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57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docx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

阅读答案林庚先生

【篇一: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训练:

9说“木叶”(人教版必修5)]】

间:

45分钟满分:

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

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

答案b

解析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a项“一字千里”,只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

c项“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d项“大谬不然”,很荒唐,不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中国北京文博会上,厦门华人漆线雕囊括了第五届“华礼奖”中国礼品休闲用品设计大赛评选活动的所有金银铜奖。

b.为保障节日期间变电站、油库等危险执勤目标的安全,武汉市公安边防支队不断加大执勤工作,全力确保辖区群众欢快度过元宵佳节。

c.《忐忑》让龚琳娜一夜成名,而近日,在继《忐忑》之后她再发神曲《丢丢铜》,不少人说整首曲子只能听懂“丢丢”二字,可谓神曲中的神曲。

d.《人间正道》是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的一本书,作者李前进是一位纪检监察干部,他在书中着力展现了一位优秀纪检干部杨正超的先进事迹令人赞叹。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囊括”包含“所有”,可去掉“所有”;b项成分残缺,应在“执勤工作”后加“力度”;d项句式杂糅,删除“令人赞叹”。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

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

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

”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

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

”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

“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

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

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

“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

”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

”林庚有些高兴地说。

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5.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从全文来看,这些“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

答案

(1)严谨的治学态度;

(2)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3)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4)淡泊名利的气节;(5)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

(答出四点即可)

6.“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4分)

答:

答案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7.文章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这对表现林庚有何作用?

(4分)

答:

答案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庚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8.林庚说: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这句话对你有哪些启示?

(4分)答:

答案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

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

(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

9.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4分)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0.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4分)

答:

答案一叶扁舟中,酒醒之后,词人神情落魄。

习习晨风寒意逼人,岸边杨柳低垂,天边斜挂着一钩残月。

此情此景,让人更觉凄凉孤独。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几个意象,比如“杨柳”“风”“残月”等,然后结合词句的意境扩展成文。

1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30字)(4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吟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

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第二句是受到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句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

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篇二:

江西省井冈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

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

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

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

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

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

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

流传之广,辐射之大。

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

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诗经》云:

“诗者天地之心?

?

万物之户。

”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

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东坡《涵虚亭》诗: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

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

唱腔、对白多为韵语。

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

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

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

”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

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1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

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

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

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2

d.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

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

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

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

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

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

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

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令各探之。

宗独不肯探,曰:

“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

”禹叹息谓曰:

“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

禹到前县,议曰:

“以张将军之觽,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

”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

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

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

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

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

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

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

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3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将家属客安邑将:

带领

b.署其前后署:

安排

c.宗诣禹自归诣:

到、往

d.为流矢所激激:

袭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d.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宗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

他历经王莽、更始、光武等朝,曾担任阳泉乡佐、偏将军、京辅都尉、太中大夫、谒者等官职,最后死在琅邪相之任上。

b.张宗临危不惧,勇于担当。

当众将大都畏惧敌人追击不敢充当后卫之际,唯独他不愿退缩,不顾营中老亲弱子,留在大军后面充当后卫。

c.张宗数次平叛,功勋卓著。

从建武八年到建武十六年,他先后率兵平定了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颍川桑中盗贼、琅邪等地的盗贼。

d.张宗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他在担任后卫时以少胜多,击败赤眉大军,回到长安又夜率锐卒袭击赤眉军,后转攻各堡垒,多次濒临死亡也毫不畏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

(2)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4①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②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

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抒发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湘夫人》中,的句子是屈原捕捉了萧瑟秋风、扬扬微波和苍凉落木这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轻灵地白描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接宣告与封建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们,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句子:

,。

(3)在《登岳阳楼》中,的名句是杜甫极力形容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极大气势。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

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

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

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

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

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

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

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

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

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

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

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

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

他关于屈原和《楚5

【篇三:

《兴趣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阅读附答案】

是两个字:

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

出色。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

当时我说: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把上每一门功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好奇心,怀着一种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进课堂。

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以后就发展成为我的研究观和我对学术工作的一个基本理解与信念。

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

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

世界是无限丰富的,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掌握的世界知识是有限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好奇。

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一个未知世界,你对它充满期待与好奇。

正是这种期待、好奇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就会产生自我生命的升华:

学术研究的美妙之处就在这里。

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

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它对我的影响。

那是1984年左右,我刚留校做助教,严家炎老师是系主任,他提出要举办学术讲座,请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来做最后的公开演讲,让我来做具体组织工作。

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