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549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docx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我的作文革命(管建刚)

作文,给人带来尊严和荣耀  

    □管建刚(江苏省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

  

    我做语文老师纯属偶然。

我是在村子里长大的人,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是个农民,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

我不知道世界上除了教科书外,还有无以计数、永无穷尽的报刊书籍。

我的数学一直不错,语文一直平平。

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语文扣了28分,其它五门功课也扣了28分。

念了中师,志向是做数学老师。

    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谁都拿它没辙。

毕业那年,一场大病,一病就是整一年。

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校长说,教数学得管两个班,教高年级语文只管一个班。

我没有教过书,心想管一个班总比管两个班轻松,于是要求教高年级语文。

就这样,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从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

    当年考师范,大都抱着跳出田脚落的愿望,没想临到最后,我又回到村子里。

村小都是中年民办老师,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抱着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冬风、秋雨、春寒、夏躁……一个人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内心的糟糕可想而知。

这种糟糕总要发泄出来,人才会平和一些。

我在工作手册上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

一天,《散文诗》杂志竟来了用稿通知单,我的一篇文章要在上面发表。

我欣喜异常,对写作产生了信心。

后来,我写了篇小文《三月》,投给当地市报,刊登了;我又写《四月》,刊登了;我又写《五月》,接着又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

    一路写下去,我不怕写作了,并且,我深深感受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作文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作文神奇地恢复了我的自信。

作文,还给我带来了荣耀。

通过文字,至少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在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每一个阅读者都是我真诚的听众。

多年以后,有人见到我说,你就是管建刚啊,当年在村小写散文的那个。

作文,就这样给我带来快慰的成就感。

    这些体验让我明白,作文是发出我的声音,让更多的人——读者——听到这种声音。

我们的作文教学呢,所有的学生习作都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老师。

当学生写着“爸爸,我想对你说”、“妈妈,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习作时,他们知道最终看到这篇作文的是老师。

这是一种怎样的作文状态?

在这样一种畸形的作文状态下,作文教学怎能不向畸形发展呢?

    对作家而言,个人的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创作。

对语文教师来讲,他自身的写作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作文教学。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惧怕写作,或者说没有写作的意识和愿望,注定是教不好作文的。

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

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我开始关注作文,我开始反思作文:

一个从小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的人,走出校门,以记录心情的方式写作,第二年便在一家颇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习作,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写作的实践,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所谓的指导;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情感的倾述,而不是按照规矩条文去写应试文;意味着作文重在感受成功心境,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分数或等级。

我也由此明白,作文并不难,既然像我这样一个先天不足到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的人,也能写好作文,那么今天的学生就一定也能写好;既然像我这样一个先天不足到从小只看过几本连环画的人,花一年时间的写作实践就能发表习作,那么只要学生愿意写,一年时间也一定能出现大的量变乃至质的飞跃。

    阅读是一种吸收,吸收是内敛的,获得内心的充实与祥和;作文是一种输出,用文字的方式输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声音。

它应该带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因为从此之后,人有了自然之外的、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第二种说话的方式,古人把能用笔写话称为“开笔”,举行盛大仪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文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它是在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是在给我们带来尊严,给我们制造荣耀。

如果作文不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生活和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问题,那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作文了。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不愿意写作文,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作文和作文教学站在纯粹的考试上,给学生带去的是胆怯,是害怕,是挫败,是自卑,是耻辱!

    我反复思考的是:

怎样让我的写作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实践?

怎样让我所获得的那份美好的写作经历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的一种生命状态?

  

   拿起笔来,在报上说话 

  ——我的作文革命(连载二)  

    □管建刚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用笔说话,是济说话之穷后的一种补充。

在表达的世界里,口语和书面语呈互补的状态,互补的不仅是表达,也是人的影响力。

作文给作者带去荣耀的主要途径是发表。

发表,能使作者发出更广阔更洪亮的声音。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

但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习作,这种可能性不大,要让每个学生经常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习作,可能性为零。

我知道自己被调动起那么大的写作兴趣,是因为那一年我一直处于“十二月”的写作的亢奋之中。

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较为持久的写作亢奋期,就必须有经常性的发表的刺激。

这是个难题。

    我想到了创办“班级作文周报”,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发表阵地,让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让学生的名字时常出现在班级作文周报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

