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942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 15页.docx

推荐阳货篇读后感推荐word版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阳货篇读后感

篇一:

阳货篇

阳货篇

作者:

佚名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

“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

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

“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篇二: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篇第十七(本篇谈随机应变)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篇第十七

201X-01-2716:

05:

53来源:

评论:

0点击:

169

【题解】

本篇取“阳货欲见孔子”句“阳货”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谈修身与治国,属“经”的范畴,是原则性,本篇谈随机应变,属“权”的范畴,是灵活性,经正而权变,经正权变必须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而且必须有度,“经”亦有“度”,“权”亦有“度”。

一、通权达变。

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②“公山拂扰以费畔,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

”阳货,系权贵,欲见而不见。

公山佛肸系叛臣,召而欲往,善通权变。

③“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当见而不见,行不屑之教。

④宰我一年之丧,孔子三年之丧,宰我与之辩。

孔子说,父母去世,你吃白米,穿锦衣,你心里安宁吗:

“女安,则为之。

”孔子行教育之权变。

⑤武城一个小地方,子游亦用礼乐教化,孔子似觉小题大做,弟子提出批评,孔子随机而变,小题亦当大做。

孔子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乐仅仅是玉帛钟鼓类的形式上的一些东西吗?

它是多变的,灵活的。

“君子义以为上”,尚勇无义则乱则盗,义者宜也,宜者权变也。

二、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①人类行恶习。

“乡愿,德之贼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色厉内荏”之小人“患得患失”之鄙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

“夺朱”之紫色,“乱乐”之郑声,“覆邦家”之利口。

”“年四十而见恶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民有三疾,君子有七恶,均系人类恶行恶习。

②人类善德。

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三、经权之度。

“经”大多表现为是非善恶分明,循理守常曰经,但孔子又说: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天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绝对的错误,一切以“义”为总原则,这个“义”就是“度”,遏恶扬善,善恶分明,亦有“度”。

对前面所谈到的各种人类恶习的分辨处置亦有“度”的问题。

临危制变曰权,“权”变是灵活性,权变亦有度。

“权变”无

度则走向邪僻。

六言六蔽所谈即“度”的问题。

“仁”、“知”、“信”、“直”、“勇”、“刚”六种美德,若不限之以“礼”,以“度”,美德即会变成愚蠢,放荡,残贼,绞害,轻狂。

六言六蔽之利弊,不仅仅限于六类美德,亦包括恭宽信敏惠之五德。

【原文】

17.1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⑤:

“怀其宝而迷其邦⑥,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⑦,可谓知乎⑧?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⑨。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

名虎,见孔子:

想让孔子谒见他。

使动用法。

见,谒见,拜见。

后句的“见”用法同。

②归:

通“馈”,赠送。

豚(tún):

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

③时其亡:

打听到他不在家时。

时,通“伺”,窥伺,暗中窥探。

孔子不愿见阳货,趁他不在家时去回拜。

④涂:

通“途”,道路。

⑤曰:

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

⑥怀其宝:

比喻自己怀藏着才能。

迷:

乱,使乱,使动用法。

⑦好(hào)从事:

指喜好从事政治活动。

亟(qì):

屡次。

⑧知:

同“智”。

⑨岁不我与:

岁月不等待我们。

否定句宾语前置。

与,在一起。

这里当“等待”讲。

【语译】

阳货想叫孔子去拜见他,孔子却不去,阳货便派人送给孔子一头蒸熟了的乳猪。

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

不巧,两人在路途上相遇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

我有话同你说。

”阳货说:

“把自己的本领藏了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不回答,)阳货自己说:

“不可以。

”阳货又说:

“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吗?

”(孔子仍不回答,)阳货又自己接口说:

“不可以。

”阳货说:

“时光一天天消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呀。

”孔子说:

“好吧,我打算出去做官了。

【解读】

本章记载阳货“空访”,孔子“空拜”,表现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

春秋末年,权势逐渐下移,天子下移至大夫,大夫下移至家臣。

阳货不但一度掌握了季氏的大权,而且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权倾鲁国,炙手可热,飞扬跋扈,恣肆妄为,孔子骂他是“陪臣执国命”。

后来他在和季桓子等的争权斗争中失败,逃往齐国,后又逃到晋国。

孔子见阳货当在公元前502年。

阳货想要孔子帮助他治理鲁国,召见孔子。

“孔子不见。

”阳货心生一计——“空访”,趁孔子不在家,“归孔子豚”,馈赠孔子一个乳猪。

阳货空访一招很刁滑,陷孔子于两难境地,内心的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回访,见所不愿见之人,受道德良心谴责;

不回访,与社会现实权势发生冲突。

冲突有两大不利,一、孔子说: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

”激怒恶人,恐生变乱。

对待小人,拒绝但不能断绝,拒而不绝,是拒绝的最高境界。

二、按礼制规定,“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

玉藻》也说:

“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

”孔子必须回访,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将计就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趁他不在的时候,前往拜访——空拜。

空拜一招也很高明。

但事有不凑巧,孔子出门后在路上又遇到阳货,“遇诸途。

”“来!

