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50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docx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汝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汝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省进位次,全国创特色”和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汝州的奋斗目标,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奋力拼搏,使全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居2001个县市192位,比上届上升15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200强。

一、汝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实力持续攀升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汝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12.3%;是1998年的3.02倍,年均增长11.7%。

尤其是2004年5月,汝州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35个扩权县市之以来,经济总量扩张步伐不断加快,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年均增速达17.7%,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高出5.4个百分点。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由2004年的全国242位上升到192位,比2004年上升50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0强。

2、投资消费增势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

近年来,汝州市强力实施项目战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汝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1亿元,是1978年的407倍,年均增速高达22.2%;是1998年的12.1倍,年均增长28.4%。

2004年-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222.5亿元,是1978—2003年26年累计投资的32倍。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蓝湾半岛、香榭水郡、万基花园、世纪华庭等现代化小区相继建成,群众居住更加舒适。

3、流通消费行业发展迅速,规模、数量、种类不断扩大,由过去仅有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公司发展成多种购物场所共存的商业购物体系;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流通产业的不断壮大,也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实施,“新合作”建设规划全面落实,消费领域更是繁荣活跃。

2008年汝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亿元,是1978年的80.9倍,年均增长15.8%;是1998年的2.7倍,年均增长10.5%。

2004年-2008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的45.7%。

200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投资与消费比翼齐飞,共同拉动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

4、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财力的不断增加。

1994年汝州市地方财政收入仅0.60亿元,2008年达到7.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98年净增6.6亿元,是1998年的7.5倍,年均增长22.3%;是2004年的4.3倍,年均增长44.3%。

(二)工业化、农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1、农村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汝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项目带基地,以企业带农户,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2004年以来,汝州市上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的阶段。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4亿元,是1978年的7.4倍,年均增长6.9%;是1998年的1.4倍,年均增长3.6%,2004-2008年年均增长6.6%。

1978年,汝州粮食总产仅为19.83万吨,2000年以来汝州市粮食产量连续九年超过30万吨。

2008年粮食总产43.69万吨,是1978年的2.2倍。

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培育了巨龙淀粉实业有限公司、梦想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2、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43亿元,年均增长19.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由1978年的0.8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1亿元,年均增长13.2%。

2004年以来,汝州市工业高速度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4-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4%,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高出17.1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上升。

2008年汝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3亿元,是1978年的147.6倍。

汝州市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支柱行业。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1、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一、二、三”的发展模式逐步向“二、三、一”进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0:

32.2:

20.8调整为2004年的14.1:

59.4:

26.5又调整为2008年的11.2:

60.0:

28.8。

第二三产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1978年农业经济占县域经济的近二分之一,2008年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1978年提高35.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产业聚集度提高,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8%。

如天瑞集团发展成为平顶山市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在全省100家重点企业中名列第68位。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次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与补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汝州市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3381元提高到2008年的11212.59元,是1998年的3.3倍,年均增长12.7%。

2004年-2008年,年均增长19.8%。

同时,城镇居民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大幅增长。

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8元提高到2008年的5102元,是1978年的88倍,年均增长16.1%。

2004年-2008年,年均增长17.6%。

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同时,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和政府无偿扶持等多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使农民直接受益。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提高,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全免费入学。

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有普通高中5所,普通小学37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二是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一些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谐文化建设和文明风尚培育取得进步。

成功举办了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曲剧被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张弓巷窑址、汝州文庙获准第六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红寨省级地质公园建成开园,怪坡文化苑被评为3A级景区。

2008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种藏书8万多册。

2008年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塔1座,广播人口覆盖93.8万人,电视人口覆盖93.8万人,有线电视频道40个。

三是卫生事业不断加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200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

病床床位3308张,卫生技术人员1715人。

二、汝州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汝州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工业兴市、项目强市带动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产业支撑能力,为县域经济构筑强力支撑

汝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把发展大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单一的煤炭工业,发展成为以能源、建材、冶金、铸造、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拥有天瑞集团、瑞平公司、巨龙淀粉、梦想饼干、三佳公司、明鑫科技、朝川焦化等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数十亿元、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汝州已初步成为世界知名的火车轮铸造基地,亚洲最大的铁路重载高速机车合金钢铸件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无渣轨枕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干法水泥、玉米淀粉、饼干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基地。

“天瑞”、“巨龙”、“梦想”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天瑞铸造、明鑫科技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全省唯一的新型干法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汝州天瑞集团,汝南工业园区被列入全省节能减排试点。