每个写作者都会记得自己的文字和名字出现在报刊上那种兴奋与激动。

一方面是发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伴随而至的,还有取得这种说话方式的权利的获得感、成就感,这种获得感、成就感,刺激着写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去写作。

    一个人总是处于某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之中,这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对个体的评价和看法,对个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于学生而言,班级是学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伙伴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一个学生接二连三地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习作后,班上同学必然会对其刮目相看,这个学生由此会迅速地树立起强大的写作信念,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班级作文周报”,八开纸,正反两面,每周一张,量适中,周期适中,成本也不高,利用“办公一体机”制作,每张周报不超过一毛钱。

学生所写的大都是班级中、伙伴间的事,这些描述、记叙同学生活的文章,会引发学生很强的阅读欲望,想看看上面又讲了哪些班上的新鲜事,想看看自己的伙伴写了一篇怎样的文章,想看看哪篇文章里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想看看有没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想看看有没有人说自己的好话,想看看有没有地方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想看看有没有地方同自己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必要拿起笔来申明一下或争鸣一下……这种阅读过程会使学生产生要说话的感觉和状态。

我们知道,要想消除或增强报纸上的文章的影响,惟一的方法就是拿起笔来写,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用笔说话的良性循环。

学生一旦在周报上发表了习作,就会获得一种用笔说话的得意感,感受到取得这种说话权是多么光荣,为了保持这种光荣的情绪体验,就会尽可能地到周报上去说话,就会尽可能地拿起笔来写作,并且尽可能地把习作写好,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个表达欲望的激活问题。

    作文中,学生经常会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一些老师也以为学生生活比较单调,没什么可写是正当原因,于是想方设法地搞活动写作文,搞到最后,学生一听到活动就问:

写不写作文?

言下之意,如果写作文,那么活动就不要搞了。

其实,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故事。

我还认为,在这个教育异化较为严重的状态下,学生们有更多的苦恼和困惑,这些苦恼和困惑他们不想压在心头,他们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闷在心里是会出事的。

用文字的方式去发泄,实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热衷于交笔友?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摆弄手机短信?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交网友在网上聊天?

文字这种说话方式有其特殊的优势,文字的对话有着一种特殊的韵味。

不管这个世界的电信怎样发达,我相信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情书,文字里那种无声胜有声,那些当面不好意思说、内心里又很想说的滚烫的话语,收信人阅读时从文字里吸收到的种种无法言说的、带着对方体温般的柔情蜜意,都不是电信能取代的。

因为人类的一些观点和情感,转化为语言的时候,一些适合当面说,一些适合人去转述,一些话,就特别需要借助文字去传达。

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作文周报的创办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心灵的场所,用术语的话说“作文和育人”可以很好地连接在一起。

    关键是,要让学生敢于把心里的话掏出来,敢于说内心的话,真心的话。

我认为,“师生平等”在办好班级作文周报这个事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师生之间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如果教师是个拿着判笔的判官,学生就不敢说真话、不敢掏心里话。

怎样衡量师生之间实现了真实的平等?

我认为显性的标志是:

学生敢在文章里批评老师,敢到班级作文周报上去指出老师的不足、不对。

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对于一个和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线老师来说,绝对公正、公平和完全合理、没有任何偏颇,那绝不可能。

而在学生的世界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稍微偏颇的评价,都会在其心里引起巨大的波澜。

这,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但是如果学生感受不到师生是平等的,他就不敢写,不愿写,因为这是要发表到班级作文周报上去的,这是“不尊重老师”的如山铁证。

我的做法是,当班上出现第一篇学生批评老师的作文时,我就马上把它发表到班级作文周报上去,并表扬他敢说真话、心里话的勇气,该向学生道歉的要道歉,该马上更正的要更正。

这样,学生就敢于拿起笔来说话,说实在话,说真心话。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班级作文周报办了200多期。

应该说,我们的实践方案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说它有操作性,是因为每一个老师都能照着做;说它有实效性,是因为每一位照着做的老师,都能在作文教学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四年级时照着这套方案去做,第二年,她班上的学生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作文80篇。

这归功于那位老师的踏实,也归功于整套方案细致的操作设置。

那么,这些操作是怎样的呢?