予与尔言。

”从一个“来”字可以看出阳货骄横傲慢无礼的状态,对于一个社会贤达,脱口而呼,无礼之至。

“予与尔言。

”不待对方回应,抢口而说。

接下来连续三句,自问自答。

第一句,劝“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怀揣治世之才能品德,而使国家混乱,能称得上“仁”吗?

你的志向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吗,不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欲行仁义于天下吗?

为什么你不出来做官呢?

“仁”是孔子倡导的核心,阳货直奔孔子的核心主题。

针尖对麦芒,“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第二句,劝“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喜欢做事而又常常失掉机会,算得上有智慧吗?

孔子宣传仁道,游说诸侯,周游七十二国,可谓“好从事”,屡屡碰壁,四处遭难。

这一点最令孔子难堪,尴尬,犹如揭人疮疤,“亟失时”是铁打的事实,孔子无可辩驳。

第三句,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抓紧时间吧。

阳货的三句话,第一句,从仁学的理论高度上规劝孔子,第二句从孔子仁道不施的事实上责难孔子,第三句从时间上劝诫孔子抓住机遇,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要错失良机。

阳货欲见孔子,用心良苦。

全部过程可以归纳如下:

以礼访孔子,以仁问孔子,以智难孔子,以时劝孔子。

从事实角度看,逼人还礼,非礼也;逼人就范,非仁也;揭人疮疤,非智也;非其人而曰时,非时也。

孔子面对一个权势人物,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势,无可奈何,只好说:

“诺,吾将仕也。

”诺而不信,称之为空诺,从阳货空访,到孔子空拜,又到孔子空诺,空对空,假对假,是圣人通权达变的典型范例。

“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

”“内文明而外柔顺。

”内刚而外柔,内方而外圆,内经而外权。

【原文】

17.2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语译】

孔子说: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和影响的不同,才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解读】

本章是孔子的人性“可塑论”。

关于人性的讨论,古今中外均十分热烈,蔚为大观。

西方基督教主张性恶,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坏人,应该严加约束管制,因此,西方法律十分完备。

东方儒家内部关于性近性善性恶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后来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占主流地位,孟子的性善论也随之占主导地位,因此东方文化强调贤人治国,圣人治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上行下效,风行草偃,治国寄希望于圣贤,因此东方文化德主刑辅,法律相对滞后。

子贡说: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孔子不言性,是慎言,他既不言性善,也不言性恶,但他的“性相近,习相远”却为后世哲学的争论划定了一个基础,它囊括了西方的性恶,东方的性善,也涵盖了儒学内部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是可以塑造教化而使之改变的。

但孔子也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所说的“下愚不移”指的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一类的人。

本性相近,习染教化差别颇大,故可教育,“下愚不移”者为不愿接受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可塑理论。

【原文】

17.3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语译】

孔子说:

“只有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是不会改变的。

【解读】

本章指责“困而不学”之人。

前章言“性相近,习相远也。

”说人是可以教育改变的。

本章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岂不互相矛盾。

这里又涉及有关人是有层次的论述,从学习角度讲,人有四等: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季氏篇》)从教育的对象看,人有三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从道德境界角度看,又有圣人、君子、小人。

小人之中又分三等。

孔子所说的“上智”是指“生知”“学知”“中人以上”以及“圣人”“君子”。

“下愚不移”指的是“困而不学”,“中人以下”以及“小人”中之下等者。

“下愚不移”在批孔时,大多以为孔子指责“劳动人民”,其实不妥,主要指的是“幼而不孙弟,壮而无述,老而不死”,“困而不学”类的人。

钱穆说:

“中人之性,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皆可迁移。

惟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与为善,故为不可移。

人是可塑可教,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极少数人是无可奈何,这也是教育者应该知道的。

【原文】

17.4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②,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尔。

【注释】

①之:

到。

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县城。

②莞(wǎn)尔:

微笑的样子。

【语译】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微一笑,说:

“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

”子游回答说:

“以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

?

做官的学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

嘛(这有何不可?

