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989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一、品味小说巧妙的构思,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体会“苦人儿”悲苦的根源,探究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文章主题。

三、理解作者对罪恶的社会制度和冷酷的世态的揭露和批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四、了解小说与议论文表达主题的方法的区别。

五、学习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描写方法。

 

1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本文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2、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鲜明的对比,品味高超的讽刺艺术。

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3、收集、浏览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社会,贫寒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惟有走科举之路,“学而优则仕”,一朝高中便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有诗为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运的巨变带来的到底是悲还是喜?

让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走进这场中举带来的人间闹剧。

二、作家、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下述资料中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行于世,并著有《诗说》七卷,可惜后来大都遗佚了,现仅存四卷。

吴敬梓出生在世代书香官宦家庭,家境的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

后来他移居南京,以卖文为生,经常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

正是他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深刻认识,成就他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的形象,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三、检查预习(投影)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  )  腆着(  )  啐(  )  斋公(  )

拙病(  )  兀自(  )  绾(  )  桑梓(  )

侥幸(  )  锭子(  )  攥(  )  轩敞(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

省:

醒悟,明白。

【火候】原意指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的长短。

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俗语。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四、整体感知

1、指名概述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

〔学情预测〕故事较长,学生概述时可能无法抓住要点,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

或者可能因为对故事脉络的模糊而导致言语无序。

对如何概述教师要授之以法。

2、教师提示:

概述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

一个中心事件: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

范进和周围的人(包括胡屠户、众乡邻、张静斋)。

应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各色人等的变化。

3、明确故事的基本脉络。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1)第1、2段:

写范进中举前穷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2)第3到12段:

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范进上集市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五、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

1、学生跳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

(1)1、2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偷偷地参加了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2)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

这又说明了什么?

(3)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何会发疯?

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主思考3分钟之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研讨。

〔学情预测〕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流于空泛,教师需强调必须回归文本,要在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提升。

4、明确:

(1)中举前,范进家境十分贫寒:

住茅屋,吃小菜饭,不知油腥味;乡试无盘缠,断粮三日,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常被胡屠户辱骂。

可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偷偷地参加了乡试,这说明他热衷功名,沉迷仕途,期望借此改变命运。

(2)中举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邻人殷勤送礼,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既送银两又赠房。

范进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

众乡邻尊称其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他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

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胡屠户为“老爹”,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范进心理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他的虚伪、世故。

(3)范进人到老年才中了秀才,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欲望与不平、失败与屈辱在一刹那间突然强烈澎湃起来,无法承受,故喜极而疯。

范进的喜极而疯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理解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1)学生自主评价范进。

〔学情预测〕一者认为可怜:

范进还算老实人,他热衷功名,沉迷仕途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

二者认为可鄙:

范进三十五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家里已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却还只沉迷功名,可谓利欲熏心。

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丑态让人作呕。

三者认为可悲:

范进中举实为“大悲”,他将三十多年的宝贵年华都浪费在科举上,三十五年的折磨与摧残扭曲了他的人格,“疯”就是其人格扭曲的极端表现,实在可悲、可叹。

(2)教师总结:

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

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所在。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特别是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段。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至四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段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1、指名朗读第5和第8段,其余学生用笔在文中划出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2、学生自主思考后讨论:

文章是如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的?

〔学情预测〕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加上本题难度不大,所以文中相关描写易于寻找,但学生可能缺乏对人物内在的揣摩,教师可适时引导。

3、明确:

(1)语言描写:

范进文中三次说“中了”,表现其梦想实现的复杂心理。

(2)行动描写:

范进四次拍手、跌倒、飞跑、踹进塘里等动作,是一种抑制不住的疯狂,是热衷功名到了极点的心理的外在流露。

(3)神态描写:

四次写范进的“笑”,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作者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可鄙、可怜、可悲的儒生形象。

在貌似客观的描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的贬斥之情。

二、分析众生相,探究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与性格、遭遇等个人因素有关之外,还有社会因素。

在范进中举前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以胡屠户为例,填写下列表格。

(投影)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典型

言语

 

 

动作

 

 

贺礼

 

 

〔学情预测〕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段落较多,学生容易遗失一些重要信息,教师应指导学生筛选出准确、完整的关键信息。

3、交流,明确:

(投影)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文曲星

典型

言语

烂忠厚没用;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姑老爷今非昔比

动作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脸上;骂一个狗血喷头

连斟两碗,壮胆;手颤起来;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

贺礼

一副肚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4、学生思考:

范进中举之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是不是说明了社会对知识的重视?

