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029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3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化学学科1---3周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

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课件展示课题)

①播放录像:

《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②课件展示:

《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

《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

《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

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件展示:

“铁锅烧菜”、“白色污染”。

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三)课堂小结:

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八.教学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九.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一十.课时安排:

1

一十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一十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七)引入新课: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八)新授:

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描述吗?

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九)课堂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一十)作业布置:

练习册

(一十一)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1.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1.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一十二)教学后记:

这节课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十三.教学目标: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一十四.教学重点:

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十五.教学难点

一十六.课时安排:

1

一十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一十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十三)引入新课:

①知识储备:

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等组成。

  ②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验,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③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探究蜡烛的

物理性质

 

点燃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 图1-11实验

 

熄灭时进行图1-12实验

 

   ④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探究报告

探究活动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十四)新授:

(一十五)课堂小结:

 

(一十六)作业布置: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能观察到(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A、空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4、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5、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         ;还可以使燃着的小木条         。

6、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

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方法

现象

 

 

 

 

(一十七)板书设计:

(一十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同学们下来要多理解、记忆。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2章

课题1空气

一十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十.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二十一.教学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二十二.课时安排:

1

二十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十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十九)引入新课:

出示空杯子,问:

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二十)新授: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

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十一)课堂小结:

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十二)作业布置:

练习册

(二十三)板书设计:

(二十四)教学后记:

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2章

课题 2氧气

二十五.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十六.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十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二十八.课时安排:

1

二十九.教学方法和手段: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三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二十五)引入新课: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

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二十六)新授:

问:

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

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述:

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

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提问:

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

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提问:

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

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

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补充说明:

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设问:

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

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现象: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

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

展示铁丝并设问:

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

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

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

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

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总结:

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

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

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

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二十七)课堂小结: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

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反应前物质:

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

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二十八)作业布置:

练习册

(二十九)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183℃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三十)教学后记: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2章

课题3制取氧气

三十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十二.教学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三十三.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十四.课时安排:

1

三十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分组实验探究法

三十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三十一)引入新课: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三十二)新授:

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

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MnO2

过氧化氢=水+氧气(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

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

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三十三)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三十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

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三十五)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三十六)教学后记:

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课题1水的组成

三十七.教学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三十八.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组成

三十九.教学难点

四十.课时安排:

1

四十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探究法

四十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三十七)引入新课:

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

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三十八)新授:

1、电解水

现象:

正负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体积比约为2:

1

提问:

两极上产生的都是什么气体?

2、分别用带火星的和燃着的木条来验证两极气体

3、氢气的燃烧

氢+氧气

(H2O)(H2)(O2)

氢气+氧气

(H2)(O2)(H2O)

1、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的物质生成吗?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3、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问:

什么是化合物和单质,区别是什么?

举例说明!

(三十九)课堂小结:

通过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判断是氧气和氢气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十)作业布置:

练习册

(四十一)板书设计: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是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四十二)教学后记:

这节课比较简单大多数同学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化学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课题2分子和原子

四十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四十四.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四十五.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四十六.课时安排:

1

四十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四十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四十三)引入新课: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它能够看见吗?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

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四十四)新授: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

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

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四十五)课堂小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