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506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闵行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答题时客观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40题,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古代东方文明成果的是

①种姓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伊斯兰教 ④象形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②③

2.从《吠陀经》有关颂歌、咒语看,早期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之初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因此,当时的种姓

A、是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精神鸦片B、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C、实质是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系统D、主要是为了区别不同民族和血统

3.歌德曾评价《古兰经》说到:

“(它)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

……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它的价值在于

A、文辞优美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

B、富有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其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D、提供了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

4.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使受迫害、受歧视的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392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禁止其他宗教活动。

罗马帝国改变对基督教政策的目的是

A、基督教徒由穷人扩大到社会上层分子B、基督教教义中反罗马因素的消失

C、利用基督教维护日益衰落的帝国统治D、基督教瓦解了罗马帝国道德体系

5.中世纪西欧城市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

①使欧洲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

②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瓦解

③城市与王权的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制度形成

④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这是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

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基于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于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地尚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7.姜寨遗址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始聚落遗迹。

下列考古成果中,其中最能够反映这一遗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是

 

 

A、利簋B、刻划符号 C、精细加工的石锛 D、遗址复原图

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汉书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10.有史家指出: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下列哪一时期?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11.唐高宗时,长孙无忌奉敕编修《永徽律》。

在当时朝廷中枢,《永徽律》编撰颁布的流程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御史台——尚书省

C、中书省——门下省——各州刺史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12.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盛行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的兴起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主要障碍是

①地方割据势力②西方宗教势力③外国侵略势力④民族分裂势力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4.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

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5.西方学者用三“G”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

A、传播上帝福音的虔诚和普世精神B、黄金属性的变化和经济生活需要

C、贪婪的黄金崇拜和奢华生活欲望D、弘扬贵族道德和骑士精神的使命

16.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B、罗马教皇C、马丁·路德D、贵族

17.某资料描述:

“十八世纪时,他因讽刺王室,曾被迫流亡海外。

他相信自然神教,认为天神启示的宗教是无知和欺骗的产物,一生为文化、政治和宗教自由奋斗。

可是他却不是绝对的拥护民主,因为基层民众多是无知的暴徒,一旦他们开始争议,则一切将归于失败。

”上述资料所指的欧洲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洛克B、孟德斯鸠C、卢梭D、伏尔泰

18.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实行两党制B、建立民主共和制C、实行联邦制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19.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②1812年战争的胜利引发了俄国民主意识的觉醒

③1855年战争的失败使废除农奴制呼声渐趋高涨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④

20.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中说道: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其“心灵紧闭”的表现

A、制定“大陆政策B、推行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

C、鼓励工商,嘉奖贸易D、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21.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地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2.《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3.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

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4.l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

胡适说:

(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导致了公车上书的发生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进步 D、推动了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25.20世纪初某思想家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6.阅读下列表格,导致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A、1870B、1919C、1922D、1945

27.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8.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9.据统计,在清末72家民族工业企业中,上海38家,广州8家,福州4家。

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类各级新式学校有259所;各类中外文报刊达60多种。

材料可以表明 

A、租界对上海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B、租界推动了上海市政现代化进程

C、上海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贸易金融中心D、上海走在近代经济文化现代化的前列

30.刘知幾认为历史学家要善于“辨疑”、“考伪”,“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刘知幾在此主要探讨

A、史德B、史学C、史才D、史识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

“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

”在中国,黄河、长江也被赋予“母亲河”的美誉。

对此现象的解读最深刻的是

A、大河流域发展了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 

B、灌溉农业促进了这些地区早期国家的诞生

C、没有大河流域就没有埃及和中国的辉煌成就

D、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早期古代东方区域文明

32.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33.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学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34.意大利学者奇波拉说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因为

A、它推动产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B、它开启世界向着整体性发展的序幕

C、它促使了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转型 D、它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5.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

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得到了完善B、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C、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D、垄断组织加强与政府间联系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公平与正义

材料一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右图是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她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天平表示“公平”,宝剑表示“正义”,塑像的背后刻有古罗马的法谚:

“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问题:

(14分)

(1)简述三则材料各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背景,之后各方分别采取哪些举措来逐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2分)

(2)以今日之见,谈谈你的体会。

(2分)

37.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

——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

材料三隋唐尤其是宋明以后,儒学在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具有官方哲学地位,统治阶级用各种方式向社会灌输儒家思想,儒家伦理深刻影响了上述国家社会各个方面。

——汪德迈(法)著,陈彦译《新汉文化圈》

问题:

(12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

(3分)

(2)材料二中“明显消极的因素”指什么?

