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39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穴推拿治百病.docx

经穴推拿治百病

经穴推拿治百病

资料来源:

江西抚州主治医师:

方欣概述:

一、手法的概念:

用手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以及肢体其它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而产生治疗作用。

因主要以手进行操作,故通称为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推、拿、压、按、捏等动作,这仅仅是简单的随意动作,没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也不必讲究动作规范,所以不能与推拿手法相提并论。

因此没有理论指导的随意动作是不能称为手法的。

二、基本要求

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病人体质、病证、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

均匀—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平稳性。

动作不能时快时慢,用力不能时轻时重。

柔和—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

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是软弱无力,也不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四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刚柔相济”,在临床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

三手法的特点

⏹经济简便

⏹无毒副作用

⏹疗效显著

⏹易掌握和推广

四、命名和分类原则

为了便于推拿的学术交流和对手法的学习研究,我们以手法的动作形态作为手法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在这前提下要注意历史遗留下来的并已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如一指禅推法,缠法等。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可归纳成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由于历史原因,手法以家传口授留传下来,推拿在临床辨证施治的手法和治法方面,形成了许多不同技术风格和学术特色的学术流派。

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就有三十多个流派,三百多种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一指禅推拿;扌衮法推拿;内功推拿;正骨推拿;指压推拿;小儿推拿;腹诊推拿;自我推拿等。

另外还有捏筋拍打疗法,经穴点穴推拿,四应六法推拿,运气推拿等。

六、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精神集中,手到神到。

2、医者要保持双手清洁和适当温度,勤剪指甲。

3、诊断明确,辨证施治,合理选用手法。

4、操作时,一般由轻而重,以病人对手法反应敏感度为准。

压力一般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

5、操作时间:

临床应用时,操作时间掌握得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但其长短很难做明确的限定,一般从两方面考虑:

(1)病在经脉关节或是在脏腑气血。

前者一般10—20分钟,后者15—30分钟或更长。

(2)选用何种手法。

一般使用摆动类及轻柔缓和的手法,时间可稍长些,而压力大、刺激强的手法,如按、压、点等手法,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不良后果。

另外,初次治疗,时间不宜太长,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和多少而灵活地掌握操作时间。

v七、手法的禁忌证

推拿手法具有比较广的临床适用范围,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禁忌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恶性肿瘤部位一般不应使用手法,以防止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使病情加重。

2.骨折部位不能贸然使用手法,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的错位,造成神经、血管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成为开放性骨折。

骨折经手法复位或骨折经包扎固定后在骨折部位的远端应用轻柔手法,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后遗症的发生。

3.正在出血或内出血的部位不宜用手法治疗。

即使四肢关节扭伤,局部肿胀疼痛,也应先作冷敷止血,待内出血停止后,方可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局部出血,带来不良后果。

脑出血的患者,亦应在出血停止后2周再行手法治疗。

4.皮肤疾病(湿疹、癣、疙疹、脓肿等)患处一般也不可作手法治疗。

5.皮肤破损、水火烫伤患处不能行手法治疗,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局部扭伤,同时伴有皮肤破损者,应在创面愈合后,再作手法治疗。

6.骨与关节结核患者不宜手法治疗,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

7.化脓性关节疾患不宜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8.妇女妊娠期、月经期腰骶部和腹部不宜作手法治疗,也不宜在四肢感应较强的穴位处采取强刺激手法,其他部位需要手法治疗,也应以轻柔手法为宜,以免出现流产和出血过多。

9.剧烈运动后极度劳累、饥饿状态等,或极度虚弱者不宜立即作手法治疗,以免发生晕厥现象。

10.醉酒后神志不清者一般也不立即作手法治疗。

第一节摆动类手法

以指、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的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

一、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因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治疗范围广泛,故有“手法宗一指禅”之说。

(一)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四指不着掌面,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都要放松,切不可挺劲。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肩部下垂。

