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761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就业状况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把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研究,体现了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切和重视。

与全国总体形势比较,广州市经济较发达,就业状况较好,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全国就业形势不太一致的地方。

本文在对广州市历年从业人数与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发展状况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经济计量的角度揭示出两者的关系,并利用就业弹性和回归模型预测广州市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一、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

建国以后,广州市与全国一样,整体上经济持续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从业人员数与GDP发展状况

1.GDP增速明显高于从业人员增速。

1949年广州市从业人员数为99.2万人,GDP为3.0亿元,到2003年从业人员数为521.1万人,GDP为3496.9亿元(现价,下同),分别增长了4.0倍和350.7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950-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11.5%。

其中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1979-2003年GDP年平均增速为14.1%,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则相对较慢,年平均增长率为2.7%。

数据显示,广州市不同时期从业人数和GDP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但由于受政策因素和经济增长方式、隐性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业人数与GDP的增长并不同步。

解放初期,人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较快;90年代由于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加上改革开放10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快,1950-1959年和1990-1999年间,GDP年均增速均为16.4%;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等因素影响,1960-1969年和1970-1979年间的增长速度较慢,GDP年均增速分别是4.01和8.08%。

从就业人数看,增速最快的是1950-1959年,年均增速4.11%,其次是2000-2003年,年均增速3.45%;而GDP增速较快的1990-1999年,从业人数增速是3.15%(见表一)。

2.二、三次产业GDP与从业人员数具有明显相关性。

从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和从业人数增长速度看,2003年与1949年相比,三次产业的GDP分别增长了11.1倍、1025.1倍和425.4倍,增加值分别增加104.81亿元、1507.11亿元、1881.53亿元;同时期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分别增长56.1%、14.82倍和7.90倍,从业人数分别增加34.35万人、187.52万人和200万人,数据表明,除第一产业外,二、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与GDP的发展存在明显相关性(见表一)。

 

表一:

不同时期广州市三次产业GDP和从业人数增速

                   单位:

%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3

全市GDP

16.40

4.01

8.08

12.17

16.38

13.58

#第一产业GDP增速

6.08

7.98

4.93

16.77

14.34

3.28

第二产业GDP增速

25.62

2.52

8.05

17.00

21.90

12.57

第三产业GDP增速

14.75

3.09

10.13

23.20

22.57

16.44

全市从业人员

4.11

2.66

3.30

2.26

3.15

3.45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0.98

3.19

2.18

-1.71

-0.36

0.68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13.98

1.38

4.78

3.47

3.81

3.4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3.00

3.23

3.60

5.77

4.81

4.80

(二)从业人数与GDP比例分析

1.创造每亿元GDP所需从业人员数大幅降低。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隐性失业的逐步显性化,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从业人数的比例呈现下降态势,从1950年的每创造1亿元GDP需29.6万人,下降到1970年的7.4万人,再到1990年的1.1万人,直到2003年每创造1亿元的GDP只需0.15万人,下降趋势相当明显(见表二)。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为什么近几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就业困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的现象。

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不同产业的从业人数与创造的增加值比例差异相当明显。

由于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和隐性失业仍然存在等因素,虽然下降幅度相当大,从1950年的69.22万人/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0.91万人/亿元,但其比例在三次产业中仍是最高的。

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二产业。

在1987年之前,第二产业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从业人数小于第三产业的比例,1987年首次出现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小于第二产业,当时两者是1.60:

1.36。

随后几年,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大小有所反复,但从1998年起,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就一直小于第二产业的比例。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的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家居服务业等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如金融、保险、医疗等行业开始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了第二产业。

表二:

部分年份从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表

单位:

万人/亿元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3

从业人数与GDP的比例

29.58

9.37

7.39

4.78

1.07

0.21

0.15

第一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

69.22

46.87

30.73

17.73

3.75

1.01

0.91

第二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

13.14

4.67

3.36

2.94

0.91

0.20

0.13

第三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

17.41

7.72

6.77

3.62

0.77

0.17

0.12

(三)三次产业发展与从业人数结构分析

1.从经济总量看,第三产业GDP比重居首位。

解放初期,广州工业基础薄弱,而广州历来经商风气甚浓,是著名的商埠之地,在1956年之前,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最大,1955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17.0%、38.7%、44.3%;1956年到1988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直至1989年,第三产业比重又超过第二产业,当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8.5%、45.0%、46.5%,以后几年二、三产业比重大小有所反复,但从1996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居于首位,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0%、43.1%、53.9%,同时期全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6%、52.2%、33.2%,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2.从从业人员结构看,第三产业GDP比重居首位。

