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869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地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东地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山东地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山东地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山东地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地域文化.docx

《山东地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地域文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地域文化.docx

山东地域文化

窗体顶端

山东地域文化

2009-06-2015:

26:

00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

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

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

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

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

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

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

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

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

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

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

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

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

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

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

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

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

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

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

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

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

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

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

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

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

《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

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

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

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身份封过中岳嵩山外,其他所有的封禅都是在泰山举行的,这为泰山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所谓封禅,就是祭天祭地,古代帝王用这种形式,表达对昊天上帝佑护的谢意,并祈求上帝保佑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历代皇帝选中泰山进行封禅仪式,就是认为泰山形体高大、位于东方,是可以与天交流的“天梯”。

帝王能与天对话,表明其威严神圣的地位崇高无比。

古代最初的祭天活动是一种叫“柴望”的仪式,即在山顶燃起大火,借青烟的徐徐上升,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带到天上,实现与天的交流。

“柴望”的仪式是很壮观,山上燃起大火,火中撒上名贵的香料,随着香烟腾空而起,山下万民欢呼,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刻。

泰山祭祀把万众凝聚到一起,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就在这大火与欢呼中完成了升华。

历代帝王对泰山的祭祀封禅,留下了泰山独特的帝王文化印迹。

周代帝王留下了封禅遗址——周明堂,这是所谓先秦72代封禅泰山的帝王中留下的唯一遗迹。

秦始皇帝嬴政是史书正式记载的第一个到泰山封禅的皇帝。

从此以后,封禅逐渐脱离了“柴望”的原始形态,增加了更多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皇帝本人企求长生不老的求仙意识。

汉武帝在位54年,共8次来到泰山,5次登顶修封。

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时,公开了专给天帝看的玉牒书,还为泰山留下了号称天下大观的《纪泰山铭》,洋洋千余言,刻于13米多高的天然峭壁上;武则天封禅泰山留下了著名的鸳鸯碑。

然而,宋王朝时,宋真宗则演出了封禅史上的一出闹剧,把封禅推向了末路。

宋以后的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而是改成了对泰山神的祭祀,规模也小得多了。

泰山宗教。

古谚云:

“泰山神全”,意思是泰山一是宗教历史悠久,古今神仙都有;二是教种门派齐全,儒释道各有空间;三是诸神谱系错综,天地人三界共荣。

泰山这种古今兼备、天人合一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佛教。

泰山以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宗派纷呈而长期成为齐鲁佛教区的中心。

史书记载,最早到泰山传播佛教的是天竺高僧佛图澄的弟子郎公。

公元351年,郎公在泰山建郎公寺,并讲经布道。

著名的大字鼻祖经石峪《金刚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隋唐时代,泰山更是梵音四起,伽蓝毗邻,相继创建了藏佛寺、法华寺、竹林寺、天封寺等禅院。

宋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又为儒家吸收,泰山道教也渐渐并入儒、释。

泰山道教。

古老的原始崇拜,帝王的封禅,给泰山提供了道教发展的沃土。

泰山崇拜、封禅与祭祀都与道教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十分契合;而中国古代求仙访药、长生不死的人生期冀,又推动了帝王纷纷东巡到泰山祭祀天地,因此泰山逐渐成了道教势力的重要基地,道教成为泰山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三教互补。

泰山宗教与其他各山相比,除了政教合一等特点外,更为突出的特色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

中国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三教之间曾不断斗争、争宠,但同时也不断互相吸收交融。

总之,泰山宗教,贯穿了从原始自然崇拜到儒、释、道、天主、伊斯兰诸教的全部历史,从而证明了泰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神山、宗教山。

泰山民俗。

宗教的世俗化延伸,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俗的形态。

因此,泰山民俗亦有着自己的显著特色。

泰山有众多的神祉,而诸神中的绝大多数是民俗神。

东岳大帝、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王母娘娘、石敢当、城隍、人祖、八仙、鲁班、风伯、雨师、火神、龙王、雷神、电母、关帝、药王、豆神、五哥、二郎等,几乎无一不是富有生活情调的民俗神。

