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597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A卷单元测试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答案】A

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

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

子口税制度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解析】材料“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极大的税收特权,低税收有利于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商品免征内地税,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不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民众赋税负担减轻与否无关,D不正确。

【答案】C

4.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

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D错误。

【答案】B

5.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解析】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答案】C

6.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解析】材料反映了这场战争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地区,使官绅商贾和外国人感到害怕,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生,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这场农民运动也威胁了官绅商贾和外国人的利益,故A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山东和直隶地区,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北伐战争并没有打击商贾利益,且主战场在湖北、湖南、江西、闽浙,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答案】A

7.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

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

B.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

C.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

D.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

【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方方面面的调整均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即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调整,故B正确;材料根本就未说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排除A;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而非应对对外赔款,排除C;19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新变法尚未进行,选项D不合史实,排除。

【答案】B

8.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

他们占领了生丝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B.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C.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D.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解析】材料“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说明对于太平军占领地区经济破坏持反对态度,说明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太平军与清政府,故B项排除;材料“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说明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答案】A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答案】C

10.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商关税”、“五口通商”等特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的要求;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

由此可知,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A项仅反映在《南京条约》中,故错误;C项仅反映在《马关条约》中,故错误;材料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1.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

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解析】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B正确;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没有涉及反封建,故A错误;选项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项错误。

【答案】B

1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解析】从材料“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中可以分析出,这些书名都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体的改革,故B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答案】A

14.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1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

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状况说明

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解析】材料强调了清廷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自身已经腐朽到顶,自己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所以才迅速垮台,故C正确;“全部背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严守中立,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并不十分强大,排除D。

【答案】C

1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答案】A

1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B.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解析】由材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故选A;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B;由材料“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是经过工人运动到农民革命的先后过程,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排除D。

【答案】A

18.“苏维埃”的意思是代表大会,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农民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把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

据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红色苏维埃政权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边区特定的地理条件

B.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C.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

D.苏联的成功经验

【解析】湘赣边区的农民把苏维埃叫“埃政府”,是“我的政府”的意思,这说明当时农民支持和拥护红色苏维埃政权,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边区的地理条件,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而是说明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支持,故C错误;苏联的经验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故D错误。

【答案】B

19.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

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

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

A.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解析】“固守勿退”体现的是应战,“谋求和平解决”体现的是不求战,所以材料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故C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息,排除A;寄希望于国际调解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但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排除B;对日方针是明确的而非摇摆不定,排除D。

【答案】C

20.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这一战役

A.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解析】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故答案为B项。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排除A项;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

【答案】B

21.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

“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

B.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

C.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解析】由材料信息“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故A项正确;徐州会战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看,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内迁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故C项错误;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故D项错误。

【答案】A

22.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

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

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

材料表明

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

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解析】材料“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表明中共的主张得到各民盟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说明中共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D符合题意;A“完全一致”说法不正确;B“得以落实”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与史实不符。

【答案】D

23.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这一变化

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解析】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战积极性,掀起中共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制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国共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无法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排除C。

【答案】D

24.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25.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解析】由材料所述可知,改变以前各军地域性质和色彩太浓,不能适应解放全中国的新形势的需求了,改编后的各军突破了度与限制,有利于全国解放的需求,B符合题意;1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主力已经被消灭,A不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C不正确;材料所述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形成无关,D不正确。

【答案】B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政治

经济

思想

19世纪上半期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19世纪下半期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

20世纪初期(至1912年清朝结束)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

阐述: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思想上: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主张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上: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