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479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docx

高考散文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

2019高考散文复习8专题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专题一:

表达技巧题

一、规范审题:

1、审题型:

明考(请分析表达特色)还是暗考(“赏析”“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审范围:

片段、局部(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划线句)的还是全文、整体的?

(“整体看(表现)手法,局部看修辞”)

3、审角度:

定向(单一角度,如修辞手法)还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

赏析(完整型:

三步答题:

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还是分析(多只含一、二步)?

5、审数量:

答案数量是一、两个(题干中有“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等暗示性语言)还是多个(一般都是多个的)?

二、构建表达技巧知识体系:

(一)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生动形象)、

夸张、反复、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表现力)、

设问(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强调突出)

引用(散文中:

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议论文中:

证明观点,使更具说服力)

对比、反语

2、表现手法:

(先狭义后广义)

狭义:

象征、对比、衬托或渲染、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抑扬、联想想象、白描、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用典、等。

广义:

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见前后)

3、表达方式:

(1)叙述。

①叙述的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

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深化主题,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和解释

②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全面。

(2)描写。

A、人物描写与场面描写(正面:

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白描;侧面:

他人或作者评价;(烘托、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B、景物描写

描写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高低、远近、内外、上下结合(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

描写的角度:

①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内心感受、色彩鲜明/丰富、拟声、形声色结合、绘形绘声绘色

②观察角度:

a、定点观察(以…为观察点),变换视角,注意,俯视、仰观、远眺b、移步换景

描写的方法:

修辞手法(见前面)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略)

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声写静)、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联想、想象、象征、衬托(正衬、反衬)

写景的典型性:

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语言特点:

如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抒情。

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4)说明。

(5)议论。

4、语言特点:

(1)用词角度:

关注语言之美:

叠词:

①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②强调;

拟声词:

生动形象

某个动词、形容词用的妙

关注语体色彩:

多用俗语、歇后语,通俗形象,质朴生动

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多用书面语,典雅,有文学韵味。

(2)造句的角度:

句式多用短句,有节奏感;长句短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

语言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反问句

(3)修辞手法(主要角度)

(4)语言风格(全文整体语言的赏析往往涉及该角度):

质朴自然、平实、生动、平淡,淡雅,清新,简洁明快、含蓄深沉、蕴藉,委婉,含而不露,华丽,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幽默诙谐、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注意:

单问语言特色时要考虑修辞手法(主要角度)。

如果是小说还要考虑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等。

5、选材:

选取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景物,

主次、详略、线索

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取材上的特点)

6、结构特点:

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开门见山、由点到面,线索设置,卒章显志,过渡照应,前呼后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巧设铺垫、层层深入等。

(二)区分几个概念(见《步步高》P144)

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三)、复习建议:

(1)多角度切入思考

整体考查:

表现手法(优先);表达方式(次之);修辞、语言(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

局部考查:

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用词、句式特点(再次);语言风格、选材、结构特点(一般有明确的提问)

(2)特别提醒

分析时要与文章的中心结合,可以说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如果题目赋分较高,一定要考虑多角度答题。

(四)、答题模式:

(三步法)

(1)第一步:

确认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①分析修辞手法

②分析表现手法(先狭义后广义)

③分析表达方式(如果题干中有“描写”,要先确定属于哪类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再考虑与此类描写相关的内容)

④分析语言特点(先用词、造句)

⑤选材、结构(一般有明确的提问)

(2)第二步:

具体说明(怎么用的)

(3)第三步:

有什么效果?

方式/手法本身作用并且结合语句(语段)具体分析在文中的效果(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作品主旨、思路或结构上的作用,读者角度)

表述样式:

1、某句(段)采用了……方式/手法

2、具体说明(怎么用的)如比喻,把……比作……

3、起到了……作用(手法本身作用),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文中的效果)。

10个温馨小贴士

1、如果是描写性语段赏析题:

先从描写角度切入赏析,先分清是人物、景物还是场面描写?

接下来再考虑其他角度: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等

2、如果(句)段中所写的景物超过2种,语段描写的由有这些景物构成的场景、画面(有时题干中有“描写了…情景(场景)”的暗示),往往要考虑选景的典型性。

3、如果“赏析”,是3步法,要写表达效果,“分析”则一般只涉及一、二步,多不用答效果。

4、若该段语言有特色,如叠词,或妙用动词、形容词,可考虑。

另外:

既运用了多感官描写,还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段,可以答“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5、如是题干中已经指明答题方向(定向单一的角度),就不能乱答。

6、答表达效果时,不仅要答手法本身的一般作用,还要答在文中的效果。

7、题干中有“联系上下文”时,分析时要答结构上的作用(考虑句段和上下文的关系)

有时,赏析句子,如果该句在结构上确有显著作用,也要涉及。

8、要选择最显著、突出的特色,先答。

多角度是说思考时的切入角度尽量多些,但要灵活处理,有时不用面面俱到。

不可强答。

9、表达方式、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语言风格,一般都是就全文或较大篇幅而言的。

10、若语段中集中描写一个人物或1~2种景物,分析时也要写效果。

专题二:

散文阅读之作用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

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一)1.审题

审题要关注四点: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

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

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

插入。

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明考?

