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26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docx

生物科学发展史常用版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

3.分子生物学阶段:

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

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

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

生物模型:

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

机械和电子模型:

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

抽象模型:

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

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

必修本第一册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3)

2.染色质:

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

(P32)

3.植物细胞全能性: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P41)

4.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P45)

5.光合作用的发现: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P53)

6.溶液培养法:

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

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P62)

7.矿质元素运输:

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

K的肥料,5h后测得

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

(P63)

8.生长素的发现:

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测光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为吲哚乙酸。

(P80)

9.克隆哺乳动物:

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

(P101)

10.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

1929年德国胚胎学家福格特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用无毒的染料将琼脂薄片染上颜色,再将薄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的表面,从而得出三个胚层的发育情况;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同样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P111)

必修本第二册

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指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得出转化因子就是DNA。

也就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P3)

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实验更进一步的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同样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P4)

13.DNA双螺旋结构: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P8)

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

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P15)

15.遗传的基本规律:

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

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

(P33)

16.性别决定基因: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人的性别实际上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叫SRY基因,正常女性的X染色体上则没有这个基因。

(P38)

17.色盲症的发现:

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是第一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P39)

18.试管婴儿:

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一位妇女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

(P57)

19.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法则”。

(P90)

选修本全一册

20.细菌DNA重组:

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等将一种细菌的DNA转移到另一种细菌内,使后一种细菌表现出这两种细菌的性状,第一次实现了不同种生物间的DNA重组。

(P3)

21.牛痘接种: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受挤牛奶女工的启发进行了一个为男孩接种牛痘的著名实验,实验证明接种过牛痘的人就不会感染天花。

(P17)

22.叶绿体DNA的发现:

1962年科学家李斯和普兰特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长度为20.5nm左右的细纤维存在。

用DNA酶处理,这种细纤维就消失。

由此证明这种细纤维结构就是叶绿体DNA。

(P41)

23.人类基因组研究: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2000年6月26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宣布:

“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的绘制工作已全部完成。

我国是在1999年9月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的,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P48)

24.基因工程: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种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DNA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DNA序列自动测序仪已经产生,并且可以通过一种扩增DNA的新技术(即PCR技术也叫多聚酶链式反应),使目的基因片断在短时间内成百万倍地扩增。

1971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在体外做了一个实验,用带有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噬菌体侵染患者的离体组织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组织细胞能够利用半乳糖。

(P49-55)

25.膜生物工程:

又叫人工膜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

这一技术是把磷脂制成微球体,包裹着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通过脂质微球体的膜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包括膜相互融合,被吞噬等),把这些物质送入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变细胞代谢和遗传特性等目的。

(P62)

26.单克隆抗体:

1975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即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所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大量的特定抗体。

1984年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P72)

27.胚胎移植与试管牛:

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技术能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

以优良种牛为例,科学家们首先用激素促进良种母牛多排卵,然后将卵细胞在试管内与人工采集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培育成胚胎,再把胚胎送入经过激素处理的、可以接受胚胎植入的母牛子宫内,孕成小牛产出,这就是试管牛。

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商业性牛胚胎移植公司,开展牛胚胎国际贸易。

(P72)

28.核移植技术: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运用核移植技术成功的解决了鲫鱼和鲤鱼有性杂交的难题。

(P73)

29.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够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因子称为可过滤性的病毒,简称病毒。

(P76)

四、近几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

  2000年:

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埃里克·埃德尔,表彰他们在脑细胞是如何传递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解,并为治疗神经和精神紊乱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2001年:

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的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表彰他们发现在细胞裂变中的重要控制物质,这可以使人们找到癌症治疗的新方法。

2002年:

英国的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表彰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3年: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这项技术使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大脑和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2004年: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包含1000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清楚地阐释了人类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人类为什么能够自觉感受到春天紫丁香的香气,并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取出这种嗅觉上的记忆。

”(请重点关注)

五、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3年: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4年: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请重点关注)

六、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解读:

(请重点阅读其中的粗体字)

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但一种难闻的气味也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

嗅觉不仅让人的感受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对感知周围环境、以至于更好地生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人能够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但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两位神经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通过开拓性的工作,从分子水平到细胞组构水平,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把大奖颁发给这两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包含1000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使我们能理解“人类为什么能感受到春天紫丁香的香气,并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取出这种嗅觉上的记忆”。

