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非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518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非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水非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水非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水非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水非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水非攻.docx

《秋水非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非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水非攻.docx

秋水非攻

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3、通过诵读、感悟、比较,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理解并运用文言文句读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思想和作品的特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

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文学家。

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留传下来的《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

现存33篇。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奉为经典,并尊称为《南华经》。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成语均出自《秋水》。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我们一起看三段评论: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指,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闻一多语)

“这个人的书使两千多年的许多人上瘾,我自然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要说他的魅力与世界之存在一样永恒,希望你不要大惊小怪。

”(冉云飞《庄子让我上瘾的几个理由》)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李振纲《智者的叮咛》)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有人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者,是濮水边的鱼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宇《忙里偷闲读庄子》)

庄子实在是太丰富了,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与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一读,我们先听一遍朗读,注意读音与句读。

2.解一解,六个同学翻译文本,完成右栏文言字词句解释。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串讲字词】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一共6句话。

我们请三位同学,每位同学各翻译2句话。

(先学生,后老师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一起直译之后,再重新齐读两句话)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词性活用

百:

文言文中,很多的数字,往往不是实指,而是虚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

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

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

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

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百鸟朝凤。

正例:

【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

“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反例:

百鸟朝凤图。

河:

黄河。

特指现象。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江:

长江的专称。

泾流之大(泾,通“径”)通假字。

流量是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计。

不辩牛马(辩,通“辨”)通假字。

涘:

水边,岸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渚:

<名>水中的小洲。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沙白鸟飞回。

焉:

<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望洋兴叹》:

“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东: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词性活用。

至于:

动词“到”。

介词。

古今异义

东面: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词性活用。

名词作动词,面向。

古今异义

始:

(把两个于是焉开头的句子一起齐读一次,注意体会感情的变化)

方才;才。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

开始。

旋:

改变。

转动

面目:

面部表情

望洋:

仰望着海洋。

若:

代词。

代海神。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判断句)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且夫……”:

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少: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注意读音。

词性活用

轻: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词性活用

“非……则”:

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

大方:

有很高学识的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小结: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译为“不是……就……”,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是“被”,“于”相当于by,引出对象。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成语 

  望洋兴叹:

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 

三、自读课文,疏通字音、词义。

字音:

泾流(jīng)园圃(pǔ)两涘渚崖(sì)

通假字:

泾,通“径,直。

辨,通“辨”,分辨。

(分辩:

辩解。

分辨:

辨别。

重要实词:

“百”,虚指多,众多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实指;

“川”,河流;“河”,专指黄河,现词义扩大,泛指所有河流(与此类似的还有“江”,专指长江;“菜”,只指蔬菜,现在还包括鱼肉)

涘:

水边、岸。

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看图片)望洋:

仰视的样子。

旋:

掉转。

殆:

危险。

大方之家,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东面而视东面:

古义:

脸朝东;今义:

方位词,东面。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

古义,脸,面部。

今义:

脸的形状,相貌。

4、至于北海至于: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

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5、大方之家大方:

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

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6、子之难穷也穷:

古义,尽;今义,贫穷。

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活用为状语,“随着时令”)

2、顺流而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向东流”)

3、东面而视(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面向东面”)

4、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5、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谁看轻—“轻视”)

特殊句式:

1、以为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置)莫,否定词

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且是发语词,夫也是发语词,凑足语气,无实义。

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文中成语: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大方之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

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

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四、文本研习 

1、①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河伯与海神若。

②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

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

不辩牛马喜]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

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

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

(参考:

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③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板书:

不见水端叹]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

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

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

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④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

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请将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头翻译给同桌听。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

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

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连接词)

【明确】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

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三、拓展延伸,领悟庄子思想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庄子的《秋水》就是一味药,可以医治哪些病人?

明确: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

因而有“骄傲自满者”等(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 

五、 课堂小结: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确实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不得不令人折服。

非攻(节选)

【学习目标】

1、掌握 “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一、导入:

从一句话断句谈起,激起学生兴趣。

(“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养大似像\老鼠全部死干净”“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养大似像老鼠\全部死干净”)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断句,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

【难读字】

园圃(pǔ) 鸡豚(tún)  栏厩(jiù)  衣裘(qiú)  兹(zī)甚  不辜(gū)

【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今义:

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

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

今义:

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凭,凭借)

 以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 (非,非难)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

(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 设问句: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③ 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句话断句谈起,激起学生兴趣。

(“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养大似像\老鼠全部死干净”“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养大似像老鼠\全部死干净”)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合作探究,掌握句读规律

1、自由朗读,划分句读。

2、指名朗读《非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他同学在听读中发现问题,进行点评修正。

3、小组合作,探讨句读规律。

4、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展示探究成果。

5、教师将学生发现的句读规律归纳并作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2)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二、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