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45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docx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金匮要略条文背诵)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金匮要略条文背诵的全部内容。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

第一篇:

一、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三、病机(阴阳失衡)

问曰:

经云:

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

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四、论治

1.已病防传: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2.表里同病:

问曰:

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第二篇:

·痉病

一、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二、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三、证治

1.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2两,大枣12枚)

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倾。

2.欲作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桂枝汤+葛根、麻黄)

温服一升,覆取微以汗,不需啜粥。

·湿病

证治:

1.寒湿在表: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与火攻之。

(麻、桂、甘、杏、术)

2.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病取冷所致也,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暍病(伤津耗气)

夏季伤于署邪,有严格季节性

1.伤暑热盛:

(津气两伤)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石膏甘草精密人参)

第三篇

一、百合病

1.脉证与病机: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2.证治:

1)百合病正治法: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生地)

二、狐惑病

1.临床表现: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

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人参、大枣、黄芩、黄连、干姜、半夏)

2.外治法:

前阴:

苦参汤(洗);后阴:

雄黄(熏)

第五篇

一、中风病

1.脉证与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二、历节病

·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白术、麻黄、生姜、防风、附子)

2.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芍药、黄芪、甘草、麻黄、川乌(先煎1h,加蜂蜜))

内蜜煎中,更煎之。

第六篇

一、血痹病

1.重证证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二、虚劳病

1.脉象总纲: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证治:

1)虚劳失精: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穀、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芍、甘、生姜、枣+龙骨牡蛎)

2)虚劳里急: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饴糖)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3)虚劳腰痛: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炮附子、桂枝)

4)虚劳风气百疾: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5)虚劳不寐: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6)虚劳干血: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第七篇

一、肺痿

1.证治

1)虚热肺痿(阴虚):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冬、半夏、参、草、枣、粳米)

2)虚寒肺痿: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二、咳嗽上气

1.证治

1)寒饮郁肺: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大枣、紫菀、款冬花)

2)饮热迫肺(寒饮伏肺,郁而化热):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3)外寒内饮夹热: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桂枝、芍药、甘草)

第八篇

一、成因与主证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上,皆从惊恐得之。

二、证治

1.肝郁化热: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李根皮(桑白皮+川楝子)、葛根、黄芩、芍药、甘草、半夏、生姜、当归、川芎)

第九篇

一、病因病机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着,以其阴弦故也。

二、证治

(一)胸痹证治

1.主证: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楼实、薤白、白酒)

2.重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3.急症: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4.虚实异治: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前方:

枳实、栝楼实、薤白、桂枝、厚朴)

(后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第十篇

一、腹满

(一)辨证与治则

1.虚寒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虚寒,当与温药。

2.实热证: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二)证治

1.里实兼表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甘草、桂枝、大枣、枳实、大黄、生姜)

2.里实兼少阳证: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大枣、枳实、大黄、生姜)

3.里实胀重于积: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大黄、枳实)

4.里实积胀俱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5.寒饮逆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半夏、草、枣、粳米)

6.脾虚寒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干姜、人参)

7.寒积积滞: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药名+细辛)

第十一篇

一、肝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二、脾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大黄、枳实、厚朴、芍药、杏仁)

三、肾着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中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第十二篇

一、四饮分类与主症

问曰:

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二、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下焦饮逆: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泽泻、猪/茯苓、白术、桂)

(二)悬饮

脉沉而弦,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芫花、甘遂、大戟)

(三)溢饮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

麻黄、桂枝、甘草、干姜、芍药、五味子、细辛、半夏)

(四)支饮

1.支饮冒眩: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白术)

2.随证施治: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支饮主证)

第十三篇

一、消渴证治

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上消):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2.肾气亏虚: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第十四篇

一、水气病分类

(一)四水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二、治法

(一)利小便、发汗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三、证治

(一)风水

1.表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

黄芪.甘草.白术)

2.夹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二)皮水

1.气虚阳郁: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第十五篇(黄疸)

一、湿热发黄(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二、证治

1.谷疸(湿热并重)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栀子、大黄)

2.酒疸(热重于湿)

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3.黄疸:

热盛里实: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4.湿重于热: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蒿+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

第十六篇

一、吐衄下血的证治

1.虚寒吐血: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柏叶、干姜、艾叶)

2.热盛吐衄: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

3.虚寒便血(远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

4.湿热便血(近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

二、瘀血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第十七篇

一、呕吐的证治

1.寒症

1)脾胃虚寒: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虚寒胃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半夏、人参、白蜜)

2.热证

1)热郁少阳: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3.寒热错杂: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

4.饮证

1)寒饮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生姜)

二、下利的证治

1.虚寒肠滑气利: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粥饮和)

2.虚寒下利脓血: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干姜、粳米)

3.实积下利: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4.热利下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第十八篇

一、脓未成的证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第二十篇

一、胎与癥的鉴别与癥病的治疗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

二、妇人妊娠腹痛

1.阳虚寒盛: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熟悉)

2.肝脾失调:

妇人怀妊,腹中绞(jiao/xiu)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圣药)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

三、胞阻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阿胶、艾叶、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甘草)

第二十一篇

一、产后三病

(一)成因

新产妇人有三病:

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二、产后中风

(一)太阳中风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

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桂枝汤)<熟悉>

(二)阳虚中风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熟悉)

(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人参、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第二十二篇

一、梅核气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生姜、茯苓、干苏叶)

二、脏躁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急

三、月经病

1.冲任虚寒夹瘀:

问曰: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熟悉主证)

(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麦冬———养阴润燥清虚热;人参、甘草、半夏---补中益气,降逆和胃)-—-—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

2.瘀结成实: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挡汤主之。

(熟悉)P313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四、腹痛

1.风血相搏: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2.肝脾失调: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

五、转胞(膀胱)

问曰: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