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53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docx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困境

自愿无偿献血如何走出“贫血”困境?

1998年10月1日,根据这一天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一个全新的、更为人道和安全的无偿献血制度在我国建立。

6年过去了,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一组令人喜:

1998年,在全国22%的无偿献血中,自愿无偿献血仅为5%;2003年,这个比例升至61%。

一组令人忧:

目前,全国各地尚有15%临床用血来自有偿献血。

2003年,全国有12个省、区、市自愿无偿献血不足50%,天津、上海等地甚至不到三成。

自愿无偿献血的比例越高,临床用血的安全系数越大。

献血法所提倡的自愿无偿献血能否做到百分之百?

法律的“瓶颈”亟待突破。

献血法遭遇困境“自愿献血”合法性危机

镜头一:

首都经贸大学拒绝献血将依校规进行处罚

10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区“强迫性"组织数百名将于明年毕业的本科生献血。

该校校医院方面甚至表示,对符合献血标准却拒绝献血的学生将依校规进行处罚。

据2001级一位学生介绍,去年该校曾有一名预备党员因不献血被取消了入党资格。

企管系两位老师也说,在献血动员会上系里说,不献血就不发给学生学位证。

对此,校医院书记赵文汉的解释是,学校《关于学生献血的规定》规定:

“对健康适龄的学生拒绝献血体检以及符合献血体格检查标准而拒绝献血的学生,各院、系要进行批评教育。

对经过批评教育仍拒绝献血的学生,取消其各类荣誉称号的评选资格,取消获得各类奖学金、贷学金和公费医疗的资格。

"

镜头二:

防女生谎称例假逃避献血首师大强令脱衣检查

11月12日,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与美术学院部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停课义务献血。

活动中,凡是称自己来例假的女生都必须在校医院内脱衣检查,以决定是否献血。

负责学校献血活动的保健科周大夫称,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有些学生谎称来例假逃避献血。

有些院系还口头规定,体检合格的学生如果不献血,要受到学校的处罚,但具体如何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

镜头三:

河北多地:

无偿献血在行政指标下变味儿

法律规定的自愿献血变为“政治任务”;河北易县教师每人被强制交纳50元“献血捐款”;校长为完成献血指标找来卖血人......在河北易县,因为无偿献血的公益行为被异化成了一部分人的“政治任务”,没有分派到指标的更大一部分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无偿献血与己无关;被分派到“指标”的人,因为是“任务”,本属献爱心的好事则被视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疑虑和逆反心理。

于是,在“行政指标”的高压之下,结出了摊派收费、弄虚作假、甚至有“血头”组织卖血等种种恶果,还给用血安全埋下了隐患。

★困境一:

法律“苍白”缺乏配套

背景:

10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献血管理规定》,简化了自愿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的手续。

以前的做法,是先交费用事后报销;而按照新《规定》,可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文件,直接免交用血费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

任何一部法律,仅仅确立一种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要保障该部法律落到实处,必须设计一种有利于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享受这种制度的体制,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机制。

从献血法来看,这一点做得不够。

除了道德的奖励外,看得见的权利主要有两项“免费”:

一是献血前,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二是临床用血时免费。

前一项权利,本是一种及时回报,可以大做文章吸引献血者。

但在一些地方却被应付了事,打了折扣;后一项权利,对健康人来说并不希望“享受”,所以本应大行方便。

但现行模式下,一般都是先交费再报销,导致这项法定权利因为麻烦的程序而流于形式。

★困境二:

“提倡”与“强制”相冲突

背景:

据媒体报道,11月初,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宣布对不愿献血的学生,将采取取消保研资格、论文答辩不予通过等硬性措施;而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与美术学院则要求对称自己“来例假”的女生脱衣检查,以决定是否献血。

根据献血法,我国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是自愿与计划相结合:

“国家提倡十八周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同时“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

于是,矛盾便出来了。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无偿献血是国家“提倡”的,不是强制性义务;对于机关、学校等单位来说,则是“应当”,是强制性义务。

