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11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docx

《教育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docx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第三章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的基本内容

1、狭义的教育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欲研究的问题而说明对研究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即资料搜集与分析的程序。

研究设计的功能:

提供周密的计划,指导研究活动;提供具体的研究策略与技术。

2、教育科研设计的基本内容:

即研究设计的过程,包括:

⑴取样设计;⑵工具设计;⑶分析设计;⑷策略设计。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有两项:

其一是通过研究设计,确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的方式方法,实现采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研究方法;其二是通过研究设计,提出实现研究目标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方案,保证回答研究的问题和达到研究目的。

3、教育研究的程序:

⑴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确立;⑵选定研究对象;⑶研究的控制;⑷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研究的控制,包括研究过程中自变量、被试变量、反应变量的观察、记录和测定等

自变量的控制,在所研究现象的许许多多条件中,有组织地操作可变化的特定条件,就是自变量。

控制或规定自变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在整个的研究构思中,所规定的自变量是否是真正的自变量,是否存在表面上看来是自变量而实际上不是自变量,只是自变量虚假外显现象的问题;⑵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存在单一性偏差,即自变量的取样代表性;⑶自变量的层次。

反应的控制,是指对研究对象即被试如何反应所进行的控制。

反应的观察、测定与记录,即对研究中的因变量的控制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按照方法中使用的手段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思辩、实证、数学方法、符号表述。

思辩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贯穿于研究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确定课题和形成理论构思、假设阶段作用尤为突出;实证是指观察法、问卷与访问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它是通过外部的操作来处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具有可操作、可测量、可重复和定量处理数据等特性;数学方法指研究过程中,用数学手段解决定量问题以及形成理论模式的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测量方法等;符号表述指正确使用各种符号工具表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方法,包括假设与课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和论文的撰写、研究结果和过程的图表表述方法等。

5、确定研究变量的过程:

在选定具体方法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的假设与目标,进一步明确所要研究的变量及不拟研究又需要控制的变量,依据研究变量之间的性质是因果性关系(即一些是操作或非操作性自变量,另一些是因变量),还是属于相关性关系,分别确定控制的措施。

6、一般情况,研究计划形式可以分为七个部分,但不一定是惟一的和最完美的。

第一部分,课题的表述;第二部分,课题的意义;第三部分,定义和界定有关内容;第四部分,有关文献的查阅;第五部分,假设;第六部分,方法;第七部分,时间表。

第二节取样设计

1、研究取样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定容量的标本的过程。

其中,样本的数量叫做样本容量。

取样的意义:

⑴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⑵通过样本对总体进行研究节省人力、时间、费用;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⑷减少研究“污染”范围。

2、取样的原则:

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完全均等。

3、取样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4、取样的基本方法:

⑴简单随机取样法。

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⑵分层随机取样法。

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⑶等距随机取样法。

是根据事先已有的总体中各个体的排列编号,用总体N除以样本容量n,求得抽样间隔,随机抽取样本;⑷整群随机取样法。

又称团体小组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小组),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⑸多段随机取样法。

又称系统取样、阶段取样。

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个群,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根据一定标准把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个子群,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

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样本容量越大,取样误差越小,但样本容量与取样误差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取样误差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

另外,对象太多,工作量大,需要增加人力物力,工作不易做得深入仔细,反而会产生新的误差,从其它方面影响研究工作的质量。

因此,在研究设计时,权衡上述两点,考虑确定最佳样本大小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

⑴研究对象总体的大小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总体的性质。

总体大,样本容量要大,总体离散程度大,样本容量也要大。

⑵研究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

⑶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般情况下,样本数不小于30,这是根据样本分布的原理确定的。

5、策略设计。

又称操作设计,即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操作作一详细的安排。

6、研究变量的种类:

⑴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

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自变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⑵因变量,又称依变量。

它是被试者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因变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⑶干涉变量,又称调节变量。

它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是研究者为了发现“发现自变量与观察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所测量、操纵或选择的因素。

⑷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

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因素,这些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称之为控制变量;⑸中介变量,是一个理论上构念的变量。