  嗅觉是化学刺激(嗅质)作用于嗅上皮(嗅粘膜)所引起的“气味”感觉。

嗅上皮是鼻粘膜的一部分,位于鼻腔深部。

嗅上皮中存在约有500万个可被嗅质激活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嗅感受器。

每个嗅感受器的顶部有10余根特化的纤毛,纤毛埋在覆盖嗅上皮的黏液层中。

在纤毛膜上存在特异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当嗅质与这些受体结合后即使嗅感受器兴奋,使之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送至位于脑前部的嗅球,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嗅觉信息的交换站。

嗅觉信号在嗅球中经过加工后传送至大脑中与思维过程相关的更高级中枢,同时也传送至产生情绪的脑的边缘系统。

  人类可以感觉上万种不同的气味。

嗅感受器是如何对如此多种嗅质分子作出反应——是通过少数几种可以对各种嗅质作出反应的非特异性受体来实现?

还是对于各种嗅质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受体?

这是嗅觉研究的基本问题。

阿克塞尔和巴克正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不直接研究受体本身,而是去寻找编码受体蛋白的基因。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他们发现小鼠约有1000个基因(占基因总数约3%)用来编码嗅感受器细胞膜上的不同的特异的嗅受体。

单个嗅感受器细胞通常仅表达一种受体基因。

组成各类嗅受体的氨基酸链都具有七次跨膜的结构。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三版)在细胞外,嗅受体与嗅质特异结合,在细胞内,它又与GTP结合蛋白(G蛋白)耦联。

这些基因编码的所有受体都是相关的蛋白,但在细节上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各自被不同的嗅质分子所激活。

阿克塞尔和巴克1991年在《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描述了这一发现,成为此领域的奠基之作。

  当嗅质和受体结合后,通过纤毛膜内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环化腺苷酸(cAMP),后者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纤毛膜上的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的开放使纤毛膜去极化,当去极化到一定程度,纤毛便兴奋并发放神经冲动。

同时,G蛋白也可以通过激活磷酸酯酶,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作为第二信使,激活离子通道以及之后的神经兴奋、冲动发放等环节。

阿克塞尔和巴克通过记录单个嗅感受器的电信号又揭示,单个嗅感受器并非仅对一种嗅质起反应,而是可被几种相关分子激活。

已经被确定的嗅质有50万种,按基本特性相近,嗅质可以分为若干大类。

通常每一神经元对同一类嗅质中的几种都敏感,每种嗅质又可兴奋相当数量的神经元。

这种交叉组合的编码方式是人类可辨别并记忆多达10000种气味的基础。

  阿克塞尔和巴克进一步又确定了嗅球的组构。

嗅球有约2000个明确的微区域——嗅小球,数目差不多是嗅感受器种类的两倍。

他们发现,包含同种嗅受体的嗅感受器细胞的轴突聚集于嗅球中的同一嗅小球。

在嗅小球中,同种嗅感受器的轴突与单个僧帽状细胞发生联系,而僧帽状细胞再将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微区域。

被某种嗅质激活的几种嗅感受器所产生信号最终在皮层被整合加工成与该气味相对应的特定模式,从而使人分辨并意识到是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在嗅觉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发现得益于他们的实验设想和采用的技术手段。

他们没有直接寻找受体蛋白,而是搜寻仅在鼻腔上皮表达的基因。

他们的努力一开始成效甚微。

阿克塞尔曾回忆道:

“现在我知道一开始我们为什么失败了,这是因为嗅受体的种类非常多,而每一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又很低。

”当时在阿克塞尔实验室当博士后的巴克提出了三个大胆的设想,大大加速了他们的研究进程。

第一,根据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嗅受体分子非常类似于眼内光感受器细胞表达的一种分子——视紫红质。

因为视紫红质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这类受体都具有跨膜七次的特征结构,也具有共同的保守DNA序列。

巴克便用G蛋白耦联受体所共有的保守序列作为探针去筛选大鼠基因库。

第二,巴克假定嗅受体成员属于一个蛋白家族,于是她致力寻找具有某些相似性的基因群。

第三,这些基因必须只在嗅觉系统上皮组织中表达。

这三个设想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并最终使他们成功地检测到包含上千个嗅受体基因的新的基因群。

