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34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

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2. 谈话引入。

师:

“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

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板书:

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

(板书:

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

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

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

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 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 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

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

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

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

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

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

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

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

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

(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

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

蝴蝶怎样过冬?

小树怎样过冬?

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

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小组活动:

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3.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4.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

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

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

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

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

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

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

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

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3.扩展。

讨论:

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

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

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

“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

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

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

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

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

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

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

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

3.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

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

“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

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

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

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备:

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

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

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

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

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

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

(如:

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

2.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3.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

(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

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准备:

师备:

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生备:

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

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观察影子。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观察影子。

①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③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讨论。

①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②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①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 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和工具;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

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

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

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见过彩虹吗?

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

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①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③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②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①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②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制作牛顿盘。

师:

“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