  

  

  

  

    构建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框架  

    □管建刚

    我班的班级作文周报叫《评价周报》,此名蕴意学生在评价中走向生活与交际。

为使班级作文周报能够正常出版,我给每位学生配一个周记本,名为“评价周记”。

“评价周记”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每日简评”,周一到周五每天写三五行,记录当天最值得记录的人、事、物。

朱光潜教授说,选择是文学最重要的功夫,确乎其事,“每日简评”就是要锤炼这双发现与选择的眼。

二是“一周点评”,内容一般从周一到周五的“每日简评”中选,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有关联的两个或三个事例,写成稿子向《评价周报》编辑部投稿。

每期《评价周报》选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稿件。

录用稿件不能过多,要使学生有适度的饥饿感,要让学生感觉到,他(她)能在周报上发表作文但必须用点儿劲。

这种状态,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评价周报》定期出版,出版日期定于周末。

这样安排,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看班级作文周报,周六周日家长也相对空闲,会关注《评价周报》。

每带一个班,第一期《评价周报》我会给每位家长送上一份,让家长知道班上有这么一张作文周报。

从实践来看,家长和孩子争看《评价周报》的故事时有发生。

家长看到孩子发表习作了,就会鼓励他(她)再接再厉;看到自己的孩子没发表习作,就会要求他(她)这周要认真写,争取下周发表。

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评审、找错别字等,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了“家校”联合。

    每周一,学生把稿件投到《评价周报》编辑部——语文老师那儿。

起初,编辑部的编辑是语文老师一个人。

随着操作的熟练和学生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编辑部可以在学生中招募业余编辑,轮流让学生参与到选稿中去。

放学前,教师宣布本周《评价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名单的时候,往往是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激动者最激动、失望者最失望的时刻。

不管怎样,当作文能在学生心目中掀起这样一种情感波澜的时候,作文教学就在悄悄改变。

    学生拿到稿件后,当天就多了一项回家作业,即用红笔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修改,只有修改后,才能得到老师正式鉴发的盖有编辑部印章的《稿件录用通知单》。

学生对发表习作充满了喜悦之情,因此多这一项修改作业心甘情愿。

修改后,学生自行到微机房(或家中电脑上)进行文字输入,将输入的文字于周四中午前交给老师。

老师将输入电脑的文字编辑和排版,打出一份样报,由一位专门负责的学生将样报裁剪开来,发到每位小作者的手中,请每位小作者进行最后一次的校对,力求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展现在公众面前。

    教师的编辑、排版以及印发的工作,将占用老师近半天的时间。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一般是从四年级起搞作文革命的),学生使用电脑能力的提高,只要稍微留意,完全可以在班上培养一两个“电脑高手”,把这些事情交给“电脑高手”去做。

到时候,教师只要审阅一下,交给“办公一体机”印刷就行了。

    作家王安忆说“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记忆有多深,生命就有多厚,老的时候依靠着夕阳有很多可以想念的事儿,那是一种幸福。

我们成年人如果阅读孩提时代信手涂下的东西,会感到别样的温暖。

现在我的电脑里躺着近200万字的周报,那里面记录着学生们的童年生活,它潜藏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坚信那不仅仅是习作,那是一个用文字封存起来的童年,总有一天,我的学生会前来领取属于他们的、一去不复返的童真世界。

    但是,学生往往不会认识到这么遥远的事儿。

要坚持不懈地办好作文周报,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留住一份童年的记忆,那将是一场意志和智慧的考验。

比如说,开始数月,学生对班级作文周报充满新鲜感,兴趣高涨,但新鲜感一过,劲就泻了;比如说,有些作文后进生思量自己水平不行,再怎么也上不了周报,干脆就当读者吧……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

好在,我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办法总比困难多”之一:

等级评奖  

   ——我的作文革命(连载四) 