)。

”孔子说:

“弟子们,言偃的话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句玩笑罢了。

【解读】

本章记载表现孔子诙谐幽默的风格以及过而能改的风范。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弟子,春秋末年吴国人,小孔子45岁,酷爱文学,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他注重以礼乐教化百姓,特别是用弦歌乐理来熏陶百姓。

他约20多岁即任“武城宰”,业绩斐然。

孔子专程赶往武城,检查其治理情况,一边走,一边听到四处都有“弦歌之声”。

孔子十分高兴,先是“莞尔而笑”,微笑,接着说: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赞扬子游才高可堪重任,却让其治理武城一个小镇,惜子游之大材而小用。

结果子游理解为,用音乐熏陶教化百姓是“割鸡用牛刀”,意思是如此百姓何必用如此高雅的方法去治理呢?

子游当时即予以反驳,“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有三类:

有德者,有位者,有德位者。

小人有三类:

无德者,无位者,无德无位者。

这里的“君子”“小人”均除去“德”的含义,仅指“位”而言。

在上位的人学礼乐仁道则会爱人,善于管理;在下位的人学礼乐仁道则容易驱使,便于管理。

孔子知其理解有误,也不便于纠正,干脆将错就错,自己认错: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说得对,前面所说,开玩笑罢了。

犹如《述而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孔子讳尊误答一样,孔子知道后,当即认错: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即便是德如孔子类的圣贤,也难免有错,更何况平常人等。

【原文】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②,曰:

“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④?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⑤?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

篇三:

第十七篇:

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十七篇阳货篇

下面先看经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这章经文很长,但是意思是说阳货很骄傲跋扈,那个时候,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季氏的权力最重的,阳货在季氏家里做家臣。

季氏处处不听国君的命令,阳货呢也是一报还一报的,因果报应的。

阳货也是不听季氏的。

他也想招人。

他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煮好一只小猪,就是豚,送到孔子家里来。

这是很重的礼,这个阳货送到家中就离开了,孔子接受了这份礼物,按照礼上来讲,他接受礼物就要到他家里拜见他。

这也是阳货想的办法。

孔子就想了一个办法,看到阳货不在的时候,去拜见他。

可是他在回去的路上就遇上了孔子。

阳货就说,你过来,我跟你说,他的口气很骄傲的,你有学问,有能力,是怀里有宝啊,你不出去做事儿让国家乱下去,是可以的吗,不可以。

你爱好从事政治,但是亟有两种音一个是气一个是疾,气的音时候是屡次的意思,就是你屡次失掉机会。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你也年龄不小了,时不待人啊。

孔子说,好了我要出去做官了。

古人对这一段解释也很多,但是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认为

的,阳货自高自大,很骄傲的。

所以孔子最后就敷衍他,不反驳他,只是应付过去就行了。

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环境,遇到霸陵的人,有许多会出现意外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孔子,那些人,我们不要跟他接触,也不要太反驳他。

有许多时候,我们也不要好奇,好奇有时候会找上麻烦的。

所以论语也告诉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对我们是有用途的。

下面一章: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两句话。

但是这两句话很重要的。

雪公过去讲这一章的时候,他老人家说。

孔子讲的性和释迦摩尼讲的性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个性。

但是后来儒家的人注解论语时候是各有各的讲法。

那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就要根据这个,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来证明,两个性是完全一致的。

儒家里面明了这个性的,颜回明了。

与孔子终日讲的时候,没有什么疑问的。

曾子也是一样,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都贯穿起来。

子贡也很聪明。

子贡说,夫子的文章可以学。

但是我们老师讲的(来自:

WwW.:

阳货篇读后感)性和天道是不可以学的,最起码他是了解性的一部分的。

这个一下就很难懂了。

孔子的孙子子思。

也知道,他写了中庸,开头就是天命之谓性。

性是什么呢?

他是真空,虽然是真空,但是他有妙有。

性的体空就是没有像,但是他有。

老师比喻说:

生姜的性是热性的,他的热性的相在哪里是没有的,但是吃下去的时候,就会有热性。

你找不到相,但是他相是有的,生姜就是个相。

孔子讲的性,大致的是先

把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后来,老师就写了一段文字,不长,但是非常的重要。

老师讲,佛家讲的性是体相用,体是没有善恶的,相也没有善恶的,讲到用处的时候才有善恶。

宋儒说不能够这样解释,他不用佛家的解释,但是我们老师就在佛家的经典里面找出了根据,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下面看,释迦摩尼讲体相用,注解就是体空相有。

用是作用。

大乘起信论讲记讲动念头就是业。

体相都没有善恶,只有用的时候才有善恶的。

这是佛家讲的很简要。

孔子讲性在前,孔子讲我们的当前一念。

这里包括我们前后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

前是体相,后是应用。

前是体相,讲以前的前指的是什么呢,性相近,相是互相的意思,与下面的近和远是有联系的,远是指过去未来和现在,互相对照的意思,对照的研究的。

性相近,性是讲到过去,过去的近就是本来的面目。

本来的面目就是指的本性,性相近的是指的原来的本性,性在最初的时候是相近的,就是一切人最初的时候是相差不多的,现在我们看个人都有习气的,彼此距离远的很,但讲本性上是很近的。