虽然解放以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在1984年之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直据首位;1984年到1995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开始居第一位。

当年(1984年)第一产业人员比重已从1950年的60.5%下降为34.4%,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从1950年的12.7%、26.8%上升到36.2%、29.4%;1996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居第一位,2003年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8.5%、38.4%、43.2%,同时期全国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9.1%、21.6%、29.3%,广州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通过就业弹性,能够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考察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潜力。

由于第一产业长期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将会有所下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GDP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对就业的拉动效果。

经测算,广州市2001---2003年总体就业弹性分别为0.10、0.06和0.0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又经计算,2003年广州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04和0.15。

计算表明,1980-1989年和1990-2003年广州市总体就业弹性分别是0.186和0.208。

据有关资料,1980-1989年间的全国总体就业弹性是0.34,1990-2003年间总体就业弹性为0.12,1990年后,全国就业弹性下降相当明显。

为什么在1990年后,广州市就业弹性有所提高,跟全国相比,会出现相反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1)在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存在,引起就业弹性系数虚高,而广州市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小,相对来说,虚的成份少一点。

(2)2003年跟1990年相比,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同时期全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而不论是全国还是广州,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据有关资料,全国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0.34,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54)。

这也同样可以作为解释为什么全国就业形势严峻,而广州就业环境宽松的原因。

二、广州市从业人数与GDP增长的经济计量分析

著名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资本投入和劳动力当作自变量,把经济发展指标当作因变量,由此可见劳动力投入与GDP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从业人员数与GDP既存在相关关系,又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1950-2003年的数据建立如下模型。

1.利用GDP和时间T变量建立模型一:

In(J)=0.1095×In(G)+0.0236×T+0.3247×D-0.0851×In(G)×D+4.4484+[ar

(1)=0.52]

(2.32)(6.90)(2.44)(2.60)(51.10)(4.02)

模型说明:

J代表从业人数,G代表GDP,T代表时间序数(T=年份-1949),D为虚拟变量,当年份大于等于1981年时,D=1,年份小于1981年时,D=0;模型第二行数字为各变量的T统计量(下同)。

模型的其它指标是: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9,统计量F=3398.229,残差平方和S2=0.03,DW=1.9981,In(J)与In(g)间的相关系数r=0.9618。

经检验,上述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能够反映从业人员与GDP和时间变量的关系。

由于存在虚拟变量D,模型可分解为两个模型:

1981年前:

In(J)=0.1095×IN(G)+0.0236×T+4.4484+[ar

(1)=0.52]

1981年及以后:

In(J)=0.0244×IN(G)+0.0236×T+4.7731+[ar

(1)=0.52]

这个模型揭示出两个现象:

第一,广州市从业人员数量与GDP的关系在1981前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1981年后,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创造每亿元GDP所需从业人员由1981年的4.457万人下降到2003年0.149万人,而在1981年之前的31年只是由1950年的29.58万人/亿元下降到1980年的4.78万人/亿元。

第二,虽然由于模型存在时间T变量的影响,模型的系数不能直接反映就业弹性,但仍可看出GDP对从业人员数的拉动有弱化趋势(由于1981年后的IN(G)的系数0.0244小于1981年前的系数0.1095),这可从就业弹性进行验证,据测算,广州市1950-1959年的就业弹性为0.250,1960-1969年为0.663,1970-1979年为0.409,1980-1989年就业弹性为0.186,1990-2003年就业弹性为0.208,80年代后就业弹性下降相当明显。

2.利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时间T因素建立模型二:

In(J)=-0.1689×In(g1)+0.0498×In(g2)+0.0373×In(g3)+4.5632+0.0347×T

(-6.09)(3.77)(2.44)(299.83)(26.01)

模型说明:

g1、g2、g3代表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增加值,T代表时间序数(T=年份-1949)。

模型的其它指标: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75,统计量F=5374.53,残差平方和S2=0.027,In(J)与In(g1)、In(g2)、In(g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7、0.94,经检验,上述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能够反映从业人员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时间变量的关系。

这个模型揭示出,第一产业随着增加值增长而从业人员减少的关系(从-0.1689In(g1)可以看出),这似乎难于理解。

实际上可以由以下几点理由得到解释:

(1)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虽然个别年份仍会增加,但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从长期看,从业人数还会继续减少,但由于产业规模化等因素,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会增长。

(2)经计算,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在1980-1989年期间和1990-2003年期间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30和-0.01,可以得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会随着增加值增长而减少。

(3)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一文中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可见在全国也出现这种趋势。

从这模型还可以看出,每创造1亿元的增加值,第二产业所吸纳的从业人员比第三产业更多(因为In(g2)的系数0.0498大于In(g3)的系数0.0373),这也可以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得到印证。