上臂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手腕自然垂屈,不可将腕关节用力屈曲。

腕部放松。

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

总起来说,本法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

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刚柔相济,柔和有力,才能称得上为“一指禅”功夫。

(二)操作要求

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在拇指端或其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三)临床运用

本法由于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因而渗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

二、滚法

滚法是滚法推拿学术流派主要手法,由丁季峰老师在继承祖传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立的。

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称为滚法。

以其滚动之力作用于体表,刺激平和,安全舒适,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一)动作要领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肩部下垂。

上臂肌肉放松,肘部自然屈曲120~1400。

手腕自然屈曲。

腕关节部放松。

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旋转和腕关节伸屈的复合运动。

(二)操作要求

1、手法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2、压力、频率、摆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3、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三)与滚法的区别

滚法:

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之一。

动作要领:

腕部悬屈,掌握空拳,食中无名小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为着力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往返均匀的摆动(如圆球状),随着腕部的摆动,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在施术部位上作缓慢移动。

操作要求:

压力均匀,动作灵活,频率160次/分左右。

(四)临床应用

本法由于腕关节伸屈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较广,压力较大,掌背尺侧面着力柔和而舒适,故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地方。

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可用于有些神经系统疾患,软组织损伤和运动系统疾患。

三、揉法

吸附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作轻柔缓和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揉法分为掌揉,指揉两种。

为多种流派的辅助手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揉法

(1)用手掌大鱼际或掌跟或手掌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2)腕部放松。

(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做轻柔的揉动。

2、指揉法:

(1)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常用的有拇指揉;中指揉;食、中、无名三指揉等。

(2)腕部放松。

(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轻柔和缓的揉动。

(二)操作要求

(1)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2)频率120~160次/分。

(三)临床运用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老幼皆宜。

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胃肠道疾患,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

第二节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

用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

摩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五十二病方》、《内经》等著作都有记载。

摩是抚摩之意,主要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摩法:

(1)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

(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2、指摩法:

(1)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

(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

(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二)操作要求:

(1)动作要缓和而协调

(2)频率120次/分左右。

(三)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最适宜用于胸腹及胁肋部。

临床上常配合揉、推法,按法等使用。

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

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症常用本法治疗。

《内功图说》“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积滞”。

有活血散瘀的作用,用于外伤肿痛。

《医宗金鉴》:

“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二、擦法(平推法)

擦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之一。

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侧擦法)。

(一)动作要领

1、掌擦法:

(1)掌面紧贴皮肤,手掌自然伸直,手指自然伸开,腕关节伸直或稍背伸,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2、小鱼际擦法:

(1)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伸直。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小鱼际和手指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3、大鱼际擦法:

(1)大鱼际紧贴皮肤,掌指并拢微屈成虚掌,或手指自然伸开。

(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和大鱼际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也可运用肘关节屈伸往返直线移动。

(二)操作要求:

1、直线移动,不可歪斜,否则难以擦热。

2、向掌下压力适中,不宜太大,以皮肤不折迭为宜,用力要稳。

3、动作要均匀连续,往返距离要拉得长。

如果动作间歇停顿,就不能使热量深透而影响疗效,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则易擦破皮肤。

4、频率100—120次/分。

以上三法,以所产生的热量论,掌擦法较低,大鱼际擦法中等,小鱼际擦法最高。

临床中,三者可以选择或配合应用,不必拘泥。

(三)注意事项:

1、擦法应在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按摩乳之类,这样既可保护皮肤防止擦破,使擦的热量深透,还可是手法和药物的作用相得益彰。

2、擦法使用后,皮肤局部发红,已经类似轻度烫伤,因此不能再在该部使用其它手法,否则容易造成破皮。

所以在治疗时,擦法一般者是在使用其它手法之后应用。

但擦后可配合湿热敷,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

3、擦法操作时,医者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迸气,另外要把指甲剪平,防止戳破皮肤。