(二)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汝州拥有丰富的煤炭、铝矾土、水泥灰岩等资源,多年来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在汝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存量调整,一手抓增量优化,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是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总体思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能源、铸造、食品和煤化工等支柱产业。

组织实施了80多项重大科技改造工程,建成了年产500万吨的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引进世界最先进的V法生产技术改造传统铸造产业,天瑞铸造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车轮铸造生产企业。

二是按照集约、节约、高效发展的要求,以汝南工业园区、城东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为平台,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吸引了信易电子、太阳能硅板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产业聚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按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新型干法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平顶山市铸造工程研究中心,天瑞集团连续几年被评为河南省民营科技50强企业,汝州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强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的精深加工和“三废”的综合利用。

在汝南工业园区,原煤洗成精煤,精煤炼成焦炭,炼焦过程中伴生的焦油、硫铵、粗苯加工成化工产品,煤泥、煤气用来发电,电厂的粉煤灰生产水泥,焦炭末加工成石墨电极,煤矸石制成烧结空心砖,就连以前白白流掉的尾矿水也处理成为生产用水,从而在煤炭、电力、铸造、水泥、化工等产业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现已形成煤一电一供热,煤一焦一化工,煤一电一铸钢,煤一电一建材,煤一电一铝,废锌片一多晶硅一太阳能电池板等多条循环产业链,共聚集发展循环型项目100多个,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无废化。

瑞平煤电公司被命名为“河南省循环型工业试点企业”。

汝南工业园区在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唯一一家工业园区作了典型发言。

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关闭了总产能150万吨的11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和1条旋窑水泥生产线,以及5万千瓦的电厂和120万吨的12家小机焦。

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投资7200多万元,在平顶山各县(市、区)率先建成了污水处理厂,日收水能力4万吨,年削减COD4000吨,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二期工程2.5万吨中水回用项目正在积极筹备,项目建成后,可为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将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发展基地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在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世行贷款三期农业灌溉、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农村安全饮水、沼气等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项目带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农户,用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办法来抓农业,使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生产、项目化运作、科学化管理。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巨龙、梦想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思源奶牛养殖场发展奶制品加工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支持杨楼养殖园区建设,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努力实现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和谐宽松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狠抓硬环境建设。

我们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实施了总投资8.7亿元的67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形象明显改观。

另一方面,狠抓软环境建设。

我们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式,在平顶山市率先成立了群众工作部,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市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在全省率先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得到了中纪委,省委、省政府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平顶山市委在各县(市)推广了这一做法。

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煤矿安全监管“一矿一站”制度,省安委会在全省推广,并在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上介绍了我们的经验。

三、汝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从全省新旧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看汝州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汝州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较好地实现“全省进位次,全国创特色”的奋斗目标,非常不易。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演进看,越来越注重人均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对于资源型人口大市进位次非常不利。

我省于1991年建立了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评价制度,先后出台了4个不同的评价版本:

1991年-1993年版主要是根据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进行的;1994年-2002年版增加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2004年版采用了13项指标;2006年版采用18项指标。

2008年新的排序体系中去掉了除GDP以外的所有总量指标,仅保留了人均指标,又增添了8项社会事业发展和5项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1992年旧体系我市排在15位,2008年新的排序体系我市排在48位,位次后移了33位。

从我市的2008年22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看,排在25位以前的仅有3个指标,分别是GDP、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第二三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其余19项指标均排在25位以后,位次偏后。

从新旧体系演变情况看,取消的主要是总量指标,增加了人均指标,这对于我市来说总体上是不利的,因为我市的人口数量比较大。

可持续发展指标对我市影响较大,各项指标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市是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市,很多企业都是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67%,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97%,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治理难度大,尤其是节能减排指标由降低率调整为绝对量,对我市影响巨大;再加上煤矿企业多,“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这一指标较难控制。

而“GDP、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个优势指标权重变小,对该市的进位次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建议上级部门对象汝州这样具有发展潜力,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是资源型的人口大市,进位次确属不易的客观现实,在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时,考虑从不同类型上出台一些评价激励措施,从而更加有力的加快汝州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二)横向对比存在差距

纵向比较看,汝州县域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横向比较,问题和不足也相当突出。

与全省先进县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1年偃师市生产总值121134万元,我市生产总值106478万元;2008年偃师市生产总值3224459万元,我市生产总值2101817万元;差距从1991年14656万元扩大到2008年1122642万元,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1年永城市生产总值89631万元,我市生产总值106478万元;2008年永城市生产总值2408560万元,我市生产总值2101817万元;差距从1991年16847万元扩大到2008年306743万元,与先进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与平顶山其他县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2008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22630元,低于舞钢13532元,低于宝丰2292元;2008年我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8元,低于舞钢17538元,低于宝丰2819元;2008年我市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7元,低于舞钢2209元,低于宝丰208元;2008年我市人均保障支出是149.29元,比舞钢市352.97元低了203.68元。

