[解析]从问号的概念可知,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要人回答,才用问号。
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就不应该用问号。
本句是陈述句,毫无疑问,句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2、双休日,我们是出去旅游呢?
还是在家复习功课呢?
[解析]选择性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间各项之间用逗号,即“双休日,我们是出去旅游呢,还是在家复习功课呢?
”
提示:
虽有疑问词,但没有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
五、并列分句之间都要用分号吗?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解析]分号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
在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中,分句之间只能用逗号。
即“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当分句之间已用了逗号,那么并列分句之间才可以用分号,
2、“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解析]句中分号使用正确。
三个并列的分句都由两个小分句组成。
提示:
在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六、引用句末尾的句号是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
1、李白的诗多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解析]如果引用的是全引句,是独立的,那么句末的点号从属于引用的内容。
本句所引用的李白诗句就属于全引句,句末句号就应该放到引号内。
2、作文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
[解析]这是部分引用句,句号不属于引用的内容,那么句号就不应该放在引号内。
提示:
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七、倒装句分句之间的标点如何运用?
1、多美啊!
北国的雪。
(倒装的感叹句)
2、怎么啦?
你。
(倒装的疑问句)
[解析]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
例l改为“多美啊,北国的雪!
”例2改为“怎么啦,你?
”
提示:
倒装句之间要用逗号,整个句子末尾才能用相应语气的句末点号。
八、标点与相同功能的字词是否可以同时用?
1、参加“两会”的有企业家、普通百姓……等社会各界人士。
[解析]省略号和“等”都可以表示列举的省略,所以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2、生长在雪山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的良药。
[解析]本句中的破折号与“即”的作用相同,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所以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提示:
标点与同它功能相同的字词不能并用。
九、题目名称都用书名号吗?
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你以《我们初中生的故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解析]书名号标示的有书名、篇名、报刊名、图画名、歌曲名等,并且都是已经存在的,而未成文的作文的标题不属于书名号运用的范围。
因此,句中“我们初中生的故事”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提示:
即将要写的文章标题和报刊中的某个栏目名称不能用书名号。
十、含有括号的句子,标点符号应如何使用?
1、一般图书馆与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作者卡片)供人查找。
[解析]句中括号内的“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作者卡片”是针对“目录卡片”所作的解说,那么“目录卡片”后面的逗号应该放在括号后面,即“供人查找”前。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解析]句中括号里的内容是为了说明这句话的出处的,也就是说,括号内容是针对整个句子而作的说明,那么就应该把出处的说明内容放到句号外面,即将句号放在“显出努力的样子”后面。
提示:
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或部分句子(局部)时,括号用在点号前;不需停顿时,括号后不用点号;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全局)时,括号用在点号后面。
病句修改(设计于月兰)
一、常见语病类型
1.成分残缺。
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或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例1:
通过这次才艺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
应去掉“通过”或“使”。
)
例2:
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缺谓语,句末加上“而奋斗”)
例3:
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缺宾语,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
例4:
细菌是有害的。
(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
2.成分赘余。
常见的情况有:
语法成分重复,语意堆砌。
例1:
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
”(“空前的”“前所未有”语意重复,其他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显得相形见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例2: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语意堆砌,“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
例3:
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3.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
例1: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
例2:
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
例3:
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
(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例4:
这次大会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
例:
5: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也”改为“就”。
关联词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
4.并列不当
例1:
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
例2:
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5.前后矛盾(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
例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
应删去“否”字。
)
例2: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对应。
)
例3:
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至少”和“以上”矛盾)
6.否定误用。
例1:
难道能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
应删去“能否”。
)
例2:
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防止”“不发生”,意思变成“要发生”,去掉“不”)
7.语序不当。
主要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
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
(“调查问题”应在“研究问题”之前。
)
例2:
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
例3:
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
例4:
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主客体颠倒)
例5:
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
8.用词不当。
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
例1:
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
(动词“怀疑”误用作名词,应改为“疑问”)
例2:
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
(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例3: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再如:
“十一”期间,滔滔不绝的游客使庐山风景区热闹非凡。
)
9.句式杂糅:
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例1:
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例2: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杂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
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
”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
例3:
10.不合逻辑。
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逻辑。
例1:
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
(明月高照时是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月朗星稀”。
)
例2: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例3: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两句递进关系,应先全班后全校)
例4:
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11.句意歧义
例1:
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
(指代不明,到底是谁不认识谁?