为了完成“义务”,单位便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将法律责任“转嫁”到个人头上。

既然是法定义务,单位自然要好好履行,但必须靠合法的、道德的手段来推动。

比如奖励,评先奖优,优先保研等等,而不是惩罚。

另外,计划的存在,也使得一些人为了完成单位的任务而放弃了无偿献血的自愿。

★无偿献血:

逐步取消献血指标

背景:

据卫生部透露,我国力争再用3—5年时间,使全国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其中自愿比例达到80%以上,计划比例控制在20%以内。

早在2001年3月,卫生部便提出:

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逐步取消政府下达的献血任务指标,实现从计划指令性的无偿献血向群众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

现实的情况是,计划无偿献血在保障临床使用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计划无偿献血指令性的方便,使得献血主管部门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也缺乏创新机制提高自愿献血比例的热情。

这也在实际上阻碍了无偿献血从计划向自愿转变的进度。

2003年,上海市率先在高校系统取消了政府指令性献血的指标,改为自愿无偿献血。

献血人数会因此减少吗?

当年的一组数据这样回答:

上海音乐学院往年献血人数平均为60多人,这次多达242人;上海交通大学则以280名献血者创历年最高纪录……

法律的困境,仅靠道德的呼吁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靠机制来突破。

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愿无偿献血制度,早日实现无偿献血由计划向自愿的完全转变,的确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血荒”的根源与改进

今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

北京近日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出现用血紧张。

有媒体分析称,出现这一情况的主因是民众信任危机,担心染病成阻碍献血的主要原因。

但在我看来,担心染病并非成为阻碍献血的主要原因。

国内血荒的重要原因在于,献血者与人方便后,不仅自己不方便,而且家人也不方便,因而无偿献血已经难以为继。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联合建议和提倡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和公民免费用血。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从过去的有偿献血,逐步向无偿献血过渡,最终实现了公民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

“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这一目标是符合社会伦理的。

无论是生物学的共生原则,还是人类社会的互利互惠和共赢学说,其基本依据是,在一个群居的社会,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就是这些理念和行为准则的最好体现。

尽管中国的《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但是,献血者及其家人在用血液中的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最终还是有偿用血。

实际上,这是把这一理念割裂开来,只是实现公民的无偿献血,但不能做到公民的免费用血。

例如,公民献血后免费用血,需要先在医院交付血费,然后到医院办公室开证明,再找经治医生签字,最后还得拿上自己的身份证、病历、手术通知、无偿献血证等到卫生局盖章,最后到血站办理退款。

即使这些流程都顺利,还要祈祷经办人都在,否则就会跑无数趟路却难以获得使用血液的费用。

有的地方办理更为麻烦,甚至是刁难献血者,要求必须是病人自己去办理,否则不予办理。

可以想见,大病初愈的病人有多少是可以自己亲自跑如此多的路、经历如此繁复的环节办理用血费用的?

所以,很多病人最后放弃到血站退血费,自认倒霉。

血荒的本质还在于,无偿献血后的血液转化为了有偿。

这体现在血液的流转与使用上。

现在,血液是归各地的血站管理。

从无偿献血者那里抽取的血液最终是以各种价格卖给了医院,而医院也把血液卖给了病人。

以南方某市为例,医院用血的标准血价为:

全血每200毫升220元,50或100毫升的小剂量全血每袋加收分装费20元;其他稀有血型全血,每200毫升660元。

在这个过程中,血站和医院都会盈利。

尽管血站的经营和医院的治病需要成本,在现阶段也许还达不到无偿献血者的免费用血,但是血液的流转和供给应当保证对公众的透明和负责,否则容易引起公众对于牟利的质疑。

血荒的原因还在于,献血者的爱心和善意很多时候受到亵渎。

例如,成都发生过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花肥浇灌兰花。

这袋曝光的血液标签上标明来自成都市血液中心,采血日期为2009年10月3日,失效日期为2014年10月3日。

尽管事后血站解释是报废的血液,但失效期为2014年10月3日的日期仍然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

