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681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docx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结题报告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是省级课题,2011年3月经批准,在县教育局及进修学校的支持下正式起动,经过近三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预期的计划,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在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为学校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尤其是数学课。

课堂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学习本位为线索来确定,对新兴发展中的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二)研究价值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带来的价值,主要有:

1.课题研究将引起课堂教学的质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学校的涵发展;

2.增强教师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及学习发生机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让学生在轻负担中高效能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

二、概念界定

(一)课堂教学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容和教学场景,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在经历“引起、调整、控制”三个阶段外,还并存着两个主体及其活动:

教师要组织教授(教授过程),学生要学习发展(学习过程)。

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如何使其基本构成要素在经历三阶段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学会需要的知识,并且提高教学效能,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本课题是指以学生学习本位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的变化

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变化:

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调整或改变逻辑结构,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教师为主导性主体、学生为发展性主体的双主体课堂教学。

变化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前端分析,在了解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需求下,教师如何施教;

二是正确处理学生自我学习与教师帮助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是教学评价的跟进,指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三、研究目标

(一)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化要素的价值取向及达成度。

(二)根据其变化要素,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三)以变化要素为维度,分析并归纳提高教师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四、研究容

(一)学校课堂教学结构的前端分析

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共同进行前端分析,从而为课题的研究找准载体,奠定研究基础。

1.学生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教师据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探寻我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方面

(1)教师学习与借鉴

基于本课题的文献综述,课题组有意识的将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有关经验(如下表所示)推荐给教师,使教师学习借鉴,获得理论的积淀与感悟。

名称

教学经验

牛颖      尝试教学

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先学后讲,当堂训练

预习展示,反馈达标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

(2)教师反思与诊断

首先,教师个体进行自我反思与诊断,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在教研组中,教师共同探讨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最后,课题组根据以上资料,归纳本校课堂教学中可能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教师个体制定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二)基于前端分析,探索本校的课堂教学结构。

1.由核心到扩大,再到铺展的研究

(1)核心试验项目,初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

以四年级数学学科为核心试验,根据一定的维度,划分课的类型,以一堂数学课为切入点,根据以下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教研组进入课堂听课,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观察教师的某点教学设计,观察学生的某点反应,特别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教研组从而进行分析、反馈,寻找问题并加以改变。

在变化中归纳出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重点关注的是师生互动,讲讲、做做、读读、练练相结合,具体表现为:

①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依据有:

l 学科中的核心知识;

l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乏经历,或者有部分经历而得出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结论;

l 主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②教学方法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l 了解学生的学习倾向;

l 结合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容;

l 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

③教学的三维目标更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l 关注人人皆有发展的目标;

l 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l 把握课堂师生交往互动的度。

(2)扩大试验项目,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结构

基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扩大研究学科,在二年级数学、四年级科学中进一步展开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确定学科对应的教学方法及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

(3)全面铺展试验项目,归整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的研究

在全校语、数、英、科学中展开普适性研究,归纳出在我校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构变化后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2.梳理研究资料,确定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

基于行动研究的各项资料,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变化前后我校课堂教学的情况,确定我校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型基本特征,同时梳理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学习的教师教育行为。

(三)确定变化后课堂教学结构下的教学评价

1.学校流程管理中,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

教师依据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改进计划,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教研组以课堂观察评价表为载体,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反应,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效能,最后教导处以各教研组几次更改的课堂观察评价表为依据,确定适合我校的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评价的评价表。

2.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评价的改变

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学设计为切入点,结合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教师个人反思,观察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变化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评价的变化,从而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师课堂评价形式。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的发展与变化

在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中,我们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发展式的自我评价。

我们通过几次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此映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的变化情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土壤。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结合静态方法与动态过程展开研究的,其研究方法如下:

(一)三角互证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对比等获得数据,对本开题开展前端分析,为本课题量的分析奠定基础;在量的分析之下,结合文献研究学习以及课堂教学案例叙事,进行质的分析;根据以上两点,从教育经验、理性把握方面证明前两者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逐步趋近本课题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的变化后学生的学习。

(二)循环实证

对进行试验的年级各班级进行前端分析,上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自主备课后进入课堂教学,教研组以课堂观察量表为载体,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后进行教研组的研修,研修改进后,第二个教师在对一班观课研修,进行教学设计改进后,进入第二个班级上课,以此类推,通过这样循环的方式对比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以此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

六、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11年3月初建立了课题组。

2、2011年4月—5月进行了文献梳理。

3、2011年6月---10月开展了调查分析。

4、2011年11月----12月制定了各项实施方案。

这些工作由王少勇校长主抓,联合各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共同完成的。

(二)、实施阶段:

2013年1月-2014年10月

1、试点研究

确定了语文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并形成数学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

于2013年1月---5月,教研组根据备课——课堂教学——分析反馈(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再实施——再反馈的流程,在四年级语文学科中进行核心试验;教师撰写相应的教学改进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的变化;学生每周撰写了一次自我评价。

慧收集教师的教学改进记录及教研组的课堂观察量表、学生的自我评价手册,初步汇编案例,进行资料积累。

2、实践探索。

初步确定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并初步形成相应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

于2013年6月---12月,教研组基于学科研究,在二年级数学、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实际研究,教师撰写相应的教学改进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的变化;学生每周撰写一次自我评价。

娜、静收集教师的教学改进记录及教研组的课堂观察量表,对比分析语文、数学、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及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归类,初步确定我校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及学校的课堂观察量表;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手册,以便给予及时指导。

3、普适性研究。

确定我校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课堂观察量表。

于2014年1月—10月,教研组在全校开展普适性研究数学中探索适合于各个年级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类型,教师撰写相应的教学改进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的变化;学生每周撰写一次自我评价。

翠玲、纪翠艳收集各科资料,归类分析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共同点,确定我校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并归类分析不同学科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共同点,确定我校的课堂观察量表;收集汇编教师的教学设计手册、学生自我评价手册。

(三)、反思阶段:

2014年1月-2013年7月为课题的全面总结做梳理准备工作,初步确定研究报告的提纲。

娄凤才校长和王绍勇副校长再次问卷调查,分析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改变后对学生及教师带来的变化;并集合教研组、课题组、管理监督组讨论研究报告的提纲;并召开课题的中期交流会。

(四)、.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10月完成研究报告,课题结题。

娄凤才校长进行了成果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教师、学生方面的手册,最后是召开课题结题会。

七、研究条件的保障

(一)经费、设备保障

我校在本课题研究中除有关部门下发经费外,其余费用自筹,以保障本课题的顺利推进;此外,学校后勤组全力提供物质支持。

(二)制度、时间保障

实行定期交流、研修的管理办法,各教研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会议要有会议主题、解决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出席人员。

课题组每月定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汇总收集、归档,便于以后查找梳理。

同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各学科专家定时对我校课题进行现场指导。

(三)交流、反思保障

首先是学校一学期至少发布两次信息,总结汇报阶段成果,不断反思研究,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是在学校上分享阶段研究成果,也可在学校论坛中集思广益,全校共同探讨研究问题。

八、研究成果

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记录册

课堂教学结构下的优秀案例

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记录册

学生学习的个案集

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手册

 

新课程视阈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结题报告

 

山县芳山镇小学

2014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