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29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1316课.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单元合集1316课

13.《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爱憎。

难点:

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的讲演片段(影视资料)》,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46年,来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进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这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的行动中

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

如归的革命气概。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了解文体。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考虑听众对

象,要有针对性。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

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

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

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

民主战士。

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

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

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

,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

“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

“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3.了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

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

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

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可参考【微教案】《李公朴》

4.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wūmiè)屠杀(tú)恐怖(kǒng)挑拨离间(jiàn)

卑鄙(bǐ)卑污(wū)赋予(yǔ)

(2)解释下列

词语。

诬蔑:

捏造事实冤枉人。

卑劣:

卑鄙恶劣。

赋予:

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蛮横: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卑鄙无耻:

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挑拨离间:

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影视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学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

流回答问题。

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

①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

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②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

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

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学生大声朗读1、2段,思考:

1.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斥的?

师生交流,回答

参考

(1)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2)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可参考【微教案】《开头结尾》

2.学生朗读第3段,思考:

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

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

师生交流

参考

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并赞

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总结:

讲演开始,闻一多先生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

爱憎分明,体现了讲演者鲜明的态度。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揭露反动派的本质,进而指出反动派末日来临的?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思考交流

参考:

(1)首先表达对反对派的强烈愤慨,接着剖析出敌人内心的虚弱:

自己在恐怖、慌、害怕,然后指出他们的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2)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4.学生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1)对进步青年,闻一多先生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2)在讲演的最后,表达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师生交流

参考

(1)发扬云南光荣历史,继续进行民主和平运动。

(2)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5.学生大声朗读全文,体会讲演词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课文具体内容,总结讲演词的特点。

个人总结,小组交流。

明确:

讲演词的特点:

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烈士追悼会的现场,面对的既有大批的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又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特

务。

闻先生对前者发出号召,对后者则严厉痛斥,充分考虑了听众对象。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

对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鼓励号召;对敌人,则是严厉痛斥。

第三,讲演首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接着分析其虚弱本质,最后发出号召,思路清晰。

第四,多种称呼,多种句式,多种修辞,语言铿锵,语气强烈,爱憎分明。

2.在反动派横行霸道的黑暗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无所畏惧,勇于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缅怀革命先烈?

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基础训练”

(2)模仿作者练习讲演,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可参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赞扬李公朴斗争精神,痛斥敌人罪行

讲演内容分析敌人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

号召昆明人民坚持斗争,表达自己献身决心

13.《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模仿讲演练习,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特点。

一篇讲演词,能够征服听众,除了有清晰的思路与鲜明的观点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方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篇讲演词的语言特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同学们,一篇富有战斗力的讲演词,能够征服现场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

一个重要的方面。

根据刚才所听的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1.分析下列三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1)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

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3)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学生反复朗读,师生交流

参考

(1)反问句。

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强烈的讽刺,鲜明的爱憎。

(2)设

问句。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3)感叹句。

表达强烈感情,揭

露敌人的卑鄙与虚弱。

2.用讲演者的口吻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称变换的作用。

(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师生交流,讨论。

参考

(1)充分表现出讲演中和群众的亲密情感和一起战斗的态度。

(2)对敌人厉声质问,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表达出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可参考【微教案】《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来并批注,体会其作用。

寻找,思考,交流

参考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无耻啊!

无耻啊!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分别运用了对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好地表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讲演的感染力。

可参考【微课堂】《闻一多先生的讲演艺术》

4.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方面的

疑问,提出来一起探讨。

问题预设

(1)“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

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

(2)“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

(1)“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

“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

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跨出了这大门,就没想着再回来,“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

大门”是指退回来。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先生的人格力量,把握讲

演词的特点。

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语言特点。

师生交流。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不断变换人称,运用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的憎恨,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热情赞颂,号召人民与敌人斗

争到底,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气概。

学习了这篇讲演稿,我们不仅了解了讲演词的特点,品味了富有表现力的讲演语言,还感受到革命先烈闻一多先生字里行间充溢的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今天,

我们同学们生活在新的时

代,用怎样的实际行动爱国呢?

结合本文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将怎么做。

五、作业设计

1.请你针对校内不文明的现象,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讲演词。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死水》,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可参考【写作训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

讲演语言特色

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不断变换人称

作用:

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感染力强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

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

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

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

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

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了解背景

199

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

g)中庸(yōng)

论语(lú

n)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推究。

致知:

获得知识。

致,获得。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

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

部分(2—12段),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微教案】《议论文的结构》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

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

题是什么?

参考: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参考:

(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

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实

验方法: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

为什么?

参考:

不够重视。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可参考【微教案】《如何快速读懂议论文》

(二)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所学。

(1)复习字词。

①注音:

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论语()袖手旁观()

②解释

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2)总结全文。

参考:

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

原因是:

(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

可参考【微教案】《理解“格物致知”》

2.拓展交流。

文章说: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

要举例论证。

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学生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

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

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

六、板书

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对丁肇中的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

二、局部

探究

【精品课件

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一)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2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答案预设

1.

(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不一样。

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2.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以此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3.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

的观察。

4.举自己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参考

1.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

念,从理论上阐述

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又如,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

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举例论证。

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机会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反面

可参考【微课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1.深入思考内容,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2.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等。

3.讨论: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参考

生1:

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

我大胆卸下了

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业设计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讲演稿。

可参考【写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

育的弊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

道理

论证举例论证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重要抉择。

2.学习论证方法。

3.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论证方法。

2.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难点:

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北大方正、王选的一组图片

同学们听说过“北大方正”吗?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凭着以王选为核心的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在中国IT产业发展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7年集团总收入超过400亿元。

核心人物王选,就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怎么样的抉择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了解文体。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一种文稿。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要有针对性,关注听众的身份。

第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第三,演讲语言要体现口语化的特点。

2.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

处理专

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2002年2月1日获

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

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

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jué)趋势(qū)堕落(duò)署名(shǔ)名人逸事(yì)

(2)解释重点词语。

贴切:

妥帖,确切。

抉择:

挑选;选择(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

扶植:

栽种;扶持培植。

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多多益善:

益:

更加,多;善:

好。

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堕落:

是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狡辩:

指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用虚假掩埋真相把无理的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阳奉阴违:

阳:

表面上。

奉:

遵守,听从。

阴:

暗地里。

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风口浪尖: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