暗考?

)。

如:

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审读文本

(1)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所给句段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联系

3、思考角度和方法

1.角度

(1)内容、主题

(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开头、中间、结尾(术语见后文)

线索、

思路

两个特殊角度: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抑扬、应用、插叙、象征…)上的特点+表达技巧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2.方法

(1)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

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

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

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

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2)防止两种倾向:

①答题不具体。

如只写出“过渡”,不详写由什么过渡到什么。

②面面俱到。

如回答“开头”的作用,则尽可能把所有的开头作用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未读懂原文,不知道要从具体内容出发。

(二)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术语

开头作用:

1、首段的作用一般都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点明题旨,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或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

转换(转折)作用,使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

2、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或者奠定感情基调作用。

4、如果首段是景物描写,而且首段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即:

衬托主要物象的××特点,或为下文写主要物象做铺垫。

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主要物象(或与主要物象构成对比)。

还可以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性格或心理)。

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中间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接上文××内容,开启(引出)下文××内容;与上文××内容相照应,与下文××内容相呼应;为下文写××内容(抒情、议论)做铺垫。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结构的作用一般是:

扩展思路,具体说明××观点;充实内容,丰富(主要物象的)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呼应上文××内容,照应下文××内容;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

如果描写的是选文的次要物象,则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

结尾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揭示主题),卒章显志;深化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呼应文章题目;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3、暗示主题的作用

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4、可能还兼有强化作者感情

插入段的作用

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补充或解释;

4、充实文章内容,丰富内涵。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专题三:

认识并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一、两大类命题形式:

1、分析概括形象特点、内涵题

2、分析概括形象作用题

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内涵题

1.审题

(1)是分析还是概括。

(2)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

2.分析方法

(1)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所以,掌握人物形象的分类,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情等。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①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②抓住作者议论、抒情句,作者直接评价性的语言

③放到具体的事件和特写中

④掌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写作的背景

⑤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设身处地

⑥关注人物身份

3、答题

答题模式:

①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②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用

1.审题

(1)写人散文中的(还有之分)还是写景状物散文中的

(2)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3)审清“作用”的方向。

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

2.答题

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情感、主旨所在)作用是必须涉及的角度

有时也涉及表达、读者

三、散文中的物象

(一)分析概括物象的特点、内涵题

1.基本概念

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审题

(1)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根据全文概括××在文中的含义。

②××在全文中有何意义?

③请分析××在全文中的内涵。

(2)注意答题区间。

对主要物象特点、内涵的分析概括一般是着眼于全文的,但要特别关注该物象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其前后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的地方。

3.分析方法

(1)抓住散文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场合

①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描写对象,分析物象就是分析这些景观。

景观是写景散文的主角和灵魂,它在使文章血肉丰满的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所以,分析写景散文中的物象,要始终将其与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

②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一般以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文章围绕着某一具体事物展示。

这一事物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物象。

状物散文的层次非常清楚,往往会从物象的外观、特性、用途等说起,然后发散到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价值观等。

作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事物的本身意义仅仅是一个引子,其抽象意义才是文章的重点。

因此分析这类物象时一定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③偶感散文

情缘物起,有一些偶感散文,虽然文章主要是在抒发某种情感或思考,但引发这种情感或思考的,却是具体事物。

有时,我们也需要分析这类散文中的物象,那么此刻的物象则是下文的情感或思考的触发点。

从内容上说,物象可能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例证;从结构上说,物象往往起到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品质:

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

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4.答题

(1)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引申义)、情感义、主旨义)

(二)分析概括物象作用题

1.审题

(1)审清是主要物象还是次要物象,如是次要物象,应考虑到与主要物象的关系

(2)审清“作用”的方向。

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

一、如何分析主体物象的作用

主体物象(又名“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主旨作用。

主体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二、如何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物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结构的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有时还兼有“呼应题目”“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

(2内容情感主旨的角度: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铺垫、类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专题四:

内容要点概括题

一、两大类命题形式

1、局部文意概括题

2、全文主旨或思想感情概括题

二、局部文意概括题

(一)两种命题形式:

1、特点概括题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

(2)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

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

2、原因概括题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

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2)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3)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

(二)方法指导:

1、圈画题干关键词,进而确定筛选范围

“就近”原则。

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分散”原则,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三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