其中最主要的泰山神有两个,一是东岳大帝,一是碧霞元君。

影响更大的是碧霞元君。

然而,在民众中,人们更熟悉和热衷的则是“泰山老奶奶”。

在泰山俗信中,有一种事象为“泰山石敢当”就是以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以禁压不祥之俗。

它在中国民间甚为流行,甚至影响国外。

艺术积淀。

泰山是文人的泰山,是政治的泰山,也是艺术的泰山。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一生中到过泰山,泰山成为他孜孜以求文化知识的地方,如今泰山上还有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孔子庙。

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留下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经典名句;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则为后人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句言;唐代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为泰山留下了绮丽的诗文;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成为不朽的诗句经典;清代作家蒲松龄的泰山诗赋《齐鲁青未了·抚台观风》、《登玉皇阁》等,都成为泰山文库中的不朽佳作。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从泰山文化艺术的意义上,可以提到的名字还很多,康有为、梁启超、林纾、冯玉祥、毛泽东、蒋介石、徐志摩、泰戈尔、徐悲鸿、李健吾、刘海粟等,他们都是足以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泰山的文化记忆。

3.泰山精神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与泰山紧密相联,泰山不仅记录下了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泰山以其自身的特征,形成了不断进取、勇于超越的精神;捍卫尊严、永葆正气的精神;积极入世、乐于奉献的精神;善于吸收、勇于扬弃的精神,导引、框限着人们的精神投射方向。

泰山的高大、厚重、向上、不摧、充满生机、包容万物等特征,无时不在影响、感染着人们;而人的意志、理想、追求、性格,又经常与泰山的属性相契合。

于是,无生命的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某些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不断积淀、凝聚、弃劣扬善、推陈出新,辐射到了更为广大的地区,得到了整个民族的认同,具有了影响全民族的力量。

(二)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已发现的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新石器时代的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

文物与名胜。

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的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的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的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

在聊城地青州龙兴寺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区出土的仰韶文化前期的双唇口小口瓶、双唇口细颈壶、弇口浅腹红锛顶残片,仰韶文化晚期的有肩石铲等器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唐固河汉墓群中出土的绿釉陶楼,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聊城光岳楼中遗存的清康熙帝、乾隆帝的诗刻及清代状元傅以渐的手迹,山陕会馆中尚存的12幅古代镌刻楹联等等,均为稀世之宝;全市尚存塔、楼、庙、寺、碑、亭、墓等名胜古迹500余处,建于宋代的铁塔,是中国现存为数极少的铁塔之一;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是中国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建于清初的山陕会馆,是中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为海内之甲观”。

佛寺与佛造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宗教盛行,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佛寺与佛造像,如广饶普救寺遗址、惠民玉林寺遗址、博兴华龙寺遗址、兴国寺遗址、般若寺遗址、无棣海丰塔,以及各县区出土的众多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维摩像等。

造像多为大型碑形,且都装饰华丽,雕工洗练细腻,表明当地古代佛教文化高度发达。

庄园。

位于惠民的魏氏庄园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城堡式建筑,是晚清时期集商人、地主、官僚为一体的魏氏家族宅邸,与四川大邑的刘氏庄园、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

这座古老的庄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学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了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显示了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2.黄河神话传说与民俗

山东黄河沿岸分布着一系列山峰,如右岸,有属于泰山山系的梁山、金山、子路山、华山等,左岸有关山、位山、鱼山等。

另外中低山区和冲击平原的接壤处还有些湖泊及洼地,如东平湖、东平洼地。

黄河沿岸还有许多独特的风景,如黄河长堤捕蝉、黄河落日、黄河故道林带风景、黄河干流悬河、艾山卡口、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

这些山峰、湖泊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的生活区域,形成了丰富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说。

东平司理山北齐摩崖佛造像

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丰富生动、家喻户晓,既具有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深厚内涵,又具有鲜活的地方特色。

这些神话传说主要有三类:

一是关于人物的,二是关于地方风物的,三是一些风俗传说。

如黄河三角洲的董永故事、孝妇河的故事、麻姑庙的故事、白龙湾、鹤伴山、青龙山、海丰塔、火把李和朝阳村的故事,秦皇台、蒲姑城的故事、丘贝风云、宋太祖与扳倒井和红喜砖的故事、王薄和唐赛儿的故事、二月二吃蝎豆、七月十五放荷灯的故事等。