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分)

(3)依据材料三,儒家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的?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谈谈你的认识。

(2分)

38.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为西班牙舰队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国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学者黄仁宇从此年入手,以“大历史观”来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一书。

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注:

“大历史观”,指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

问题:

(12分)

基于以上材料,试以“大历史观”谈谈你对明朝中后期社会的认识。

39.英国的崛起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

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

——《大国衰落之鉴》

问题:

(12分)

请以“机遇与创新”为主题,叙述英国崛起的历史进程。

40.张謇:

一位失败的英雄

年谱、日记与书信是人物研究最主要的三大资料出处,请阅读《张謇大事年谱》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江苏南通。

咸丰七年(1857),5岁,入私塾读书。

同治二年(1863),11岁,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启蒙书籍。

光绪二十年(1894),42岁,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放弃仕途。

光绪二十二年(1896),44岁,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兴建通州纱厂。

光绪二十八年(1902),50岁,议建广生油厂;筹建通州师范。

光绪三十二年(1906),54岁,任江苏铁路公司协理;筹办南通五属中学(今南通中学前身);创办吴淞商船学校。

民国元年(1912),60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推举为实业部总长;后因不同意临时政府以汉冶萍公司向日本抵押贷款,辞去实业总长职务。

民国二年(1913),61岁,在南通创办大聪电话公司。

民国四年(1915),63岁,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模范县”;继续从事实业、教育、慈善等地方自治事业。

民国八年(1919),67岁,创办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建立更俗剧场;开办南通公共汽车公司。

民国九年(1920),68岁,南通绣织局与女工传习所同时落成;成立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兴建南通大学基产处。

民国十五年(1926),74岁,购田三千亩作为南通师范与女师的基产(校田);七月十七日,病逝于南通。

——节选自《张謇大事年谱》

问题:

(25分)

(1)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分子转型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说明张謇“转型”指的是什么?

分析其“转型”的历史背景。

(4分)

(2)依据材料,概述“转型”后的张謇对中国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6分)

(3)胡适评价张謇说“他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他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15分)

 

闵行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学科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共75分,1-30每题2分,31-35每题3分,多选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D

C

B

D

C

A

B

B

D

D

B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C

B

D

B

B

D

A

B

D

B

D

C

题号

3分

1分

0分

31

D

A、B

C

32

D

A、B

C

33

A

B、C

D

34

C

A、D

B

35

C

B、D

A

非选择题

36.

(1)材料一:

(社会背景)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形成与发展;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矛盾尖锐、要求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2分)(完善举措)雅典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削弱贵族权利、扩大平民权利不断确立完善民主政治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2分)

材料二:

(社会背景)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广大平民不断开展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与疆域不断扩大、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之间和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之间的关系。

(2分)(完善举措)颁布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2分)

材料三:

(社会背景)先前的推举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特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朋党徇私舞弊、盘根错节。

(2分)(完善举措)隋开创科举制、唐宋时期从考试内容、规则等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科举的公正与公平。

(2分)

(2)公平与正义是维系社会进步与国家稳定的基石;政治的民主与法制的健全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保障;考试与人才选拔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体现。

(言之有理,任意一个观点即可,共2分)

37.

(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尊老爱幼等。

(任3方面内容,共3分)

(2)指等级制度(主奴等级);(1分)主要成因:

小农经济盛行;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控制等。

(任意2个角度,共2分)

(3)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学校主要教学内容,深受统治阶级的欢迎;儒家伦理深刻影响着社会各方面,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汉字也随儒家文化传播至周边国家。

(任4个方面史实,共4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融合、传承与创新等。

(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

38.论点3分、史实6分、组织3分。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总论)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正处在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

伴随着明王朝统治的由盛而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天崩地解的征兆,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进人了晚期发展阶段。

(分论中国)对内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对外方面,东方的倭寇和西方的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挑战迫使明朝政府采取收缩保守的对外政策(“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分论西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内,中世纪的欧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早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与中国航海势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相遇,使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再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发展之外了。

(结论)这些与以前历代王朝不同的境遇,造就了明代中后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多变的时代风貌,中国从先进到滞后,西方文明最终赶上并超越了东方文明。

39.史实10分,组织2分。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叙述成结构。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6世纪,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圈地运动、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客观上也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世纪,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89年确立了君主立制和议会至上原则,政治体制的创新,使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条件。

思想领域,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霍布斯和洛克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

18世纪后期,英国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排挤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并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

总之,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一波一波浪潮的推动下,英国抓住了几次历史发展的机遇并进行体制和技术创新,终于站在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型,英国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

40.

(1)转型:

指的是从状元到实业家(或从传统士大夫读书人转变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或从热衷科举和做官发财到投身实业,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

(以上答案任答一个得2分)

背景:

1894年的甲午战争击碎了中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甲午战争后,东西方联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分)

(2) 贡献:

(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兴办实业(办通州纱厂等)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参与立宪运动、维护民主共和为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了贡献

办学堂、开博物馆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兴办慈善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3)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观点:

能结合年谱将张弿置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视角下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胡适对张弿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张弿的人生历程折射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的曲折探索。

史实: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人物所处的背景等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