   □管建刚 

    办了《评价周报》,起初学生的兴致高涨,不久后下跌了。

我知道,必须有一套坡度性的激励机制,来刺激学生不断写作。

    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件事关学生“集卡”。

学生收集方便面里的卡,疯狂到了买方便面时光拿“卡”,不要“面”。

很多班主任因此批评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

第二件事和我女儿有关。

中秋节走亲戚,亲戚家有一盒很考究的月饼,每一个月饼上都有一个很漂亮的“心”字形的铁皮盒。

亲戚给我们每人一个。

女儿说月饼给我吃,但我得把那个属于我的月饼盒子给她。

当时我马上想到了“卖椟还珠”,但是女儿蛮聪明可爱的呀。

这两件事让我明白了,孩子就是孩子,小孩的价值观和成人不一样。

在孩子眼里,集“卡”的快感和成就感就是比吃“面”强,月饼盒子就是比月饼更讨孩子喜欢。

教学如果尊重孩子的眼光和价值观,很多事情做起来,学生就感兴趣,带劲儿。

于是,我想到了给学生发卡,把学生收集方便面里的“卡”的劲儿,移到作文上来。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

所谓“刊用纪念卡”,即一张名片纸,发卡时在上面写一段话,如:

“你的文章真棒,希望下次还能在报上见到你优美的文笔。

”“未来的小作家,从这里起飞吧!

”“小心,别落下了!

”“写得真好,周报上又留下你童年的影子。

”后来,其他班级一起参与作文革命实验,就专门制作了“刊用纪念卡”,设计了几套激励性的话语,供教师签发。

“刊用纪念卡”上的图案很多,有各式摩托车,各式汽车,各种花朵,各种风景,各类字画。

发纪念卡的时候,我说“奖你一辆高级摩托车”、“奖你一辆小汽车”、“奖你一朵漂亮的花儿”、“奖你到桂林山水去旅游”……久而久之,学生都以拥有各种纪念卡为荣。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设计了激励坡度。

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状;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学生,再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5篇文章,就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的同学,再发表7篇文章,就可以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的同学,有资格出期“个人专刊”。

所谓“个人专刊”,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一个学生之手,并且规定,所有文章都必须是一个月里写的——这一个月,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高峰写作体验。

“个人专刊”面向全校发行,学生可以获得最高荣誉——“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这种评奖方式基本能保证学生一年的写作兴趣。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

我在实践中比较注意的是:

    第一次选稿要偏心。

主要是偏向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因为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优秀的学生产生不服气的心理:

他行,我怎么不行?

也使后面的学生产生一种希望:

我只要稍微再努力一点,也行啊!

第一次选稿最好有作文后进生的习作,使后进生们也感受到“我行,我可以”。

    第一次发卡要隆重。

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

我时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放在电脑里,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

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力量就不是一点一时了。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

第一批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感到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的荣誉;之后,可以适当多一些,中间要尽量让所有学生赶上——教师选稿不同于编辑选稿,要面向全体。

最后一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不要让他们产生“我是落后分子”的念头。

    第一次要求要放低。

学生写作文对字数规定很敏感。

我一般和学生商量“一周点评”写多少字。

我总要在他们的愿望上再降低些,但每写一个月,就把要求提高一点,一两年下来,那就很可观了。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

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一周点评”我会和学生一起写。

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第一期周报上我会尽可能地安排自己写的“一周点评”,这种示范比说理更有效。

    这里,还必须要强调的是,要多刊登发生在学生眼皮底下的事儿。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拿起笔来说真话就是好作文,周报才有生命力。

知心朋友敞开心扉的谈话,才精神愉悦,说着说着,三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

班级作文周报必须引导学生说真话,必须把学生说真话、讲真事的文章用上去,学生才会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才会有优良的写作氛围,学生才愿意去看自己的报纸,才会愿意为自己的报纸写稿件,才会感到拿起笔来说话是一件多么开心、多么有意思的事。

    

    积分活动  

    □管建刚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作文兴趣的萌发和巩固也是个长期的过程。

“等级评奖”系列活动能管学生一年的写作兴趣,第二年再这么做,学生肯定不起劲。

人,都喜欢新鲜的玩意儿,小孩子更是如此。

    第二年我们开展系列“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一篇习作,就能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

比如学生甲发表的习作是420字,就获得420分的积分卡,学生乙发表的习作是851字,就获得851分的积分卡。

一学期下来,累计的积分,是学生“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依据。

    实施“积分活动”,有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

以前教作文,要让学生写长,真是比用力挤快空了的牙膏壳还费劲。

老师对学生说,这篇文章哪里写得不够具体,需要如何改。

学生表面点着头,心里那个恨啊,恨老师没事找事,不给他/她好日子过。

现在呢,文章写得长,积分就多,谁不想写长些多得些积分?