3.利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和增加值建立模型三:

In(J2)=0.5757×In(g2)+1.4719×D–0.3999In(g2)×D+2.5190

(44.26)(21.43)(-23.55)(82.61)

模型的统计指标: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21,统计量F=2224.51,残差平方和S2=0.21,In(J2)与In(g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经检验,上述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能够反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与二次产业增加值的关系。

由于存在D变量,该模型可分解为二个模型:

1981年前:

In(J2)=0.5757×In(g2)+2.5190

1981年及以后:

In(J2)=0.1758×In(g2)+3.9909

由于0.1758<0.5757,本模型揭示出1981年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明显变小,第二产业增加值对从业人数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4.利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增加值建立模型四:

In(J3)=0.1443×In(g3)+0.0214T+3.1794+[ar

(1)=0.75]

      (4.90)(4.92)(61.86)(7.67)

模型的统计指标: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3,统计量F=4677.53,残差平方和S2=0.07,In(J3)与In(g3)的相关系数为0.99,上述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三、从业人数预测

利用就业弹性进行预测,和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是经济领域预测的常用方法,本文将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广州市从业人员数量进行预测。

(一)利用就业弹性系数预测

广州市2003年的就业弹性是0.09,考虑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均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就业,预计就业弹性将会有所增长,预测2004年就业弹性为0.11,GDP增长率为18%(考虑到应用的方便,此处及下文与前文不同,对比时采用现行价),则可预测2004年就业从数将比2003年增长2%左右,约为532万人。

从前文可知,2003年广州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05和0.18,由于促进再就业措施的落实,预计2004年分别可达0.07和0.19,预计2004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6%,则可计算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分别增长1.4%、3.1%,从业人员数分别达到203万人和232万人,第一产业约增长1.5万人,即97万人

(二)利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预测

为了验证模型的拟合程度,计算出模型一、模型二近几年的误差(见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误差率均控制在5%之内,表明拟合程度较好,可以用来预测。

表三:

误差计算表

单位:

万人

年份

实际值

模型一

模型二

拟合值

误差率

拟合值

误差率

1999

454.890

463.35

1.85979

461.110

1.367364

2000

503.690

476.08

-5.48155

481.880

-4.33004

2001

510.070

488.9

-4.15041

501.44

-1.69192

2002

514.080

501.92

-2.36539

518.910

0.939542

2003

521.070

515.82

-1.00754

542.960

4.200971

预计2004年广州市GDP年增长率18%,2004年达到4130亿元,代入模型一,可知从业人员数将达到531万人左右。

可以看到,这个模型的预测值跟利用就业弹性的预测值非常接近。

又预计2004年广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20%、16%,分别达到110亿元、1800亿元和2180亿元,代入模型二,从业人数约565万人,从模型拟合指标和误差计算表可知,虽然模型一与模型二的残差平方和相近,但模型一的近期拟合值与实际值较接近,而模型二的近期拟合值偏大,综合考虑,采用模型一的预测结果,预计2004年的从业人员数为532万人左右。

为进一步预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将2004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预测数代入模型三、四,可得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分别是202万人、236万人,分别增长0.91%和4.9%,与利用就业弹性的预测数非常接近。

综合上述模型,预测2004年社会从业人员为532万人,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是96万人、203万人、233万人,分别增长0.44%、1.41%、3.41%。

四、促进就业的若干建议措施

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大课题,广州虽然整体就业形势于全国,但近几年就业弹性下降明显,2001年以来已小于全国平均就业弹性。

为了遏制这种趋势,防范于未然,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因,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经济快速发展不会自动实现就业的最优化。

我们必须改变片面追求高资金投入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把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不能把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认为是“落后产业”,只要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优势的产业,哪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值得大力发展的产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广州实际,大力发展就业弹性相对较高的产业,如物流业、旅游业、商贸餐饮业、公用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社区服务业,在政府着力培育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正确引导市民消费意识,进一步依靠市场力量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广州经济水平较发达,劳动报酬水平较高,发展上述产业,既能促进就业,又能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优化城镇规划,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以更好地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余,促进就业增长。

广州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城镇化程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大力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新兴小城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立出口加工基地等,同时由于人口的集聚效应,小城镇的服务业必将加速发展,从而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

 

注:

1.广州市的有关数字均摘自历年《广州统计年鉴》和《广州50年》,并通过计算得出

2.回归模型通过经济计量软件Eviews3.1拟合得出

3.本文的广州市就业弹性系数均按实际弹性系数计算,与名义弹性系数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