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大纲
中国文学的源头:
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
一、神话
《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
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
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
三、历史散文(叙事)
尚书记言体,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记事大纲。
本指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笔法:
文笔含蓄蕴藉,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一字寓褒贬)的笔法。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
最擅长写战争。
不集中写人,在叙事中写人。
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它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
作者左丘明。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言体。
有《春秋外传》之称。
作者也是左丘明。
《战国策》是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定名。
记战国谋臣策士言论。
属纵横家思想。
战国民族精神:
崇谋尚士重利尊时。
四、诸子散文(说理、政论)
孔墨孟庄荀韩。
孔子。
《论语》。
学说核心是“仁”与“礼”。
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兴观群怨。
(2)主张文质兼备,文质彬彬。
《老子》。
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
老子自撰。
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哲理。
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墨子。
墨翟,战国初期人。
学说主要有十项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思想核心是“兼爱”,神髓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阶层的利益。
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
散文质朴、逻辑严密、类喻丛出。
孟子,名轲。
战国中期儒家大师。
思想核心是“仁义”。
哲学上倡导“性善论”,政治上主张“王道”“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观点。
《孟子》气势浩然,善于类比推理,长于譬喻。
庄子。
名周,战国中期人。
与老子并称“老庄”。
包括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为庄子自著。
庄子在哲学上强调相对性,主张“齐物”;政治上反对圣人政治,主张“掊击圣人,纵放盗贼”;历史观上向往“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人生观上主张“弃圣绝智”,使精神超脱。
章法散漫断续,“意接而词不接,变化无穷,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庄子》。
《庄子》大都用“三言”说理,寓言重言卮言。
重言即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寓言为主创作方法。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
战国最后学者。
韩非、李斯皆其弟子。
荀子的思想1、“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2、“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者,“伪”指人为)的哲学思想;3、礼法并举、王霸并称的政治思想。
散文特点:
是学者之文,题大论深;是长者之文,淳厚老到;是通才之文,引证弘博;是赋家之文,辞采缤纷。
《赋篇》是我国最早以赋命名的文字。
《成相篇》以民间歌谣形式写,是我国鼓词之祖。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韩非子。
思想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古今异俗、事异备变的社会历史观;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韩非子》善于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
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寓言故事数量具先秦散文之首。
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语录体阶段,以《论语》、《老子》为代表。
(2)对话式论辩文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3)专题论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五、楚辞
战国时,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作家的诗歌总集。
屈原名平,字原。
《离骚》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时所作。
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为遭受忧患。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艺术:
1香草美人意象构成象征比喻系统。
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正方。
2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大量楚方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结束了诗歌史上群歌互答的时代。
1、它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具有无限的感召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成了中国文人的人格楷模。
2、创造了一个极富幻想的神话浪漫世界。
3、象征手法可概括为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诗歌形式和语言上,打破了四言传统格式,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增加了表现力并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采用了大量方言口语。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
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思想感情。
《九歌》11篇。
首尾两章分别为迎、送神曲。
中间九章娱神曲。
所祭诸神分别是:
天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司命之神(《大司命》、《少司命》)、河神(《河伯》)、山神(《山鬼》)、为国陈亡之魂(《国殤》)。
《礼魂》是送神曲。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是《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国殇》祭祀的是人鬼。
《天问》172问。
先问天地形成,次问人事兴衰,最后到楚国现实。
全诗以一个---曰---字领起。
《招魂》。
为招楚怀王魂而作。
屈原之后,楚以辞赋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为最名。
宋玉《九辩》,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
悲哉!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高唐赋》、《神女赋》开汉大赋先河,还有《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
唐勒和景差无作品流传。
风骚:
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
庄骚:
《庄子》和《楚辞》并称。
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诗歌
比较《诗经》与《楚辞》之异同。
一、从作者、时代及地域看。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305篇诗歌作品。
占绝大多数的风多采于民间,因此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
产于北方地区。
《楚辞》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名。
战国后期。
产于南方楚地。
二、从表现手法看。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显得灵活多样,错落有致。
楚辞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结构宏大,篇幅较长。
楚辞突破了比兴手法的局限,创造出许多融合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三、从内容上看,《诗经》涉猎面很广,有颂赞诗:
怨刺诗:
婚恋诗:
劳作诗:
《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多为士大夫阶层抒情言志。
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四、从风格上看。
一个是现实主义风格,一个是浪漫主义风格。
秦代文学
1、唯一的著名散文家是李斯。
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况的学生。
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可谓骈体之祖。
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堪称碑铭之祖。
2.《吕氏春秋》:
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
简称《吕览》。
为“杂家”。
编著目的,为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论证。
3.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两汉文学大纲
两汉文学
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散文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
第一块:
汉赋
汉赋既可分小赋和大赋,又可分骚体赋和散体赋。
基本内容是上层生活场景,思想是儒学教条。
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西汉前期,宣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是主流,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枚乘《七发》标志着赋正式形成。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作家群再度生成。
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辉煌光耀的时期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司马相如《子赋虚》、《上林赋》,代表赋的最高成就。
扬雄是西汉后期赋主要作家,《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先河。
班固的《两都赋》开京都赋范例。
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极轨
东汉中期至汉末,大赋退出舞台,代之而兴的是抒情小赋,代表作张衡《归田赋》等。
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赵壹《刺世疾邪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汉赋艺术特色:
长于铺陈,表现帝国强盛和皇朝声威,但繁复沉闷。
主客问答结构表述思想,但形成程式,少创造。
长于描写活动大场面,但人物不鲜明。
何谓梁园唱和?
汉高祖之兄子吴王刘濞谋反又不听劝谏,枚乘邹阳等就离开吴而投奔梁孝王。
梁孝王待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诵读辞赋、文酒高会的生活,史称梁园唱和。
第二块:
史传文学
司马迁写《史记》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际”,就是关系。
所谓“变”,就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上自黄帝,下至武帝。
其中,“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最具文学价值。
《史记》开创我国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现实主义的杰作,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
弘扬人文精神,如积极入世精神,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人格自尊精神。
强烈的抒情色彩,常常夹叙夹议,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语言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富表现力。
许多故事题材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互见法:
是《史记》选材写人方法。
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
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