除了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之外,黄河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大多与河神有关,如“大王”、“将军”,还有些水神、镇水灵物等。

大王在民间又称黄河大王、大王爷、河大王等,有六位,最有名的是“金龙四大王”。

有些地方还修建了大王庙,每年举行大王庙庙会。

杨家埠木版年画·春牛图历史上的黄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黄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造船风俗、民工风俗、船商风俗等。

黄河沿岸亦有许多渡口、渡船、浮桥等交通设施。

许多有名的黄河渡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阳谷县张秋镇渡口是黄河与古运河交接处的渡口,在元明清三代是个异常热闹的地方,当年的河工有这样的口谚:

“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这里又有小苏州之称;惠民镇清河镇渡口,作为山东西北部的重要通道,常常将本地有名的清河镇年画传播到西北面的其他省区。

由于黄河是条忧患之河,所以常常需要挖深河道、加固大堤,在这些常年的劳作中,河工们形成了带有黄河沿岸特色的硪号和河工号子。

如《二板号》、《快号》、《十二莲花》、《爬山虎》、《打手硪号》《两头停》、《太平洋》《长号》、《短号》、《二八号》等一百多种硪号。

常见的河工号子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等。

山东黄河沿岸的剪纸、泥塑、年画、印染、刺绣、编结等民间手艺异常璀璨。

沿黄一带是重要的棉产区,所以盛行棉纺、织布,在这些自制衣物中,最能体现

当地人与大河息息相关的情怀的就是“紫花布”了。

这种布做出来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与泥土同色,而不怕风沙污染,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另外,滨城、利津、博兴、广饶等地简洁明快、粗犷豪放、喜庆吉利的民间剪纸名扬海内外;博兴做工精巧、造型新颖的草编、柳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内外;惠民河南张的造型质朴、寓意吉祥的泥娃娃(扳不倒)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黄河流域民间工艺大多历史悠久,传承着浓厚的古风意蕴。

3.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

在母亲河的哺育下,山东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文艺作品。

从古到今,难以尽数。

在菏泽地区有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江等大批圣贤,至今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陈王台、百狮坊、范蠡湖、秦王避暑洞、仿山遗址、孙膑故城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聊城的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其“文章为一时之冠”;“千古奇丐”武训,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在近代和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国画大师呼盉斋、李苦禅为中华学术文化和艺术文化留下传世之作;张自忠、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曾在德州下帷读书;“滑稽之雄”东方朔,文采风格,卓然一家,是相声的祖师爷。

滨州有惠民的孙武、邹平的伏生、随母嫁到邹平的范仲淹等;明初发生在蒲台县(今博兴县)女豪杰唐赛儿领导了农民起义;而一代大儒梁漱溟选择黄河岸边的邹平施展自己的抱负,进行了乡土建设试验。

在历代的文艺作品中,描写到黄河的更是卷帙浩繁。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是绘画,都显示出厚重的黄河文化特色。

诗歌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晚泊无棣沟》、元代张养浩的《谒范文正公祠诗》、清代施闰章的《望长白山》等,浸染黄河浑厚的文化之风。

抗战时期产生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更是形象的表达了黄河以及黄河沿岸人民那种不可阻挡的雄浑气势。

山东吕剧地方戏曲《小姑贤》、《借年》、《墙头记》、《姊妹易嫁》等长久不衰,深受百姓喜爱。

建国初的吕剧戏《李二嫂改嫁》轰动全国。

4.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和人文精神

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吨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次大的移民:

第一次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桐与河北枣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垦利、利津、沾化一带;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和部分油田的移民,主要分布于东营市东部地区。

除此之外,小规模的移民更是源源不断。

贯穿古今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如今黄河三角洲的许多地名还保留着移民的痕迹。

以沾化县为例,422个地名中,248个出现于明初,42个出现于1935年。

由于地名产生的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命名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早期的多以地形、姓氏、职业命名,如吴家、崔铺、豆腐李等,近现代则具有较多的社会文化含量,突出了时代特征,如爱国、联盟等。