因它无法看到、听到或感觉到,不能测量、操纵和控制,但它的影响可以在独立变量与干涉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研究中被考察。

7、研究指标,是表示具体研究变量(主要自变量、因变量、干涉变量)特性的项目分类和数字标准。

研究指标分为:

⑴分类指标,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又称为名称指标;⑵顺序指标,指反映研究变量具有的不同等级或程度顺序的指标;其数字特性比分类指标高一个水平,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⑶等距指标,指研究变量具有等距差别和间隔的指标;其数字特性比等级指标高,没有绝对零点,只能进行加减法运算。

⑷等比指标,指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它具有绝对零点,不仅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行乘除运算。

研究指标的设计,应当遵循下述原则:

⑴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研究指标必须支持理论假设的内容;⑵完整性,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设计的研究指标要全面、完整地反映理论假设与研究变量的主要维度,不残缺、没遗漏,又不交叉、不重复;⑶简明而具有可行性,研究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在设计研究指标时,应尽可能删去一切不必要的多余指标,尽量注意使研究指标简化,并考虑研究指标的可行性。

8、研究指标的操作定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给研究变量或指标作出明确而恰当的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定义基本特征:

第一,在定义的内容上,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而抽象定义则采用概念、同义语说明。

第二,在定义的方法上,操作定义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而抽象定义则使用逻辑的方法。

第三,在定义的着重点上,操作定义着重于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而抽象定义则着重于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操作定义的作用:

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第五,它有利于研究的评价和重复。

操作定义的原则:

⑴一致性原则。

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一致;⑵独特性原则。

操作定义必须具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特征。

操作定义设计的基本方法:

⑴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通过描述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定义变量的方法;⑵动态特征描述法。

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⑶静态特征描述法。

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9、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

⑴被试方面的无关变量;⑵主试方面的无关变量;⑶研究设计方面的无关变量;⑷环境条件方面的无关变量;⑸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

⑴消除法。

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

⑵恒定法。

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⑶平衡法。

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

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对比组方法是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10、研究信度。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的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通常,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研究的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内在信度的问题是:

两个或更多的观察者在看待同一学习者的表现时,能产生相同的看法和观点吗?

观察者之间的协同程度如何?

外在信度涉及的是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同样的研究,如果能的话,那么结果是否总能保持一致?

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

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研究的信度,就必须注意对上述各种因素的控制。

要保证研究的信度,研究工具、研究执行、结果分析等先必须准确、可靠,即具有较高的信度。

11、研究效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以及可被概括化和适应于其它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及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被试的代表性方面;⑵变量定义和测试——变量的抽象与操作定义、测量方式方面;⑶研究手段和程序——多重实验的干扰、特异性效应、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等方面;⑷实验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动机、情绪或其它细微而无意的行为影响方面。

研究的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或假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理论构思转换为研究目标、研究方案、测量指标等方面的恰当程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使研究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研究的理论构思首先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其次要对研究内容作出明确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⑴研究构思的全面性方面;⑵研究手段和程序无偏性方面;⑶实验者的主观期望和被试者对研究的猜测等方面。

12、研究信度与研究效度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是任何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标准。

信度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一致性、稳定性程度,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由谁来操作,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一致的。

效度是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一个有效度的研究程序,不仅能明确地回答研究的问题,而且能保证研究结果在一定规模的领域中推广。

信度和效度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的条件,是教育科学研究设计必须保证的。

研究的信度是研究的效度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信度,效度不可能单独存在。

即信度对于效度是必要条件,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具有效度。

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信度不保证一定有效度,一个可靠的研究程序并不证明内容一定有效,而一个有效度的研究一定是一个有信度的研究。

有效度必定有信度,效度高,信度必定也高。

效度是信度的目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

 

第四章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进行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它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第一节文献法概述

1、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种类:

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三级、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记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结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

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2、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不能把文献法等同于历史研究;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

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第二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

⑴图书馆;⑵档案馆;⑶博物馆;⑷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⑸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⑹计算机互联网。