〔学情预测〕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

中举并不代表知识的增多。

只有引导学生弄清这点,方可作出合理的解说。

5、教师总结:

前倨后恭,对比鲜明。

胡屠户如此,张乡绅如此,众乡邻也如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

三、品味语言,体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1、赏析课后“词句品味·积累”所列举的两个例子。

教师示例:

①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自己心里懊恼道: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畏惧、巴结之情。

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范进道: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言语与动作的矛盾,揭示了这个市侩嗜钱的本性。

四个动作细节:

“攥、舒、缩、揣”使他的丑态跃然纸上,极大地增强了讽刺的意味。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教师做适时的示范,为以下学生的分析做好铺垫。

这也是为师者“导”的作用的体现。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自觉好笑的地方。

3、学生交流鉴赏心得。

〔学情预测〕有了老师的示例,学生的交流应该会比较到位,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找到的内容进行分类归整、提升,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总结提升:

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白描等。

讽刺的魅力在于其对人物内在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对现实的无情的揭示,笑过之后留下更多的深思。

本文的讽刺艺术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细节描写来表现。

文中安排范进垂老中举,可见范进苦苦追求功名、屡试不第,但又不甘心。

因而一旦中举,便喜得发疯,这样安排,顺理成章。

追求愈高愈急→中毒愈深愈烈→发疯愈速愈猛,借助讽刺反映严肃的主题也是本文一大特色。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

1、课件显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两茎灯草的描述: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学生思考:

本段的讽刺艺术又是如何体现的?

3、明确:

一是时间的选择:

临死之前;二是物件的选择:

两茎不值钱的灯草;三是夸张的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四是前边的人的猜测与赵氏的话的落差。

这些描述蕴含着强烈的讽刺色彩,充分揭示了严监生极其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2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结合社会环境,探究孔乙己形象的内涵。

4、理解作者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本文的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孔乙己及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复习有关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孔乙己的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检查预习(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阔绰(  )  羼(  )  绽出(  )  颓唐(  )  不屑(  )

2、解释下列词语:

(参看《词语手册》)

君子固穷 间或 不屑置辩 颓唐 营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结构。

遇疑难处可讨论交流。

〔学情预测〕学生梳理脉络时可能因为忽略了小说的特点而言之无序,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重温小说情节结构的相关常识。

2、明确:

开端:

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作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

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结局: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四、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一)研读第1-3段,理解小说构思的精巧。

1、学生思考:

(1)文中对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的介绍包括哪些方面?

(2)这些介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交流研讨。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较为零碎、片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寻找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结合下文理解作用。

3、明确:

(1)文中对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的介绍包括:

酒店的格局、酒店的客人(短衣帮、穿长衫的)、“我”的工作变迁、酒店的氛围。

(2)这些介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

介绍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研读小说的主体部分(第4段到完)。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2、小组讨论,互为补充。

3、全班交流。

〔学情预测〕六个片段较为分散,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完整,特别是第六个片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学生容易遗漏。

同时学生对片段内容的概括也可能不够简明,教师应着重指点对内容的概括方法。

4、明确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

5、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概括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的语句

(2)点明孔乙己的地位的语句

(3)反映孔乙己的结局的语句

6、交流研讨。

〔学情预测〕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语句的揣摩,学生可能泛泛而谈。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解读。

7、明确: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看似矛盾的言语中流露出对孔乙己的结局的漠然。

五、布置作业

完成“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主思考,填写下列句子。

(课件展示)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5)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情预测〕本题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续、深入,又将重心开始转移到人物的分析上。

学生在填写的时候可能会缺乏准确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也要训练学生在回归文本基础上的归纳能力。

2、明确: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可有可无的人。

联系上节课对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研讨,可见孔乙己是个为主流群体所排斥的“边缘人”,这种尴尬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品读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一)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1、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2、学生研讨回答。

〔学情预测〕有了上一题的铺垫,学生的寻找会比较到位,但对其矛盾心理的分析可能不够准确,教师要适时引导。

3、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却“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却“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甚深,“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却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却“可有可无”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二)品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1、学生自行从文章中找出人物描写精彩的地方并品味其妙处。

2、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学情预测〕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客观地评点优劣,要指导学生联系语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析的能力。

4、师生共同归纳。

(1)动作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颇为得意之状,此时的孔乙己内心颇有几分优越感。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摸”,已显畏缩、困窘,此时的孔乙己被打断的还有原本脆弱的一点尊严。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叹气是因为惋惜“我”的“不可教”,也是寂寞无人懂的内在流露。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坐着走去”是孔乙己留给人间的苍凉背影,可怜复可悲。

(2)语言描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强词夺理、死爱面子,也是自觉高人一等的妄自尊大。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

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为人的善良、忠厚,也是内心空虚,渴望与人交往的心情流露。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语言与神态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已经被逼到了找不到文言词语来维护自己自尊的程度,内心的坚持已完全崩塌。

(3)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贫困、被凌辱的地位、好吃懒做的恶习、始终追求功名的迂腐。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悲惨的情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虽然潦倒,却还以“读书人”自傲。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被恶意地揭了疮疤,是心灵创痛的外在反应。

(三)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追求功名至死不悟,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同时又有着质朴善良的一面的社会边缘人。

三、布置作业。

1、思考“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一、二题。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第三课时

一、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

(一)由“笑”入手,探究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1、学生思考:

本文反复写了多少次笑?

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学情预测〕寻找写笑的地方不难,但分析笑背后的内涵就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难度,学生可能体味不够深刻,教师需示范、引导。

2、交流归纳: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里的“笑”是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这种“笑”是残酷的,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毁。

这便是孔乙己“使人快活”的地方,更是孔乙己的可怜、可悲之处。

(2)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