以“屋子”为后缀的地名则反映了移民“赶黄河”的游走式农耕方式。

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将各自的乡土文化载入黄河三角洲,既彰显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互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兼容并包、一体多元的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这里拥有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油田人大多是从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迁徙来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精神和文化,这种多元性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文化迅速融合,并创造出巨大的活力。

正是这种新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和精神,促使了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的发展和跨越。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有着繁盛的齐国文化,秦汉至清末又是各种文化交融发展,近现代时逐渐成熟,在黄河三角洲形成新的渤海文化。

总起来看,齐鲁黄河文化,有着务实性、抗争性、多元性特点,具有兼容和谐的群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忠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宽厚忠孝的仁爱精神和勤奋节俭、灵活务实的创业精神。

(三)孔孟文化

孔孟文化,在这里主要是以指孔子、孟子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与孔孟所在生活地域共同产生、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地域性文化。

1.孔孟其人与学说

孔子与其学说。

孔子,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即今山东曲阜。

是春秋末期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出生时,原先的贵族家庭败落了,少年时代的孔子和母亲一起过着贫贱的生活。

孔子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刻苦学习,发愤进取。

孔子一生努力追求为政和做人之道。

他主张学以致仕,学而优则仕,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仕途艰难,在数次从政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他致力讲学,从而开辟了一条私人授业的道路。

受“忠君尊王”思想的支配,定公九年(前501),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即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地区方的长官,后来又历任主管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司空”和掌管司法与外交事务的“司寇”。

孔子在鲁国任职参政后,表现了非凡的才干。

他为中都宰时,中都的政事成为外地效法的榜样;做了司寇后,在外交上取得了夹谷之会胜利,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声誉。

孔子在鲁做官时,取得了卓著的政绩。

但是,孔子终因与鲁国君王政见不同,逐渐被疏远。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55岁的孔子带着一批弟子忍痛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艰辛漫长的历程。

公元前483年,68岁的孔子被弟子季康子派人带重礼请回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和执政的季康子对孔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向他请教为政之道。

但季康子的所作所为,最终与孔子的政治思想背道而驰。

因思想相佐,孔子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

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实施“文、行、忠、信”,和“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的四科教育。

孔子一生教授弟子3000,成名者就有颜回、闵损、宰予、冉求、仲由、曾参等70多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离开了人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为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实现“小康”、“大同”的政治思想,他尊周公,建礼治,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

同时,孔子强调道德教化,把它看成为政之道的重要内容。

他以“仁”为中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廉、耻、刚、毅、木、讷、义、勇、谦、和等道德条目和规范,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一系列正心、修身的修养方法。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过犹不及”的“中庸”,其调和的思想打上了鲁国崇尚先王之训,讲求礼、乐等传统的烙印。

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与其学说。

孟子,名轲,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孟子是在非常严格的家教中长大的,母亲的三次搬迁对孟子的影响很大。

孟子年幼时,他的家在坟墓附近,孟子做游戏时就经常学着埋藏死人。

孟母发现后,就把家迁到集市的附近居住。

然而,年小的孟子又开始模仿商贩叫卖。

孟母再次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居住,她要让孟子从小学习礼仪,“设俎豆,揖让进退”。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慢慢长大,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即司马迁所说的“受业子思之门人”。

据考证,孟子的师承关系是由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相沿而来。

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春秋》。

他虽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确属子思学派,他与孔丘、子思乃一脉相承,以至于后人称“思孟学派”。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以孔子的护法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捍卫“孔子之道”。

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使自己成为孔子之后又一著名的儒学大师。

为了实行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尊贤任能主张。

在世界观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论的继承者。

“孟子道性善”,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乃是人性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孟子的天人合人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溯源于天、归本于人的思想,对汉儒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他的人生经历也与孔子基本相同。

青年时期,孟子刻苦学习和开业授徒。

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始终没能实现政治宏愿。

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二十几年游历各国外,主要从事教育活动。

孟子培养出了不少弟子,比较著名的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孟仲子等。

孟子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终年84岁。

2.悠久的鲁都历史文化

《史记》记载,鲁都曲阜是黄帝的生地,轩辕黄帝原来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