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01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

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

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

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新知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新知讲解』

教师讲解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

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教师出示材料: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新知讲解』

一.唐与突厥

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蕃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三.唐与回纥、靺鞨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材料: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教师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示意图

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

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材料: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

“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康有为怒斥:

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

李光耀更直言:

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

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

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

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

点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

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别

历史大事记

德国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913年,德国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

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中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

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汉娜·阿伦特

“革命这一现代概念与这样一种观念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

(意)萨托利

“只有人们在革命之前就明白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政体。

革命的创造性有赖于对一个合理或至少是有利的替代世界的展望”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

“革命是一种快速的、剧烈的系统变革。

变革在这里意味着将旧体系与它的精英一起抛弃”

——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

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

阐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独裁统治。

因此,在对原有政体的批判基础上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示例二论题:

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的逻辑。

阐述:

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的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政府,但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才完成。

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在继承前面革命成果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示例三论题:

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与继承共存的逻辑。

阐述:

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

可结合示例一与示例二的“阐述”)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个学者对“革命”的论述,从材料中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利用所学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加以阐述;也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逻辑的角度,利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的知识论述。

5.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本题评分要素:

1、对问题理解与史实论述(10分)2、组织结构(2分)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的边缘知识或部分问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3:

其他答案

论证问题包括:

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主观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分),没有真心打破“旧轨”愿望(“中体”,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1分);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的“西用”(“力师西法”)主张(1分),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方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因而包含了逸出“旧轨”趋势(1分);

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包括设立总理衙门、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措施(2分),就其客观效果看,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1分),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海防、人才培养等方面,向现代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2分),无疑也有逸出“旧轨”的趋势(1分)。

组织结构(2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

叙述一般或简单罗列史实(1分);水平3:

不成结构或史实错误(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封建自救运动,虽然从根本上来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瓦解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留学生的归来,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瓦解了旧的传统思想体系,这些都出乎始作俑者之料。

同时要注意条例、清晰、语言的简洁等。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6.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请你用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答案】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经济方面,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确立;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政治方面,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

结论:

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东周时期阶段特征。

首先明确观点,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

然后进行论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进行说明。

最后总结东周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