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83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docx

七年级上册复习全面

期末复习计划

第一部分:

试卷构成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

2.字音(选择题)

3.字形(选择题)

4.病句

5.名著阅读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课内外共14首)

(二)文言文阅读

课内一篇:

(复习范围)

5《世说新语》两则10《论语》十二章20《虽有嘉肴》25《河中石兽》

课外一篇:

与课内难度相当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一篇:

(复习范围)

整册书的现代文部分的课文

课外一篇:

与课内难度相当

四、作文

写作一: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1、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你的观察和思考。

2、选取你最难忘的相识瞬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3、以生活中的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二:

说真话抒真情

1、作文修改

2、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3、从小到大,你一定有不少特别的学习经历。

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三:

文从字顺

1、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

不少于200字。

2、写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3、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写作四:

突出中心

1、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3、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写作五:

条理清楚

1、为学校组织的“保护鸟类”写一篇宣传文字。

2、以“----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以“我回家最晚的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写作六:

发挥联想和想象

1、故事接龙

2、小溪烈日椅子数字“1”三角形请从中选一个,自由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以“假如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二部分:

复习内容

一、七年级上全册字词(字音字形)

1、每天默写一个单元(读一读写一写和课下注释)

2、综合测试卷一张订好资料

二、梳理七年级上所有课文,理出重点课文和知识点

1、附:

A4作业本课堂笔记整理

2、单课练习

《散步》

A两处景物描写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初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

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

感受这些景物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也是一家人散步的目的。

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清新而明丽。

B句子理解: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句的含义如何理解?

C赏词“熬”

《秋天的怀念》

课后题1、2、3

《我的老师》

课后题1、2、3

《王几何》课后题1、2、3

《春》

《济南的冬天》

《紫藤萝瀑布》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附练习题一张

四、病句修改

附练习题一张

五、古诗鉴赏(课堂比赛)附资料7页

六、文言文复习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

(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内集()⑵儿女()⑶俄而()

⑷欣

()⑸

()⑹未若()

⑺因风起()⑻讲论文义()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句:

参考答案:

 

1、刘义庆、《世说新语》

2、①家庭聚会②子侄辈(古今异义)③不久,一会儿④高兴的样子(高兴地)⑤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⑥比不上⑦凭借⑧谈论诗文

3、①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②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⑤谢道韫

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句式:

判断句)

4、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

5、C 

6、D 

7、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也是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东晋谢家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指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8、

(1)我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所以,“撒盐”一喻好

(2)我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且有意象,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而“撒盐”仅有物象而无意象,所以,“柳絮”一喻好

9、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

?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②"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

行(       )   

⑵太丘舍

(       )   

⑶去后

至(      )   

⑷尊君在

(       )(       ) 

⑸待君久不至(     )

⑹相

而去(       )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

(      )

⑽期日中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全文的核心词语是什么?

6、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①约定②离开③才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⑤您⑥丢下、舍弃⑦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⑧拉⑨回头看⑩正午时分

2、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不守信用,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知错能改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4、无信 无礼,“信”“礼”的重要性 

5、无信 无礼

6、聪敏正直善于言辞明白事理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过庭闻礼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10《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

体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20篇。

2.孔子,名,字,时期(国家)人,春秋末期的家、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

习之()

2、不亦

乎?

()

3.人不知而不

()

4.不亦君子乎()

5.吾

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

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六十而耳顺()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31.

人谋而不忠乎?

32.五十而知天命

33.六十而耳顺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20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

习之(按时)

2、不亦

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说通“悦”,愉快)(句式:

反问句)

3.人不知而不

(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

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超过,越过)(规范,规矩)

11.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

(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

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饭)

19.曲肱而枕之(胳膊)

20.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31.

人谋而不忠乎?

(替)

32.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三、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sì)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

四、翻译全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君子吗?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

“多么贤德呀,颜回!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贤德呀,颜回!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

“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测试题

1、《礼记》又叫《》。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和的关系。

2、本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指出。

然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处);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处),教然后知困。

(1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1处)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处)

4、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5、翻译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⑴虽有嘉肴()

⑵不知其旨也()

⑶虽有

道()

⑷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⑸教然后知困()

⑹然后能自反也()

⑺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⑻教学相长也(

⑼学学半()

此之谓乎()

6、解释下列句子。

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⑶《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参考答案:

25《河中石兽》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           

⑷但知其一(      )

⑸二兽并沉焉()

⑹求石兽于水中()

⑺竟不可得()

⑻棹数小舟()

⑼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⑽尔辈不能究物理()

⑾是非木杮()

⑿湮于沙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E择其善者而从之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C可以为师矣

D

中考必考的八个文言虚词

【之】【于】【乃】【而】【其】【则】【以】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译时可译为“又”、“并”等。

2.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3.表示顺承关系,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而”等。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练习

1、敏而好学

2、温故而知新。

3、人不知而不愠    

4、足肤皲裂而不知

5、 呼尔而与之

6、而其主不能守   

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8、野芳发而幽香

9、而形貌昳丽

10、而年又最高

11、呼尔而与之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3、面山而居

1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15、窥镜而自视

16、长跪而谢之曰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8、朝而往,暮而归

1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0、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之】

(一)代词,

1、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二)助词

1、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的”

4、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调节音节,不译。

(三)动词,“往,到”.

练习

1、呼尔而与之

2、忠之属也

3、何罪之有

4、马之千里者

5、鞭数十,驱之别院

6、 寡助之至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9、辍耕之垄上

10、久之,目似瞑

1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4、怅恨久之

三、【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或“他”“它”“其中的”

2、第一人称,译为“自己”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二)副词。

1、表示估计或推测。

译为“大概”“或许”。

2、表祈使,译为“可要”。

3、表反诘,译为“岂”、“难道”。

练习

1、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蹲其身

3、其船背稍夷

4、其真无马耶

5、其真不知马也

6、其一犬坐于前

7、安陵君其许寡人

8、其如土石何

9、其喜洋洋者矣

10、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四、【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便”

2、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使""如果"

3、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却"

(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相当于“乃”)

练习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五【以】

(一)介词

可译为“用”、“拿”、“把”、“凭”、“靠”、“按照”、“因为”

(二)连词

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以至于”,相当于“而”

(三)动词

可译为“认为”

练习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以伤先帝之明

3、以伤先帝之明

4、以刀劈狼首

5、以君之力

6、固不以山溪之险

7、策之不以其道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11、臣以王吏之攻宋

12、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3、皆以美于徐公

六【于】

(一)介词

译为“在”;“向”;“比”;“被”;“至”;“到达”;“对于”;“从”;“由于、因为”

(二)连词,“和”,“与”

练习

1、其一犬坐于前

2、舜发于畎亩之中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告之于帝

5、贤于材人远矣

6、所欲有甚于生者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9、躬耕于南阳        

10、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2、则受于人者不至也

13、曹操比于袁绍

1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胡不见我于王

17、行三日三夜而至于郢

七【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