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539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

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

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

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

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语文月刊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

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

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

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

道路。

游衍:

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

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

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

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

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

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

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

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

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

“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

“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

直抒胸臆,“游行”即自恣游娱之意,“系”则有“满”意。

新亭渚上的这一次游娱别说有多自在了,我的意兴啊,整个早上都那样饱满、欢悦!

这两句虽书于素笺之上。

读者不妨将其想象为诗人归去时,对家人的相告之语。

其意犹未尽、手舞足蹈之态,隐隐见于笔端。

分点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D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

(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B

(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

(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

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

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日本人。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

如何。

(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答案】

(1)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

(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

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

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

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

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

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

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

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⑴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

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分析】

(1)C项,“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C。

(2)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

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 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

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

(1)“起”,吹奏起。

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

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

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

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

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

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

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

(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