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365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docx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

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章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B性格C自我D品德

2.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

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

4、心理的“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B.自我努力C.性格特征D.倾向性特征

6、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认知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8.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9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此同时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

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1.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孟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表〉

13、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

14、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其心理成分包括:

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造成的。

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8.智商(IQ)等于(智龄)与(实龄)之比乘以100。

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种族差异等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和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5.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外倾型)与(内倾型)

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映时间)与(精确性)

第三章

1.认知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奥苏伯乐C桑代克D赞可夫

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赫尔

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A指导法B讨论法C发现法D接受法

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C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5.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B斯金纳C托尔曼D桑代克

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反应理论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7.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10.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动作技能

1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B维果茨基C赞可夫D斯金纳

12.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

A布鲁纳B桑代克C斯金纳D奥苏伯尔

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正规学习)和(随机学习)两种类型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

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大类.

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

7.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第四章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

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教练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称为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7.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A认识动机B成就动机C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

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受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布鲁纳D维纳

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8.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

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问题情境)

第五章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们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5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期C定势D原型启发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迁移)

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迁移)

3.垂直迁移表现在(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两个方面。

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

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第六章

1.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2.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

3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

4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产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5.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6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

7.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8.下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9.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0.上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11.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2.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

A定势B变势C直观D表象

13.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

1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

1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根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8.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概念)和(命题)。

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保持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

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感性直观)和(理性概括)

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正例或肯定例证)

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反例或否定例证)

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种成分.

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的遗忘规律为:

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的遗忘的干扰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0.有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变式)

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人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组块)

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审题),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及解题与验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

A.心智技能B.演讲技能C.驾驶技能D.操作技能

2.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A.绘画技能B.创造技能C.心智技能D.操作技能

3.技能形成,基本途径是

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

4.技能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

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

6.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不平衡现象B.不协调现象C.停顿现象D.起伏现象

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下来,并使各动作万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称为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

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外显性、展开性熟练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会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操作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

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11.操作技能的特点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观念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1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13.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14.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

1.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个方面

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B.学习方法C.学习策略D.学习行为

2.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功赎罪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

3.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磨擦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

5.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能力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计划

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2.学习的认识策略有复述、(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4.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一览表)和(双向表)

6.元认识策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7.(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8.元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万分,即(元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行为)

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学习方法)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

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总是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

3.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此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B.无序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

4.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明确问题D.分解问题

5.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6.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7.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

8.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姿态称为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

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定势思维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11.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1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1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为分: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