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例2: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
例3:
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
)
二、辨析语病注意点
(一)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
句中若出现关联词,则要考虑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有无放错位置,语序是否合理等等。
如果句子中使用了必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要注意它们的搭配是否恰当,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果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则要留心两个分句的语序是否合理,看有无语序不当的语病。
(二)注意出现“禁止”“防止”类词的句子。
有些词语,如“禁止”“防止”“忌”“避免”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思,命题者常增设否定词“不”,造成句意相反,形成语病。
在做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意,弄清本意是推行什么,还是阻止什么,再确定否定词的去留。
(三)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否定词。
命题者也喜欢用多个否定词来迷惑考生,因此我们对反问句要有清楚的认识:
肯定的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果是双重否定句则表示肯定意思。
在出现多个否定词时不妨算清究竟有几个,然后运用数学“负负得正”的理念去理解,如果发现有多余的否定词把本意弄反了,那么就可以确定有语病,就要把多余的否定词删去。
(四)注意句中的介词。
介词的运用极易出现语病。
这类句子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介词短语做状语,另一部分有正常的句子主干,命题者就常在这里设陷阱,给两个部分都加上介词,使句子的主语隐藏了起来,造成成分残缺的语病。
(五)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
这类句子常出现由并列短语作谓语成分或宾语成分的情况,命题者常设置搭配不当或语序不当的语病。
若由动词性并列短语作谓语时,要注意语序是否合乎逻辑;此外就要留心它们是否都能与前面或后面的中心语搭配。
(六)注意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对此我们要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则:
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词;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否则产生矛盾。
此外还要注意出现重复啰嗦的语病,如“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
”“大约”“左右”都表示不确定,重复了,应该删掉其中一个。
(七)注意出现“能否”“是否”等词的句子前后是否一致的情况。
如果句子中有“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词时就要小心了,这个句子可能犯有前后不一致的毛病。
因为这些词提出了两种情况,即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后面相应的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承接,这样才能搭配。
可是命题者常在这里设置语病,在前句或后句加了“能否”“是否”“好坏”这类两面词,另外一句则只有表示一面的词,造成前后表意不一致的逻辑错误。
但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如“中考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态度”,这句话中“态度”后的两面词“是否认真”被省略,所以没有语病。
(八)注意句子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有些句子没有上述病态特征,从语法上看也没有语病,这时就要注意句子中的成语或词语的感情色彩,读题时要注意这个句子的褒贬义与使用的词感情色彩是否搭配。
成语的运用(于琴)
【经典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帮助学生“砍断自卑的枷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B、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C、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D、7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
2、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A、在这个世纪新旧交替之际,回顾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我不禁百感交集。
B、宇宙观光旅行,乍一听似乎异想天开,在21世纪将成为现实。
C、随着电脑的普及,中国的远程教育网将获得前程万里的发展。
D、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一台惟妙惟肖的“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带着人们畅游了迷人的音乐长廊。
【解题指津】
以上二题要求在句子中辨析词语(成语)使用的正误,选出不当的一项。
第1题正确答案为“C”,“可歌可泣”在这里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第2题正确答案为“D”加点词语犯了用错对象的错误。
在成语运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如下注意点(结合实例):
第一类望文生义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例如:
1.万人空巷: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2.不刊之论: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3.望洋兴叹:
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4.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第二类对象误用
1.美轮美奂:
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
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置若罔闻:
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5.休戚相关:
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6.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7.巧夺天工:
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第三类褒贬颠倒,例如:
褒词误用贬义
1.凤毛麟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2.洋洋大观: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3.沁人心脾:
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4.别有天地: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贬词误用褒义:
1.满城风雨:
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
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半斤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4.无独有偶:
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6.无所不为:
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6.长此以往:
长期如此这样下去7.趋之若鹜:
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8.等量齐观:
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第四类词语重复,例如:
⑴劳苦大众民不聊生⑵广大灾民哀鸿遍野⑶百姓生灵涂炭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⑸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⑹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⑺一天天地日臻完善⑻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⑼众多的莘莘学子⑽寒舍真是蓬筚生辉(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12)目前当务之急(13)妄自菲薄自己等
资料补充
容易造成重复的成语
1.忍俊不禁:
忍俊,含笑。
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
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
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
隐,隐情。
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
难以说出口的隐情。
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
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
泛指一场美梦。
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
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
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不足。
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
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津津乐道:
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
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
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6.闻名遐迩:
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第五类误用字面意义
例:
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对下面这些成语,要注意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
1.炙手可热:
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下车伊始:
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第六类谦敬错位
1.虚怀若谷:
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2.蓬筚生辉:
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资料补充:
3.抛砖引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4.贻笑大方:
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5.鼎力相助:
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6.洗耳恭听:
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
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
(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