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643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docx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

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选择题专练设计

1、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大为不同,表现在C

A、中国是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而英国则处在机器大生产阶段。

B、中国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之手,而英国的土地则分散在农民手中。

C、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英国则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D、中国是纯粹自然经济,而英国则是以商品经济为主。

2、广东义民痛斥义律的檄文说:

“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

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62页

广东义民的说法说明D

A、林则徐领导人民一定能够打败英国。

B、琦善主和是导致战局不利的主要原因。

C、广东义民意识到了导致战局失利的根本原因。

D、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具有时代局限性。

3、“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行调解。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7页。

广州官员的这种行为C

A、颇具执法智慧,有利于官民和谐。

B、依照中外条约办事,纯属无奈。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D、依照国际惯例,可减少国际纠纷。

4、史学家孟森说:

“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

宁以社稷为殉,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

得正而毙,虽败犹荣。

此当时之舆论然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01页

材料中的“当时”是指B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C.《北京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5、承上题,从材料来看,当时之舆论的出发点是D

A.维护国家主权B.维护民族权益

C.维护满清统治D.维护天朝的华夷秩序

6、某部官员说:

“人心愤夷之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筹办夷务始末》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07页

出现某部官员这种情绪的背景不包括D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部分官员的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C,中国原有天朝体制。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C

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

A,乾隆B,道光C,咸丰D,光绪

8、“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矣。

——《资政新篇》1859年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70页

这里的“花旗邦”是指B

A,EnglandB,AmericanC,DutchD,Russia

9、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編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全备,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

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因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沒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10、右图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开始出现于B

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1、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的惨痛经验,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说”。

请问:

这位大臣经历的是那一次战争?

A、鸦片战争B、英法联军侵华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战争

12、清朝的时候,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

他气愤地说:

“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D

A,事情发生在1844年之后,所说的条约应该是《望厦条约》。

B,事情发生在1858年之后,所说的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

C,说明封建势力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D,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同样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13、1874年,某官员在奏疏中说:

“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

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籍端发难……若在因循泄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61页

为此他主张D

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

C、向日本派遣留学生D、创办近代海军,巩固海防

14、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27页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C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5、1884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

“近年以来,日本、印度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

……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50页

这说明D

A、商品经济开始延伸至农村。

B、中国开始出现以出口为目的的商品性农业。

C、中国经济完全殖民地化。

D、中国农业已卷入世界市场。

16、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C

A.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必需谋求民族独立。

B.中国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所以中国近代化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化色彩。

C.《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因为中国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化过程。

D.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为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

17、甲午战争的幸存者写道:

“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 这种观点C

A、教条主义B、崇洋媚外C、痛斥中体西用之弊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

18、19世纪末,中国翻译界出现了新变化:

中国人自译书多了,关于日本的书多了,关于典章制度以及形而上学的书多了。

下列事件与导致此种变化无关的是D

A、洋务运动。

B、中日甲午战争C、维新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9、至于定什么国是,他(康有为)只扼要讲了两句话:

“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但是光绪皇帝的定国是诏书却是说: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维新派的阶级特点。

②光绪皇帝的权力观念。

③封建势力的政治本性。

④维新与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

D

A、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读《王制》选举、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

”——康有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87页

这种观点C

A、符合史实,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B、符合史实,但无现实意义。

C、牵强附会,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D、牵强附会,且无现实意义。

21、承上题,康有为这样说的目的是①顺时势潮流,推动儒家学说近代化。

②籍孔子权威,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

③籍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④籍孔子权威,减少革命面临的阻力。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22、梁启超说《新学伪经考》:

“大体皆精当,其可议处乃在小节目,……(康有为)往往不惜抹煞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短也。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78页

康有为“抹煞证据或曲解证据”的主要是因为D

A、知识有限B、方法有误C、态度不正D、自圆其说

23、梁启超回忆说: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千数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68页

“乙未”是指B

A、1894年B、1895年C、1896年D、1898年

24、承上题,康有为此举的历史影响包括①推动了书生议政的社会风气。

②迫使清政府拒签和约。

③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成为百日维新的导火索。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5、梁启超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是也”。

那么,甲午战争给时人的最大警示是C

A.必须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

B.必须创办近代海军,巩固海防。

C.必须以日本为榜样,全面实现近代化。

D.必须修整封建制度,奋发图强

26、请问:

你若是晚清时力主改革变法的读书人,则应和下列何者最为志同道合?

