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606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与评价 模拟试题.docx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内在评价)。

2、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是(时间取样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4、为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属于(课程补充)

5、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提出(CIPP)课程评价模式。

6、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是(教师行动研究

)。

二、单项选择

1、课程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中心思路、过程中心思路和整体设计思路,其中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B)

A.泰勒B.博比特C.查特斯D.塔巴

2、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是(B)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活动课程D.校本课程

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课程评价方法属于(B)

A.量化评价B.质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形成性评价

4、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

A.地方课程B.学科课程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是(D)

A.教材的改变B.组织方式的改变C.知识与理解的改变D.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6、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

A.社区服务B.劳动实践C.技术实践D.信息实践

7、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决定生活的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的课程设计法是(B)

A.活动分析法B.社会调查法C.经验法D.客观法

三、多项选择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有(ABCD)

A.发展性B.整体观C.多元化D.过程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ABCD)

A.漫长性B.生长性C.阶段性D.多面性

3、下列整理资料与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中,属于定性处理方法的是(CD)

A.普通综合评价法B.模糊综合评判法C.哲学分析法D.系统分析法

4、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包括(ABCD)

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整合D.课程补充

5、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亲历性原则B.自主性原则C.协同性原则D.整合性原则

6、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科学性B.人文性C.完备性D.适应性

7、研究性学习包括哪些内容领域(ABCD)

A.人与自然关系领域问题B.人与社会关系领域问题

C.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D.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

四、名词解释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

3、教师实践性知识: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

4、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过程中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5、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

五、简答

1、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3)课

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绝提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六、论述题

1、试论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1)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2)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3)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4)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5)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6)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各点适当展开即可)

2、论述实施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项工作:

首先,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

其次,准备观察所需辅助工具。

在此,确定观察途径。

(2)实时观察。

观察者通过适当的观察渠道进入观察地点,熟悉观察环境,并接触观察对象。

在实际观察中要注意:

a灵活地执行观察计划;b抓住观察的重点;c注意做到观察、倾听、询问、查看、思考等五个方面相互配合;d做好观察记录。

(3)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

观察结束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

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序获得的;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获得的,则应该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核实;如果观察时小组进行的,可将观察者之间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小组要进行讨论和验证;对于较重要的问题,应该注意观察时间的长短。

七、案例分析

让我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书本是人才成长的营养,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作成了另一番解释。

有人把校园当做铸造万能钥匙的炉子,认为只要进了炉,出来就是人才;有人把书本当做正确的航标,认为跟着它,就不会错。

其实,这些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

校园学习只是手段,书本知识只是拐杖。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走向社会。

在我们青年人中,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

在学校只知道学,至于如何用,如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却一无所知。

哪些“书虫”也该从书中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现在不再是“八股时代”,而是信息时代,竞争的时代。

只空有知识,却不知如何动手是很危险的!

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结合案例,请回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是(泰勒)。

2、课程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

3、评价方案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

6、(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呈现的内容的基础,后面呈现的内容是前面呈现的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二、单项选择

1、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

A.纸笔测试法B.访谈法C.问卷法D.实验法

2、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C)

A.地方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校本课程D.班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都为(D)

A.记录B.描述C.汇报D.观察

4、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是(C)

A.选修课程B.国家课程C.必修课程D.校本课程

5、美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L.Stenhouse)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B)

A.批判模式B.过程模式C.外观模式D.实践与折中模式

6、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是(A)

A.事件取样法B.时间取样法C.实况记录法D.日记描述法

7、以拓宽课程的范围、开拓课程的深度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是(C)

A.课程补充B.课程新编C.课程拓展D.课程整合

8、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D)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效果评价D.诊断性评价

三、多项选择

1、国家课程的特点包括:

(ABC)

A.权威性B.多样行C.强制性D.灵活性

2、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有(ABC)

A.学生的需要B.社会生活的需要C.学科的发展需要D.教师的需要

3、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AC)

A.结构性观察法B.直接观察法C.非结构性观察法D.间接观察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包括:

(ABCD)

A.综合性B.实践性C.探究性D.生成性

5、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ABCD)

A.认知性内容B.道德性内容C.健身性内容D.审美性内容

6、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ABC)

A.层次分析法B.两两比较法C.对数加权法D.平均数法

7、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有(ABCD)

A.全员参与B.任务驱动C.多种形式D.课内外结合

四、名词解释

1、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一个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五、简答题

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提出的五种课程:

要点提示: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2、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1)各学科(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

(2)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

(3)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简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1)环境分析

(2)课程目标设置(3)课程组织(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各点适当展开论述即可)

六、论述题

1、论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要点提示:

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

“公平发展”的理念是指一切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而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的公平教育。

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

这是选修课的直接价值支撑。

“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在大众主义教育时代是对立统一的。

“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

“个性发展”也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差别、分轨式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使非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合法化。

这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必修课与选修课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和陪衬,它是具有独立相对性的一个课程领域。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在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因此,“优待”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从长远看,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选择能力。

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选修课程也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经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学习。

所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2、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答案要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案例分析

英语课程生活化

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贫乏,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影响,英语教材也不可能囊括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跨越教材,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

教材的补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理想等方面。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比如利用猜谜游戏让学生猜的“Whatishisfavoritecolor?

”,学生可以猜测“Doesshelikered?

”,“Yes,shedoes.”

2、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感觉温馨的地方。

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具等如何用英语表达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

我们还可以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拓展。

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家庭成员,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和表达,并互相交流。

使英语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学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3、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学习,运动,游戏,认识很多朋友和老师。

学生很想知道校园里的很多设施用英语怎么表达。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教会学生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材料主要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哪种基本策略?

(1)课程补充

2、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策略?

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在选择补充材料的时候要选择学生能理解、感兴趣、可以激发思维的内容,以达到课程补充的目的,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度地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

(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A.课程改编B.课程扩充C.课程整合D.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斯塔弗比姆B.斯太克C.斯克里文D.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A)

A.评价关注的焦点B.评价的实施阶段C.评价的对象D.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A.地方课程B.国家课程C.校本课程D.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

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

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D)

A.经验法B.客观法C.主观法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A.教材的改变B.组织方式的改变C.角色或行为的改变D.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A.项目活动B.主题活动C.研究性学习D.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A.忠实取向B.互动调试取向C.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A.人与自然B.人与社会C.人与自我D.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A.组织发展阶段B.专业发展阶段C.心理发展阶段D.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A.实践性B.社会性C.服务性D.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A.标准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协调功能

6.经验方法是利用多位专家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进行指标筛选的方法,下列属于经验方法的有(ACD)

A.对演法B.测验法C.头脑风暴法D.特尔斐法

四、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它的制定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并体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意图。

2.直线式:

直线式是把课程内容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重现。

3.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4.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有哪些?

答: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有四点: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得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2.校本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

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优势: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可以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教师能够比较充分把握校本课程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可以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及积习难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课程的满意度。

校本课程的缺点:

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

3.研究性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优点:

1.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观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适用面广,能有效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同时进行观察;6.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

1.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语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六、论述题

1.试论目标评价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答:

目标评价模式的内容主要是:

(1)评价观点,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描述人的行为的变化,评价就是判定这洗呢行为变化实际发生的程度的过程。

首先,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其次评价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至少要两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