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集体备课
主备教师:
李艳菊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二、课时安排:
5.古诗词三首5课时
6.冬阳●童年●骆驼队3课时
7*.祖父的园子2课时
8.童年的发现2课时
9*.儿童诗两首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3课时
回顾•拓展二1课时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5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第三课时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
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
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第五课时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
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
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
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
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
③“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
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
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
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
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
“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
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
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
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7*.祖父的园子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
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
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
③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6—17小节)
①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