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840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7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doc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示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体制: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1)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①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

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概念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特别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1)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易错警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特点

史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①处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②处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③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解读

史料主旨

解读技巧

解读信息

史料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解读史料时注意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即计划经济的弊端

①处“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与计划经济有关

史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解读史料时从史料的两个阶段总结特点

②处“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③处“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答案 史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后来解放思想,实行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主题二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影响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史料二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新课标全国卷)T33,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992年“下海潮”)

2013年

(卷Ⅰ)T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2014年

——

2015年

(卷Ⅱ)T41,改革开放的影响

2016年

(丙卷)T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016·全国丙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2.(2013·新课标全国卷I,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

3.(2012·新课标全国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1992年”和数据信息“12万人”“超过1000万人”。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和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是在1992年以前,故排除B、D两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

4.(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 B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两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6·天津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答案 (3)天津华明镇模式:

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瑞士小村镇模式:

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图片中信息,“天津华明镇模式”从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回答;“瑞士小村镇模式”从私有化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瑞士社会经济转型角度回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乐山二模)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

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故A项正确;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的改革开放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遭遇挫折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故D项错误。

3.(2016·北京丰台二模)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

A.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动1963~1965年农业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发展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1953~1957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1992年提出,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 D

解析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自给自足三者结合为其主要特征,在材料中看不出来,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农村地少人多而不是地多人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些关键信息从侧面体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故D项正确。

5.下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从中可以看出(  )

《公社新邨(村)图》   《新农村建设图》

A.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

B.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C.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D.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

答案 D

解析 左图是人民公社,右图是改革开放后,两者都是土地公有制,与“根本变革”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与“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与“有益探索”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美好蓝图”与图片中的繁荣场景相符,故D项正确。

6.(2016·海口一模)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

7.(2017·合肥联考)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月~6月升到了43.8%。

此变化说明(  )

A.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取得成效

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废止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1984年与1985年自销产量比重不断增加,更能说明企业的自主权在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不可能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8.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见下图)。

该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答案 C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针对农村地区的改革,故A项错误;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对外开放的表现,故B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故C项正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D项错误。

9.(2016·凉山二模)1980年代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  )

A.企业没有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市场竞争激烈

D.政企不分

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涉及企业自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政企分离了,并非不分,故D项错误。

10.(2016·武汉五月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11.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

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表明是从1997年开始,而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不符,故D项错误。

12.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

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

“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