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785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docx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注:

标题《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在马克思写在手稿笔记本“M”封面上的目录中是没有的。

这个标题严格地说只包括《导言》的前两节,即《生产》一节(在笔记本“M”的封面上,这一节有一个更确切的标题《生产一般》)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一节。

马克思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这一节前面标明的罗马数字“Ⅰ”,在《导言》往后的正文中再也没有相应的罗马数字与之相连接。

——1。

1.生 产

(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注:

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的观点,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附《英国和美国》的作者[爱·吉·韦克菲尔德]的注释,1835-1939年伦敦版)一书的序论和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年伦敦第3版第1章第3节。

——1。

),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

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注:

社会契约(Contratsocial)是卢梭关于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市民状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最初生活在某种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

私有财产的形成和不平等的占有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并导致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

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这种社会契约,导致某种新的自然状态的形成。

能够消除这一自然状态的,据说是以某种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

让·雅·卢梭在1755年阿姆斯特丹版的《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和1762年阿姆斯特丹版的《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1。

),也不是以这种自然主义为基础的。

这是假象,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

其实,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注:

市民社会这一术语出自乔·威·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8卷第182节附录)。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重含义。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因此,应按照上下文作不同的理解。

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并参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见本卷第31-35页)中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述,此处应为后一种含义。

——1、32。

)的预感。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第1页◎的附属物。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

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作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基础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注:

氏族的原文是“Stamm”,这一术语在19世纪中叶的历史科学中含义比现在要广,它表示渊源于同一祖先的人们的共同体,包括现在通用的“氏族” (Gens)和“部落”(Stamm)两个概念。

另外,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和早期部落制中家庭关系的观点,即认为人们最初先是形成为“家庭”,然后从家庭发展和扩大而成为“氏族”,也是沿用当时历史科学中的观点。

美国的著名民族学家路·亨·摩尔根在《古代社会》(1877年)中第一次把“氏族”和“部落”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并下了准确的定义,第一次阐明了氏族作为原始公社制度的主要基层单位的意义。

瑞士历史学家约·雅·巴霍芬的《母权论》(1861年)也在古代社会和民族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吸收了这些新研究成果,从马克思对摩尔根著作的摘录中可以看出他关于氏族和家庭之间关系的新观点,即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原始形式,氏族纽带的解体,才发展起各种形式的家庭。

恩格斯在184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本选集第4卷第1-189页)中全面阐述了这些新见解。

恩格斯还为《资本论》第1卷第12章加了关于氏族和家庭的关系的第(50a)注。

——2。

)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注:

政治动物(Ζ ουπολιτιχóυ),从更广泛意义来说是“社会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第1篇开头给人下的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1章第(13)注中指出:

“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

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3页)。

——2。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方面无须多说。

18世纪的人们有这种荒诞无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看法郑重其事地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这一点本来可以完全不提。

蒲鲁东等人自然乐于用编造神话的办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说什么亚当或普罗米修斯已经有了◎第2页◎现成的想法,后来这种想法就被实行了等等(注:

关于蒲鲁东所说的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参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1章第3节末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5-137页)作的评论。

——3。

)再没有比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更加枯燥乏味的了。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

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

[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

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但是,如果说最发达的语言和最不发达的语言共同具有一些规律和规定,那么,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

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

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

例如,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

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

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第3页◎

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

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生产是总体。

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

生产的一般规定在一定社会阶段上对特殊生产形式的关系,留待别处(后面)再说。

最后,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

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

生产一般。

特殊生产部门。

生产的总体。

现在时髦的做法,是在经济学的开头摆上一个总论部分——就是标题为《生产》的那部分(参看约·斯·穆勒的著作(注:

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两卷集)1848年伦敦版第1卷第1篇《生产》第1章,就加上了《生产的要素》这一标题。

——4。

)),用来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

这个总论部分包括或者据说应当包括:

(1)进行生产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这实际上不过是摆出一切生产的基本要素。

可是,我们将会知道,这些要素实际上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十分简单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却扩展成浅薄的同义反复。

(2)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如像亚当·斯密所说的前进的和停滞的社会状态。

(注:

前进的和停滞的社会状态,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伦敦版第1篇第8章和第11章结束语。

——4。

)要把这些在亚·斯密那里作为提示而具有价值的东西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得研究在各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生产率程度——这种研究超出本题的范围,而这种研究同本题有关的方面,应在叙述竞争、积累等等时来谈。

照一般的提法,答案总是这样一个一般的说法:

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这个民族的主要任务还不是维护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时候达到的。

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人胜过英国人。

或者是这样的说法:

例如,某些种族素质,气候,自然环境如离海的远近,土地肥沃程度等等,比另外一些更有利于生产。

这又是同义反◎第4页◎复,即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要说的。

相反,他们所要说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参看穆勒的著作(注:

关于生产不同于分配的内容,见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两卷集)1848年伦敦版第1卷第25-26页。

——5。

)),应当被描写成局限在与历史无关的永恒自然规律之内的事情,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

这是整套手法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

在分配上,他们则相反地认为,人们事实上可以随心所欲。

即使根本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以及生产和分配的现实关系,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

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或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都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和雇佣工人来生存。

靠贡赋生活的征服者,靠税收生活的官吏,靠地租生活的土地所有者,靠施舍生活的僧侣,靠什一税生活的教士,都得到一份社会产品,而决定这一份产品的规律不同于决定奴隶等等的那一份产品的规律。

一切经济学家在这个项目下提出的两个要点是:

(1)财产,

(2)司法、警察等等对财产的保护。

对此要极简短地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

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

(而且还以对立的形式即无财产作为前提条件。

)历史却表明,共同财产(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克尔特人等等那里的共同财产)是原始形式。

这种形式还以公社财产形式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

至于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财产形式下◎第5页◎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还根本不是这里所要谈的。

可是,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

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关于第二点。

对既得物的保护等等。

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

就是说,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的关系、统治形式等等。

粗率和无知之处正在于把有机地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思联系中的东西。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是感到,在现代警察制度下,比在例如强权下能更好地进行生产。

他们只是忘记了,强权也是一种法,而且强者的权利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他们的“法治国家”中。

当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应的社会状态刚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总之:

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进一步分析生产之前,必须考察一下经济学家拿来与生产并列的几个项目。

肤浅的表象是:

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第6页◎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

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

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注:

原手稿中是“人”。

——编者注)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拿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

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

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人们——不论这些反对者是不是他们的同行——责备他们把联系着的东西粗野地割裂了,这些反对者或者同他们处于同一水平,或者低于他们。

最庸俗不过的责备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说分配也是同◎第7页◎样重要的。

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这样一种经济观点,即把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

或者是这样的责备,说没有把这些要素放在其统一中来考察。

好像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到教科书中去的,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到现实中去的,好像这里的问题是要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

 

(a)[生产和消费]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

[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费完全一样。

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

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特性,而是丧失了这种形状和特性。

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不过,这一点是经济学家所承认的。

他们把直接与消费同一的生产,直接与生产合一的消费,称作生产的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的命题:

“规定即否定”。

(注:

规定即否定(Determinatioestnegatio),马克思此处援引的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是采用黑格尔的有名的解释。

斯宾诺莎自己用这个说法来表示“限定即否定”(见巴·斯宾诺莎《通信集》第50封信。

1674年6月2日致贾利克·杰里斯)。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这里强调任何一个有规定的存在即任何“某物”内部所固有的否定的要素(见黑格尔《逻辑学》1833年柏林版第1部第1编第2章注释“实在或现实与否定”,以及黑格尔《哲学全书》1840年柏林版第1部《逻辑》第91节附释)。

——8)但是,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只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后面这种消费被理解为起消灭作用的与生产相对的对立面。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

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

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方式也都可以这样说。

消费的生产。

可是,经济学却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第8页◎生产的产品引起的。

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虽然它是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

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费同生产合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们直接是两个东西。

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

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

(1)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

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

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第9页◎

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

(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在这方面生产创造出、生产出消费。

(2)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

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

首先,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中介的方式来消费的。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3)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

一旦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野状态和直接状态,——如果消费停留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野状态的结果,——那么消费本身作为动力就靠对象来作中介。

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因此,生产生产着消费:

(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

(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

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

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消费的生产。

生产的消费。

国民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可是还作了一◎第10页◎个区别。

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

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劳动的研究;关于后者的研究是关于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

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这一点在经济学中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中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由于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只是由于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消耗掉;只是由于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上升为熟练技巧;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终结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终结行为。

另一方面,生产生产出消费,是由于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其次是由于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

这第三项所说的这个最后的同一性,在经济学中常常是以需求和供给、对象和需要、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需要的关系来说明的。

这样看来,对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来说,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

不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注:

“社会主义美文学家”,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这样一些庸俗社会主义者,如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卡尔·格律恩,以及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

有关的内容还可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第4章第4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03-615页)和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1章第3节末尾(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4-135页)。

——11。

)这样做过,而且平庸的经济学家也这样做过。

例如,萨伊说,就一个民族来说,它的◎第11页◎生产也就是它的消费。

或者就人类一般来说也是如此。

施托尔希指出过萨伊的错误,他说,例如一个民族不是把自己的产品全部消费掉,而是还要创造生产资料等等,固定资本等等。

(注:

对萨伊和施托尔希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的观点,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第3章第9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85-86页)作了专门的评介。

——12。

)此外,把社会当作一个单一的主体来考察,是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

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

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

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