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01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届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题二十生态系统及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难度适中。

A项错,调查蜘蛛一般采取吸虫器等距取样;B项对,杂食性动物由于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上某种群,数量变化会小于其他单一食性的鸟类;C项错,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D项错,一旦周围的光线、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变色龙,就随之改变体色与环境颜色保持一致,主要是避免被敌害发现。

答案 B

2.(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适中。

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3780+4200)/3192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量(1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的有机物中。

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1483-126=1357,C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缺少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答案 B

3.(2013·江苏,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d,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解析 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土壤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由题图可知,土埋后秸秆残留量最少,A项正确;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B项正确。

如果处理时间提前30天,处理时间段温度高,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速度快,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降趋势,C项错误。

从图中看出,堆放处理的比水泡处理的秸秆残留量多,说明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D项错误。

答案 AB

4.(2015·安徽卷,29)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木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通过干扰雌雄虫间正常交尾而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

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先下降,长尾小蜂的数量随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应该是捕食。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去处还有:

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从而导致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5.(2013·大纲全国理综,33)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______。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解析 

(1)当水温、无机盐、光照等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可大量繁殖,因此施肥可直接提高浮游植物B的种群数量。

其他野杂鱼和鳙鱼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捕捞野杂鱼能降低其与鳙鱼对食物、氧气、生存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这三个种群构成一条食物链:

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大量捕捞鳙鱼使其数量减少,浮游动物A因天敌数量减少而增加,浮游植物B因天敌数量增加而减少。

(3)由于施肥过量,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影响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B呼吸作用相应增强,会使水中溶解氧减少,造成浮游动物A和鳙鱼死亡。

动植物死亡后,水中的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大量繁殖,产生有害气体,使水体发黑变臭,这些厌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1.(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动物和植物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储存的能量,B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通过生产者的固定将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经过食物链食物网能量逐渐散失,不能重复利用,所以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错误。

答案 D

2.(2015·天津卷,1)右图

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较小。

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S型增长,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K值附近呈现波动,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 D

3.(2014·天津卷,3)图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错误。

答案 A

4.(2014·海南卷,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解析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B。

答案 B

5.(2013·四川理综,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答案 B

6.(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及能量流动,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

(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

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

(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7.(2015·课标卷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年龄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主要考查识记能力,难度偏低。

(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比例是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具有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答案 B

2.(2012·海南,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 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种群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不正确。

答案 A

3.(2015·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

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1)0→a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

由于欧洲兔大量繁殖,大量捕食草,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略微下降,袋鼠数量明显下降,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4)引入的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选择,导致大量个体被淘汰,由于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并大量繁殖,d年后,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欧洲兔种群数量逐渐回升。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4.(2014·山东卷,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解析 

(1)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高;

(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B是分解者,C、D是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的主要生物成分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

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考点四 生态环境保护

1.(2015·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结果分析,意在考查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理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A项对,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项错,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不一定藻的种类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C项对,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D项错,10~20%的传递效率使用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

答案 AC

2.(2014·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解析 捕食者往往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可使被捕食者优胜劣汰,使各物种生存能力提高,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D正确。

答案 B

3.(2012·江苏单科,24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小种群不利于对基因的保存,也就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故B错;新物种产生需要较长时间,故C正确;人类不恰当地活动,如过度放牧、乱捕滥猎等会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故D正确。

答案 B

4.(2011·江苏生物,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