B

A:

“我既是这的国民,怎可以不管国家的好歹,任那皇帝胡乱行为呢?

B: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得种,可以保教。

C: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

D: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州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27、德国强占胶州湾加剧了中国人的危机感,由此引发了“扶清灭洋”和“维新变法”两种救国方案。

这两种救国方案的根本差别在于B

A.首要目的B.发展方向

C.对外观念D.对清政府的态度

28、承上题,造成这种根本差异的原因包括①大机器生产的普及程度。

②西学的传播程度。

③开放次序的先后。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D

A.④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9、19世纪中期,一位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说:

“吾非除旧何由布新?

将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

下列对这种传教方式评述不正确的是A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203页

A.极大程度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导致中国人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

C.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处。

D.实质是炮舰支持下的宗教殖民。

30、以理学自命的大学士徐桐送给义和团的对联曰:

“攻异端以正人心,仗神威以寒夷胆”。

由此可见,徐桐是一位A

A.爱国者、顽固派。

B.爱国者、维新派。

C.爱国者、洋务派。

D.爱国者、革命派。

31、某史书记载,衡州义和团代拟了一篇对外“和约”,其中第六条要求:

“康有为回国治罪”。

义和团反对康有为是因为D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206页

A、康有为要尊孔读经B、康有为要救亡图存

C、康有为企图推翻清朝D、康有为力主学习西方,维新变法。

32、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33、1900年,某人兵败被俘,临命之际,慷慨陈词,说:

“中国时事日坏,故效覆幕举动,以保皇上复权,今既败露,有死而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98页

某人应是B

A、革命派陈少白B、维新派唐才常C、维新派谭嗣同D、保皇派梁启超

34、20世纪初孙中山曾说: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

A.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B.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C.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D.中国同盟会成立

35、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1070页。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6、“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

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哪方面的局限性?

C

A、革命规模。

B、革命性质。

C、反封建程度。

D.群众基础。

37、承上题,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何影响B

A.帝国主义放弃中立B.东南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清政府起用袁世凯D.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8、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跨了,何哉?

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D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39、武昌起义之后,当时革命派内部就纪元问题形成了四种观点,其中当时占主流的是A

A.三民主义的第一条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要以汉族的先祖黄帝纪元。

B.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创立民国,黄帝是古代的专制君主,所以不能以黄帝纪元。

C.推翻帝制、创建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所以要以民国纪元。

D.欧美以耶稣纪元,所以民国纪元不利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更不利于中西沟通。

40、下列历史人物与所支持的纪元方式对应正确的是D.

A.孔子纪元/李大钊,孔子纪元/胡适。

B.民国纪元/康有为,孔子纪元/鲁迅。

C.民国纪元/康有为,公元纪元/胡适。

D.孔子纪元/康有为,公元纪元/鲁迅。

41、辛亥革命之后,有人说:

“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然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

”这段话的中心含义是C

A.反对革命  B.革命只会导致动乱。

C.反对革命派掌握民国政权  D.革命不可能成功。

42、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谋妥协)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孙中山

由此可知,1912年初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的主要目的是C

A.没有真正的革命党的支持。

B.保存实力,长远打算。

C.力争和平、统一。

D.顾虑战争的破坏性。

43,承上题,1912年初孙中山“为情势所迫”中的“情势”包括B

A.西方列强公开干涉革命。

B.袁世凯实力强大。

C.立宪派、旧官僚反对革命。

D.国民党力量涣散。

44、20世纪初,河南新安县某乡绅在其《新年杂咏》一诗中这样写道:

“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那么,该诗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C

A.1910年元旦B.1911年元旦C.1912年元旦D.1913年元旦

45、某时期的《徐水县志》卷六《礼俗》记载:

“废跪拜之礼,而行一鞠躬及三鞠躬之礼”。

那么,该事件出现的历史原因是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时期D.新生活运动

46、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

——《国民党沪交通部欢迎会演说辞》,《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第459页。

宋教仁为建设共和政体采取的方式不包括D

A、法律方式。

B、政党方式。

C、议会方式。

D、军事方式。

47、第二条 大总统任期十年,得连任。

第三条 每届行大总统选举时,大总统代表民意,依第一条所定,敬谨推荐有被选举为大总统资格者三人。

 