2008年我市执业医师人数为631人,比郏县还少19人;“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为78.2吨,比舞钢多15吨,比鲁山多18吨,比宝丰多51吨,比郏县58吨;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6428.89吨,比宝丰、鲁山、郏县、舞钢四县总排量还多498吨,加强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在工业方面,一是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较少。

二是高科技企业偏少。

三是外向型企业偏少。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工业产品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精加工产品少,竞争力不强;五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驰名商标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

在服务业方面,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带动力不强,尚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一是汝州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主要体现在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仍处于分散、规模小、单打独斗的局面,现代化水平低。

二是管理不很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条件下形成的“重工业、轻服务,重生产、轻流通”等传统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但仍有一些人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对第三产业概念模糊不清,一些第三产业单位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第三产业部门,认为第三产业只是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不理解科教文卫、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也属于第三产业,更不理解国家机关、军队、警察也属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认为只有工业、农业等物质部门才创造价值,而第三产业劳动不创造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加上服务“无形”,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差,加大了管理难度,造成行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的缺失。

(四)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项目审批手续繁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部分项目开工受资金、土地、环评等瓶颈制约严重,审批手续繁杂,影响开工进度。

建设用地供地指标不足,用地缺口很大。

加之用地审批手续繁杂,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建设用地日益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

2008年汝州市城镇化率31.97%,低于平顶山市40.2%平均水平8.23个百分点。

(六)汝州市享受扩权县(市)优惠政策以来,掌握了更加灵活的发展主动权,激发了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但在政策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配套操作政策。

省委、省政府确定政策之后,省直相关部门没有出台配套操作政策,而是继续沿袭以前的操作程序或双轨运行,市(县)政府办事困难。

由于与省级有关部门对接不够,对扩权政策存在“等、靠”思想,相关扩权政策没有用足、用好、用活,扩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

土地、金融、工商、税务等垂直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他们各自都有自上而下的一套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扩权政策在这种既成的事实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对于垂直部门的权力定位,省委、省政府没有明确界定;垂直部门也没有出台配套的操作层面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县政府的行政管理难度,削弱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市、乡财政困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汝州市是“三会一部”和城市信用社重灾区。

为解决城市信用社危机和“三会一部”风波,汝州市政府分别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借款53500万元、24000万元,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却把包袱留给了政府。

乡镇财政划归汝州市级财政管理之后,乡镇财政债务也一并接纳,债务总额达16.6亿元,这些债务已进入还本付息阶段,每年需还本付息1.2亿元,加之公务员增资及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项目配套资金的增多,造成运转异常困难,存在着较大的财政风险,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配套落实扶持政策。

为使县域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建议省委、省政府:

一是建立评估机制。

省政府成立专门的督导评估组织,对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督促、指导。

二是出台配套政策。

制定配套政策,明确办事程序、规范、效率等要求,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精神转化为操作层面的具体行动。

三是扩大调控空间。

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把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行政审批权限和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市县,激发市县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中原崛起中的基石作用。

(二)化解县乡财政债务。

作为“三会一部”和城市信用社的重灾区,为解决城市信用社危机和“三会一部”风波,汝州市政府不得不举债维稳,财政负担较重。

因此,建议对城市信用社、“三会一部”等问题造成的债务,应使用特殊政策予以解决。

同时,对扩权市(县)的乡村债务,先行一步,给予试点政策,进行消化,卸掉扩权市(县)的包袱,轻装上阵,使其拥有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三)支持县域重大项目建设。

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等原因,土地、资金等成为现在项目建设的制约瓶颈。

因此,建议在项目用地上向市县倾斜。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优势产业、中小企业、县域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要扩大对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规模,提高存贷比例,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另外,上级有关部门在出台有关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时,往往要求地方给予资金配套,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建议在安排项目时,尽量考虑县级实际困难,减少资金配套方面的要求。

(四)立足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居主导作用的产业,不但技术水平高,经营规模大,而且产业关联度强,能延伸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

对于象汝州这样中部地区县(市)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

只有这样,中部县域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继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大作强企业规模,增强综合实力。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中平能化45万吨电石等15个超亿元项目建设步伐,提升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建材五大产业;加快巨龙淀粉双500吨生物制品等11个超亿元项目建设速度,优先发展硅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