巴克后来回忆说:

“在长久的研究历程上,我一直努力尝试,进行过无数次试验,却没有任何值得欣慰的发现。

所以,当在1991年发现了新的基因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特别是这些基因以前从来都没有人见过。

它们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联系。

这一发现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

  阿克塞尔和巴克所发现的嗅觉系统的运作方式也适用于其他感觉系统。

信息素分子可以影响动物的社会行为,这些分子可以被另外两个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所感知;舌上的味蕾同样包含了可检测味觉的G蛋白耦联受体。

  在主要感觉中,视觉和听觉研究早已成就了诺贝尔奖得主。

RagnarGranit,HaldanK.Hartline和GeorgeWald因对视网膜工作原理的研究获得1967年诺贝尔奖;DavidH.HubelandTorstenN.Wiesel因对视皮层功能组构的出色研究获1981年诺贝尔奖;1961年,GeorgvonBékésy因对中耳如何感知辨别声波刺激的研究获诺贝尔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对另一种重要的特殊感觉——嗅觉研究的获奖,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七、综合训练题

1.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二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样。

柱状图

(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没定为l;其余各组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

第1组:

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

第2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

第3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

第4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之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

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2)Grove及Williams对此实验的设计目的是: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当地上与地下分别有相同的竞争者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植物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请说明理由。

2.生物科学史上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代表了生物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首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物质——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从第一阶段迈人了第二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0年6月,美、英、法等国家的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工作草图”,这项成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为在21世纪里生命科学研究向更广阔,更纵深领域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的研究是以描述为主的,可以称为生物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19世纪)最伟大的两项生物学成果是创立了

和。

(2)1900年,孟德尔规律被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展到了生物学阶段。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到了生物学阶段。

(4)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还有,我国在此研究中承担

了%的研究任务。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弄清人类大约个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目前公布的“人类基因工作草图’’是指人类基因的(结构、功能)草图。

在新世纪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将侧重弄清人类各个基因的及相关工作。

(上右图示人类基因组草图)

3.胚胎发育的过程受到细胞核和细胞质,胚胎各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制约。

下图是施佩曼的三个实验,请分析回答:

(1)1928年,德国学者施佩曼做了一个实验:

他用较细的婴儿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结扎成两个关球状,其中的一个半球中含灰新月区和细胞核,另一个不含这个区带。

结果前者发育成了胚,后者则不能。

即使后者含有细胞核,细胞也不能分化,只能发育成没有一定形状的团块。

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施佩曼的第二个实验也是将受精卵结扎,两个半球都含灰新月区,但一个半球含有细胞核,另一个半球不含细胞核。

结果有细胞核的半球能够进行正常的卵裂,没有细胞核的则不能卵裂。

在16个或32个细胞的时期,他让一个细胞核通过结扎处进入无核的半球,结果这个半球也开始卵裂,并且发育成了正常胚胎。

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佩曼的第三个实验:

将原肠胚的胚孔背唇(能发育成脊索,而脊索上方的外胚层细胞则分化成神经组织)切下来,移植到另一个正常原肠胚的腹部。

实验结果,移植物发育成第二条脊索,并且在移植物的上方出现了—个双头怪物。

该实验表明:

在移植物的作用下,移植物周围的胚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三个实验,可以推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水是否真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科学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彼得·阿格雷利用纯的磷脂通过一定方法制成“脂质体”(一种只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泡状结构),作为细胞模型。

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分析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最可能与膜上__________(化合物)有关。

(2)彼得·阿格雷从人红细胞及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8道尔顿的膜蛋白---CHIP28,并证明它就是一种“水通道蛋白”。

选择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证明CHIP—28确实与水分子运输有关的实验基本思路。

5.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同间隔时间取样,进行放射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统计标记细胞的百分数。

A:

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

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

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增加;D:

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E:

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

试回答:

(1)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_h。

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_________,标记的时期是____________。

(2)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_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

(3)当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可能有以下三种变化:

①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②暂停分裂,但保留分裂能力;③停止分裂,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细胞。

以下几种特殊细胞的分裂属于哪一类型?

(填序号)癌细胞_________;效应T细胞___________;记忆B细胞_______。

6.2004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