如果从上述方方面面加以改善和变革,至少可以让血荒得到改善。

例如,如果让无偿献血者和其家人在用血时不是先垫付再经历层层折磨取回血款,而是凭借献血证就能免费用血,仅此一项改进恐怕就不会出现血荒。

卫生部长带头献血否认医院利用无偿献血牟利

为应对全国多地出现的血荒,卫生部上午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率先参加无偿献血。

据了解,这已经是陈竺担任卫生部部长以来第三次无偿献血。

上午8点刚过,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就进行了献血前的检测。

陈竺部长做完广播动员后,也来到设在卫生部大楼一层的采血检测点。

面对众多记者的镜头,给陈竺部长做采血检测的两位护士显得有点紧张。

部长笑着跟她们聊天,"我两边(手臂)都献过血。

"通过采血检测后,陈竺、张茅和尹力一同走上停在卫生部大院内的献血车献血。

据媒体报道,一些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误解,认为无偿献血有损身体健康,血站以无偿献血盈利,不愿意献血。

陈竺上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

血站将血液出售给医院的费用,是回收生产过程的成本。

此外,采血技术有保障,公众也不用为献血安全担心。

陈竺在献血活动前发表动员讲话时表示,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卫生部机关广大公务员应率先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积极参与献血,带动全社会树立救死扶伤的新风尚。

缺血原因

临床用血需求远超献血量

记者从卫生部了解到,近几年我国临床用血量需求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

与此相比,当前我国人口献血量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手术血液需求量高速增长,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今年1至9月,本市采血量增幅仅为2.9%,与需求量10%的增幅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

北京市血液中心预测,2010年在北京做手术需要输血患者将达到78.8万人,明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88万人。

刘江预计,2011年到2012年北京全年用血量将有较大增长,2012年手术用血患者将超过99万人,全年血液需求量将有可能突破100万单位。

投入不足采血屋规划不够合理

个别地方政府对无偿献血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投入不足,采血屋、采血点的建设、规划不够合理;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的投放、宣传报道、献血车的停放等方面还很迟缓。

分析全国多地出现血荒的原因,卫生部部长陈竺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我们的宣传工作需要加强。

"

卫生部有关部门为此建议,教育和宣传部门应有计划地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教育和宣传"十二五"规划中,让社会形成广泛参与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高"靠天吃饭"明显

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坦言,北京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采血旺季"供血不足",主要还是因为降温惹的祸。

前几日低温降雨,人们出行减少,使采血变得困难。

血液中心九成的血液来自街头流动采血。

这就使街头采血车的采血量常常受该采血点附近人流量、人群构成、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变热,学生放假,外地民工回家秋收等,都会造成北京地区季节性供血不足。

而过去的10天里,献血量同比减少了近30%-40%。

手术用血需求有增无减,加之采血量下降,造成本市各个血型全面告急。

过分依赖街头无偿献血,天气一变脸街头采血点当即门可罗雀。

北京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采血工作只能"靠天吃饭"。

北京落点:

血液库存再降或停择期手术

本报讯(记者李洁曹姗)今天上午,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冬天的献血淡季即将来临,提高库存是当务之急。

如果库存再下降,将考虑停一些择期手术。

上午,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两辆采血车开进卫生部机关。

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自全市发出献血号召后,目前本市血液中心每天的采血量提高了近20%。

刘江坦言,目前血液库存仍然较低,维持在5000-6000单位,距12000的正常库存值还差很远。

如果库存再下降,将考虑停一些择期手术。

不过,刘江同时表示,目前还不到医院普遍叫停择期手术的程度。

只要医院合理用血,分出轻重缓急,临床用血是能够保证的。

据了解,下周本市团体预约献血已经排得比较满,预计能采1200单位。

此外,年初计划11月份团体无偿献血6000单位的采集量也已基本落实。

另外,记者从人民医院了解到,自从本报刊发关于医院用血紧张的报道后,从昨天下午3点到今天早晨,医院报名献血的医护人员已突破100人。

背景链接:

全国多地出现血荒

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

今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

北京近日采血量也下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的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份出现用血紧张。

日本与英国的献血机制为何比中国优越

搜狐文化:

近日,中国部分城市血库告急。

有网友称,原因是中国“无偿献血、高价用血”机制让人产生信任危机。

王锦思作为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我也想问问日本国献血的情况,与中国的机制有何不同?

  王锦思:

当前中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这在我最近的文章中也有提到。

日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献血制度。

1975年,日本实现无偿献血。

1989年,56岁的明仁天皇已献血15次。

这都比中国要早。

  搜狐文化:

在中国,有一组数据,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公务员队伍在无偿献血者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以血荒严重的昆明为例,公务员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献血人数的0.92%。

有相关数据表示,公务员在指标内献一次血营养补贴都很高。

大学生献血学校也会给予少量补贴。

不知道这在日本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锦思:

日本人献血更多的是观念和责任。

在日本没有物质刺激,但是他们有良好的服务。

虽然最近献血年轻人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日本红十字会在各地的献血室提供看手相、美甲、按摩等各式服务,来刺激年轻人献血。

采血时,献血者还可以在单独的液晶电视上自由选择动画片和电视节目。

条件非常好。

他们医疗保障机制比较完善,虽然也是免费采血,但是在患者用血上,没有中国那样价格高昂。

  搜狐文化:

有网民害怕输血存血环节血液出现问题。

这是对体制的不信任。

有新闻案例,有人通过输血感染致命病毒。

在输血车上,检查10-15分钟,就可以确定你是否可以献血。

这个血液能否保证一定健康?

很多网民会有所顾虑。

曹劼作为驻英记者,能否说说英国的捐血过程是什么样的?

  曹劼:

在英国也都是无偿献血,但是有企业会提供赞助,帮助血站获得有质量保证的血液。

英国人少,所以没有出现过所谓的“血荒”。

血液质保标准是由英国的医学研究院BMA制定统一的标准,而且英国的公立医疗体系也对此有专设部门监察,很严格。

往往是申请捐血的等候时间会有数周,必须有充分的体检数据通过后,才可以献血。

英国没有流动献血车,都是固定的医院接受献血。

何兵:

不愿献血是因为违规用血的现象曾经存在

大中小

  搜狐文化:

这次出现了全国大面积的“血荒”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何兵:

出现这种问题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我们公共献血机制的不透明有关,公众不了解自己献的血最终到了哪里,从而对这种机制信心不足。

大家会担心自己的无偿献血被高价卖掉甚至被倒掉,况且这种事在以前个别地区确实发生过。

  第二点是因为用血机制的不合理。

很多人感受到献血很方便,但是用血很困难,虽然《献血法》中承诺,达到一定数目之后献血人可以免费用血,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医疗机构都以各种理由或门槛拒绝或者不履行,这又让人们的对献血这件事表示出了怀疑或者冷淡。

  第三点是领导和公职人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现在献血学生多、民工多,但是最应当站出来献血的阶层却不作为,这也让公众对义务献血这件事产生了疏离。

  搜狐文化:

每次出现血库存血不足我们都会看到媒体呼吁,但这也表示我们的血液存储并不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对于公众的医疗安全也是存在一定隐患的,您觉得有没有一种长效的机制可以保证整个社会储血的稳定?

  何兵:

除了要对献血、用血机制进行透明公开以外,还要从优化血源的储备和调配做起。

因为血液不能储存时间太长,所以应该建立一种联网的联络机制,通过网站或者其他途径随时发布储血的状况,让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状况。

当实际储血量低于平均储血量时,就像潜在可以献血的民众发出求助。

   何兵: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