该规定的出处和影响分别是C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选总统的法律依据。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重大步骤。

C、《大总统选举法》、遗存共和政体之名号。

D、《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法律依据。

48、文自癸丑讨逆之师……于今三年矣。

……袁氏逆谋终不自掩,……文故主兴讨贼之

师。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材料中的“癸丑讨逆”的时间和结果分别是C

A、1913年,皖、粤、赣三省都督被罢免。

B、1915年,迫使袁世凯辞去总统。

C、1913年,北洋势力延伸至南方各省。

D、1915年,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49、吾侪平昔持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

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下列政治制度于材料中的“立宪”含义相似的是A

A、宪法政治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责任内阁

50、1913年国会主要党派构成统计表: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民国政党史》/谢彬,中华书局,2007,第53页,有改动。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背景是①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随之壮大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政治民主。

②《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结社等自由以及多数党组阁的规定。

③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制约,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企图专制独裁。

D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1、承上题,材料说明了A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B.国民党完全主导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

C.旧官僚、立宪派入选国会,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D.宋教仁的议会斗争、政党政治的目标实现了。

52、据史书记载:

“逮二年十一月四日,袁氏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四百三十八人。

国会由是不能开会。

……自是之后,政党之名,报章论坛,绝鲜有人称述。

——《民国政党史》/谢彬,中华书局,2007,第62页。

材料中的“二年”是指B

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

53、承上题,就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一事,袁世凯对外宣称的理由是C

A.国民党企图限制袁世凯权力。

B.国民党企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组阁。

C.国民党操纵国会,违背共和政体。

D.国民党叛乱谋国,籍此以利戡乱。

54、承上题,袁氏当国时期,政党政治日趋末路,其原因是B

A.中国缺乏民主传统。

B.中国缺乏民主观念。

C.当时中国以法美民主体制为仿行楷模。

D.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5、袁世凯说:

“(辛亥革命后)僻邪充塞,法守荡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德如斯,国何以立?

”——《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二,政令,第51页。

袁世凯解决“民德”问题的方案是C

A、复辟帝制B、签订《二十一条》

C、尊孔读经D、废除《中华民国约法》

56、1912年,饶智元等22人上书内政部发起成立孔社,同时,山东、安徽、直隶等地也出现了孔道会等组织。

这表明C

①辛亥革命没有批判封建旧思想。

②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③袁世凯尊孔复古,帝制自为。

④制度西化,引发中国知识分子严重的本土危机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下表是晚清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份

经营方式

商办

官督商办

中外合办

1872——1895

54

21

1

1895——1911

398

47

35

——《中国革命史学习参考手册》/何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35-238页。

A、总体来看,商办、中外合办是发展趋势。

B、总体来看,官督商办企业日益减少。

C、这种趋势与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有关。

D、这种趋势与马关条约有关。

56、右图是20世纪初的一则香烟广告,上面的文字写的是:

“提倡国货,挽回利权。

”下列有关对香烟广告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A、这是我国最早的香烟广告。

B、体现了生产者的爱国心。

C、体现了巧妙的营销策略。

D、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观念。

57、民国九年,中国国外贸易为先前未有之巨额,其主要原因是A

A、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在华资本输出。

B、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口货物猛增。

C、民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民族工业。

D、中国当年的进出口贸易同时猛增的结果。

58、一战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现状是C

A、顺差B、出超

C、面粉大量出口,处于出超地位。

D、各个帝国主义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普遍锐减。

5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抵御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60、辛亥革命前,(中国无产阶级人数)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349页

在此期间,中国无产阶级壮大不是因为A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重工业的缓慢发展。

C、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D、日本和美国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61、下列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对联,按时间先后顺排列正确的是①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②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③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魁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④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A.④②①③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62、五四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局面不能表明D

A、观念革命。

B、思想自由。

C、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传入中国。

63、下列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言论,其中能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的是D

A、孔子者,历代专制之护符。

B、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充分世界化。

C、须知今后的世界,〔必〕变成劳工的世界。

D、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有不可不先废除汉字。

64、下表示民国初期北京地区创办报刊的数字

年份

1912

1913

1914-1915

1916

……

1924

报刊数

36

41

3

58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