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42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精编学案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虚词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

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但考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因为选择题的考查范围基本框定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内,常见题型是文言虚词辨析,相对较简单。

但在文言翻译题中,则常常会涉及其他的虚词,所以在复习时掌握必要的补充知识,才能有备无患。

第方案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一、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1 [2016•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吗?

①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相同。

①表示推测,也许,大概;②代词,他们。

(2)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

“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二、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如[例2]“庶其”“不亦……乎”等固定结构。

例2 [2016•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

(之—助词“的”;若—如果;则—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乃—却;不亦……乎—不也……吗)

【参考译文】

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王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斑斓美丽的花纹的外观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百姓为仇敌了。

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了,而君王您也不平安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三、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来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动词,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例3 [2016•山东省卷]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公把平阴和藁邑给晏子作俸禄。

晏子谢绝说:

“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爱好珍宝,用来打扮宫内的嫔妃,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

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

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

“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以,……的原因;虽然,虽然这样;乎,助词,吗)

四、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例4 [2016•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

“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

“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然则曷以禄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我拿什么给先生当食禄呢?

(以,介词,拿)

(2)君王放宽对渔、盐的税收,对集市只盘查而不收税;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成收获中的一成;放宽刑罚,如当判死刑的改判徒刑,如当判徒刑的改判罚款,如该罚款的就赦免。

(而,连词,却;若,例如)

【参考译文】

晏子说:

“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要先想到国君然后才考虑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

“那我拿什么给先生当食禄呢?

晏子回答说:

“君王放宽对渔、盐的税收,对集市只盘查而不收税;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成收获中的一成;放宽刑罚,如当判死刑的改判徒刑,如当判徒刑的改判罚款,如该罚款的就赦免。

如果同意这三条,就是我的俸禄、君王的利益了。

五、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

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

“矢镟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然后此患乃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笑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乃,才能)

(2)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

(适,正好)

(3)谈笑好像平常一样。

(若,动词,好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经被流箭所伤,把左臂都射穿了,后来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左臂总感觉到骨头痛,医生说:

“箭头里有毒,毒已经渗入骨头了,必须割开胳膊,刮去骨头上的毒质,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割开。

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臂膀上鲜血淋漓,流满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好像平常一样。

六、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中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选自《说苑》)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以,因为;为,因为)

(2)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而,转折连词,却)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第方案 文言虚词要熟知考纲、重积累

一、熟知考纲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考生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例1 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诡道也②。

须勠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

____________ ②也:

____________

③而:

____________ ④于:

____________

⑤于:

____________ ⑥而:

____________

⑦乎:

____________ ⑧而:

____________

⑨而:

____________ ⑩而:

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判断,不译 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介词,从 ⑤介词,比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 ⑨代词,同“尔”,你 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译为“啊”

【参考译文】

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

“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二、适当积累常见副词

同学们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

常见的副词有: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例2 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若望仆不相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答案] C [解析] C项,“相”的意思为“互相”,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

例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________________

(2)且相如素贱人________________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_________

(4)仆诚以著此书________________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________________

(6)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_____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 

(2)本来,向来 (3)姑且 (4)确实 (5)更加 (6)最终 (7)最终,终于

第方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

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

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

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

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

“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

“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咸欢喜叩头曰:

“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

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

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

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

“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选自《后汉书•邓训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加点的虚词)

(1)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交战。

(以,动词,认为;之,助词,的;以,介词,用)

(2)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

(以,介词,用;庶,可能)

(3)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于,介词,和;为……所,介词,被)

(4)于是家家为邓训立祠位,每当有人生病,就在邓训祠位前祈祷求福。

(为,介词,替,给;辄,副词,就)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是大司徒邓禹的第六个儿子。

邓训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不喜欢文学,邓禹常常责怪他。

显宗即位,最初任命他为郎中。

邓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永平年间,(朝廷下令)疏理虖沱河、石臼河,从都虑直到羊肠仓,想使这两地之间通漕运。

太原的官吏百姓苦于劳役,连续多年没有完成,漕运所经过的三百八十九个险要的地方,前后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建初三年,(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此事。

邓训经过考察测算,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就把情况全部汇报给肃宗。

肃宗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停下这一工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万计,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着想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

大臣们推荐邓训替代张纡为护羌校尉。

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二三千骑兵,都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

邓训护卫延误,使双方不能交战。

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交战。

邓训说:

“不对。

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

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爱护和信誉不够。

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

”于是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的园门,驱使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

羌人抢劫没有收获,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于是就退兵离去。

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

“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与父母团聚。

”大家都高兴地叩头说:

“我们只听邓使君的命令。

”于是邓训收养了其中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人,把他们作为随从。

羌人、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每当病重到了紧急关头,就用刀自杀。

邓训听说有病重的人,就把他抓来绑好,不给他刀子,派医生用药治疗,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

迷唐的伯父号吾就带着母亲和八百余户族人,从塞外来投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率兵镇守武威,窦宪认为邓训通晓对付羌人、胡人的方针策略,上朝请求派邓训与他同行。

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永元四年的冬天,(邓训)因病死于官任上,时年五十三岁。

官吏百姓和羌人、胡人都爱戴他,早晚来哭吊的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