有了习气的时候,人就远了,习是与性相对的,习就是习惯,古人讲习惯成自然了,习惯就是迷失了本性,就儒家来讲,他是个习气,本性污染了就是识,所以我们人有了识的时候,行为和识在一起,言语行为都是识在起作用的,我们现在正在学妙手法华经,就是讲因果的,我们的生命远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方。

未来也是无终的,一直就

是用习性在生活。

他们讲的人性化,就是习惯性的东西。

这种习惯不是本性,所以越到后来就远了。

所以,老师讲的二者是一致的。

非器小门户者能够理解的。

所以他们就僻佛。

就是反对佛。

我们老师从易经里面找到了一句。

神无方,而易为体。

系辞传里面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两仪。

继之者善,仁里面现出来的,盛德大业至矣。

体空相有。

无论是佛家和儒家都是体相是没有善恶的。

怎么辨别体相没有善恶呢?

相里面有了本体,有了相起作用的时候,一体万用。

比如我们拿个扇子,可以扇风,也可以着太阳。

这是用,扇风是善的,但是你用扇子打人就是恶的。

所以相现出来没有善恶。

你占到那一卦用出来才有善恶的。

所以我们老师就是这样的。

其实后面讲性善,有的讲性恶都是不全面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老师的全面的分析。

第223讲。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一章因为有子曰两个字。

古人认为是一章。

我们老师认为可以和前面的合为一章比较好。

唯这个字意思是接着前面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来的。

想近相远,那这个唯字来讲。

就是上知和下愚是不移的。

那就是讲的性。

上知和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不会转变的,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坚定不移的。

古人注解的说上知是善人,下愚是恶人,老师说这样的注解是不好的,不要采取。

不移主要是不改变的。

在这里要注意,不能够把下愚注解成恶的。

下愚不移,老师举了个例子,释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是

记性也不好悟性也不好,结果他能够遵照一个法勤勤恳恳的修,他证道比别的弟子还要早。

所以下愚不是恶。

就是讲无论上知还是下愚,主要坚定不移的修持。

孔子的弟子当中,曾子也不算聪明,但是他却能够一以贯之。

这一章是解释性的。

为什么要这么的说。

我们学道要明了这个道,学佛要明了真主本性。

了解这个直之后,才能够得到根本的理论,凭这个才能够学到。

比如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都明了自己有本性,明了以后才能够坚定不移的向本性来学习,才能够把生生世世的障碍去掉,去的过程不容易的,前面讲性与习。

后面讲的是我们要如何的修行,修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生灭法,我们去掉恶习气,开发自己的本性,就要把自己的习性一层层的去掉,那就要不移才行的。

现在这个时候人人都讲功利,我们要有正知正见的,我们要坚定的学,就是讲修持的功夫。

下面一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个子之武城。

就是孔子到武城去,武城是现在的山东,那个时候子游做武城宰,就是县长。

叫宰。

孔子去武城去看看,一到他就听到弦歌之声,。

就是乐器和歌词弹奏出来。

孔子听到武城有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一笑,就是微笑的意思,就是心理很喜悦。

就说,割鸡焉用牛刀,杀一

篇四:

17阳货第十七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依诸古注。

阳货就是季氏的家臣阳虎,孔安国说他以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皇疏说他派人召见孔子,想叫孔子替他办事,而孔子恶他专滥,不与他相见。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孟子滕文公篇也记载此事,归字作馈字,时字作矙子,赵岐注:

「矙,视也。

」依滕文公篇说:

「阳货矙孔子之亡也。

」亡,即无,不在家。

阳货视孔子不在家,赠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回家一看,不能不受,不能不回拜,因此,「时其亡也。

」孔子也等候阳货不在家,往阳货家回拜。

不料拜竟而还时,在路上遇见阳货。

遇诸涂的「诸」,是「之于」二字快读而成,「之」字指阳货。

涂是路途。

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与你说话。

」从这个「来」字,可以看出阳货的傲慢态度。

称呼「予、尔」,也可以见其无礼。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曰」,此记阳货郑重的告诉孔子。

怀其宝,皇疏:

「宝。

犹道也。

」意思是说:

「你怀藏宝贵的学问,不肯用出来,而任国家迷乱下去,这可以说是仁吗?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阳货说:

「你好从政事,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时机,可以说是有智吗?

曰,不可。

」此话含意是说孔子不肯认识阳货,如肯认识阳货,便不失时。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阳货最后劝告,日子一天一天的逝去,岁月不等待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