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

检索工具查找方式,指利用现成(或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

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

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

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项检索三种。

参考文献查找方式又称追溯查找方式,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

2、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

积累文献的基本要求:

首先,积累文献应努力做到充实和丰富;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再次,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积累文献的方式:

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可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3、文献的整理是文献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它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和制定文献综述。

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

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⑴标记与批语式;⑵抄录式;⑶提要式;⑷札记式;⑸综述式。

鉴别文献的主要任务是辨别文献的真假及质量的高低。

“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可用下面四种方法:

⑴辨别版本真伪,一是从书的编排体例与同时代的同类出版物比较,二是看成书的内容与当时年代是否相符;⑵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与该作者其它确定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否相同或相近;⑶分析文献的体例是否一贯;⑷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看前后是否一致。

“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其主要方法有⑴文字性文献的互证,如果同一个真实的发生时间、过程、有关人物记载不一等等;⑵用真品实物来来验证文字性文献;⑶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悖,如是,文献内容有伪;⑷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以此来判断。

4、分类整理文献的要求:

分类整理历史性较强的教育文献,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历史,研究文献。

5、文献综述的特征和意义。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

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文献综述的特征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国内外对某一课题(或扩展到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研究情况,包括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综述可以起到边缘交叉、触类旁通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

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⑴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⑵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⑶针对性强;⑷提纲挈领,突出重点;⑸适当适当使用统计图表;⑹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第三步,整理文献;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概述

1、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比较。

二者虽然虽然都是对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但是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不同。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

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

它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使文献或其它研究对象的内容直接量化,通过量化分析推论出科学事实。

而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

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作出评述性的说明。

2、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用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进行分析,也可用于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

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作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

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如可用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作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用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作出定量的描述;还可用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作出判断。

3、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

分析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⑴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⑵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⑶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⑷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不能边分析边适应性地修改补充;⑸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内容分析法的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常用的抽样方式有:

⑴来源取样,即对资料的来源进行取样;⑵日期取样,即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⑶分析单位取样,即如何从上述期间中的有关资料抽取所要分析的基本单位。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⑴对评判者进行培训;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⑶使用信度公式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进行信度系数计算;⑷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⑸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R(信度)=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K1,2=

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N2依次为第一、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设计模式和评价

1、内容分析法的设计模式:

⑴A-X-T分析模式:

在同一总体(A)中,以时间(T)为取样标准,定量分析变量(X)在不同时期内的状态。

这种研究模式适用于趋势研究。

⑵A-X-S分析模式:

它是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信息来源(A)进行取样分析,以情境(S)为取样标准,定量分析变量(X)在不同时期内的状态。

它适用于作意向和特征分析。

⑶A-X-Y分析模式:

与上两种的区别是:

在同一资料来源(A)中,不是用一个内容变量,而是用不同的内容变量X和Y作为抽样的标准。

而时间(T)与情境(S)两种因素不作为研究因素。

它适用于作意向和特征分析。

⑷A-B-X模式:

与上三种的区别,在于取样的总体来源为两个。

A,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总体来源,X代表同一个内容的变量。

它适用于比较研究。

2、内容分析方法的评价:

优点:

⑴内容分析按统一、固定的分析维度进行,分析材料和样本科学性强,评判记录结果有信度检验,从而保证了结果客观、可靠,能较好地消除主观印象和偏见。

⑵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重,结果可量化,易于进行系统分析和运用计算机处理。

⑶适用难以采用其它方法的情景。

比较适合于跨文化、跨国家研究,适于时间跨度大的趋势研究。

⑷研究者对分析材料影响较小。

⑸比较节省经费。

局限性:

⑴受材料的限制较大,已有材料的真实性、倾向性及是否易于收集到等都影响着研究结果。

⑵内容分析的结果以描述为主,它能揭示材料的内容与结构,并由此了解有关被试的心理特征,但却难以说明什么,解释能力较差。

⑶内容分析工作费时费力、枯燥乏味,要求研究者特别耐心、仔细,并进行长时间的阅读、评判、记录与计算。

⑷对评判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