特别是得知作文被录用的学生,马上修改,把能够写得具体生动一点的地方,尽量写得具体一些,挡也挡不住。

假如老师给他/她指出哪个地方写得不详细,需要怎样写,读起来才使人清楚、明白,学生态度之诚恳,修改之主动,都没得话说。

    我一直认为,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练笔,只要学生拿起笔来,愿意进行汉字的排列组合的游戏,只要学生是真心参与的,写的数量上去了,总有一天会带来质的飞跃。

    当然,作文积分也有系列活动,系列规则,不然做起来也乱。

    

(1)基分。

即学生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积分。

    

(2)扣分。

每一期《评价周报》出版后,都有四人小组——按顺序轮流——对报上的习作进行评审,每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就从“基分”中扣去该篇习作10分;每发现一个病句,就扣去20分;每发现一个诸如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

一期报纸所扣下的分数,作为奖励,奖给评审的四位同学。

这样,四人小组评审时,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脑子都开得足足的,都想多奖到一些分数啊。

这就迫使每个发表作文的学生,修改时不敢有丝毫马虎,一个错标点就得扣10分啊。

    如果发现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是抄袭的,收回积分卡,再罚积分卡上的分值;如果所抄袭的作文又在外面的报刊上发表,没收稿费,再罚一倍的分值——发表抄袭作文会造成不良影响,学生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从而懂得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乃至人格负责。

班级作文周报的诱惑力越强,学生就越希望能发表,也就越容易出现抄袭作文的事。

好在作文周报处在同学的眼皮下,抄袭事件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对于抄袭事件,我不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引导得好,利用得好,就是资源。

我一般都引导学生拿起笔来,谈对抄袭事件的看法。

这样处理,一是制造舆论,二是增加练笔机会,三是学生由此会明白,作文是用来与人对话、交流的。

    (3)加分。

有扣分,必然有加分。

加分项目之一是《评价周报》编辑部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

一等奖加300分,二等奖加200分,三等奖加100分。

点题征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熟悉写命题作文,平时给编辑部写的稿件都是自由作文,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不一样,必须要让学生实践命题作文,不然,考试会有问题。

二是想像力的培养和发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平时的稿件大都写现实生活,每月点题征文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个加分项目是,如果学生发表的习作被评为“上期佳作”,就加100分。

如果在正式报刊发表了,再加200分。

什么是“上期佳作”?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一的语文课,学生要对上周作文周报上的学生习作投票,选出你认为最好的5篇习作。

这个活动,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作文的鉴赏和审美眼光。

    第三个加分项目是,每个月写完一本周记本(即学生常用的小练习本),加400分。

写完本子要得到加分,须符合以下条件:

A、每行字不少于20字;B、每个“每日简评”间空两行;C、字迹潦草者不得分。

90%左右的同学一个月都能写成一本,约5000字,一年就是6万字,相当于64篇的大小作文。

最多的同学,一个星期写完一本,一个月写完四本,两万字,好几个同学一年写了二十多万字。

负担都是相对的,有动力,就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有成就感就不觉得苦、不觉得累。

    第四个加分项目是,出“小作家专栏”,每出一版“个人专栏”,可以得1500分。

对小作家的专栏,班级为他们开作品分析会,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激励。

    (4)排行榜。

学生的作文积分,有学生专门负责统计,每月底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列一个“积分排行榜”。

“排行榜”分四个军团,每个军团都分冠军、亚军和季军。

“排行榜”每月一次,到下一个月,一切重新开始。

    这样做,一是使每一个军团的学生都有争当冠亚军的希望和决心,二是使第四军团的学生想到第三军团去,第三军团的学生想到第二军团去,第二军团的学生想到第一军团去。

教师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打乱每个月的“排行榜”,要有意搅动“排行榜”,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

  

    “发稿费”活动

   ——我的作文革命(连载六)

    □管建刚  

    依托班级作文周报开展“积分活动”,又可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上一年作文。

按我的“作文革命”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