4、保持室内温暖,防止着凉。

(四)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症。

掌擦法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呼吸道疾患,消化道疾患以及体虚乏力等症。

大鱼际擦法接触面较掌擦法为小,适用于四肢部,尤以上肢部为多用。

常用于治疗四肢伤筋。

小鱼际擦法接触面积较小,如操作技术熟练,摩擦后可使局部产生灼热感,如擦腰骶部,可使温热透达少腹或至下肢。

常用于治疗腰背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及脾肾阳虚等症。

三、推法

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三种。

(一)动作要领:

1、用指、掌、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

2、在着力部位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二)操作要求:

1、用力要稳。

2、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三)临床应用

推法可用于人体各部,能增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可用于腰肌劳损,四肢肌肉酸痛等症。

推法可直接在人体练习。

四、搓法

(一)动作要领:

用双手掌面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厘正按摩要术》:

“搓以转之,谓两手相和而交转以相搓也。

或两指相搓,或两手相搓,各极运动之妙。

(二)与操作要求: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以上肢部为例:

病人坐势,手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略前俯,用双手分别合抱其肩前后部,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边搓边向指端方向移动,如此往返数次。

(三)临床应用: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是一种辅助手法,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放松肌肉的作用。

可直接在人体练习。

五、抹法

抹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之一。

(一)动作要领: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左右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

(二)操作要求:

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动作要均匀缓和。

抹法与指推法不同,指推是单方向移动,而抹法则可根据不同治疗部位而作任意往返移动。

二者用力大小相似。

(三)临床应用: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作用。

对头晕、头痛及颈项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第二章落枕

一、概述

落枕又称“失枕”,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是指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转颈失灵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多见于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节多发,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二、病因病机

(一)姿势不良如体虚过劳,睡眠枕头过高或过低,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多伸展状态,以致发生痉挛而致。

(二)外感风寒湿邪睡眠时露肩当风,颈项部感受风寒湿邪,寒性收引,湿性重浊,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而拘急疼痛。

正如《巢氏病源•失枕候》记载:

“头项有风在筋膜间,因卧而气血虚,值风发动,故失枕。

(三)颈部扭伤部分患者因颈部突然扭转或用肩扛抬重物,致使部分肌肉扭伤牵拉,发生痉挛或使颈椎小关节交锁嵌顿等而发生本病。

三、临床表现

(一)患者颈项一侧或两侧胸锁乳突肌僵硬、痉挛、疼痛,重者可波及斜方肌、肩胛提肌等。

(二)患者头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

(三)仰头、点头及转头等颈部活动受限,向患侧活动功能障碍尤为明显,甚者疼痛牵及头部,上背部及上臂部。

(四)患处痉挛的肌肉明显压痛。

如有外伤史者,可拍摄颈椎X线片以排除骨、脱位及颈椎病。

四、辩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二)取穴及部位:

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手三里、合谷、后溪穴、斜方肌、冈上肌等。

(三)主要手法:

滚法、揉法、拿法、点法、按法、摇法、扳法、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用扌衮法、掌揉或拇指揉法于患侧颈项及肩背部治疗,配合做头部前、后伸及左右旋转运动。

2.再拿颈项及肩臂部肌肉,使之放松。

3.以拇指端或屈拇指的指间关节桡侧缘点按以上穴位,使之酸胀痛“得气”为宜。

4.再作颈部摇法,使颈项作轻缓的旋转,摇动数次后,在颈部微向前屈位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病员能忍受的限度内。

5.最后在患部用擦法(合擦法)透热,以活血止痛。

五、按语

(一)睡眠枕头高、低适宜,勿过高,亦不要过低,天冷时颈部宜保暖,避免外感风寒之邪。

(二)推拿治疗该病手法要轻快柔和,颈部摇动幅度要由小到大,缓慢进行;扳颈法要排除骨折、脱位、肿瘤等疾患,扳动时不可强求响声而强拉硬扳。

(三)对疼痛明显者,要先点按天宗、手三里、后溪等穴,并嘱其缓慢转动头颈后按揉痉挛肌肉,待疼痛减轻后再进行摇扳手法。

(四)局部可配合理疗、热敷等疗法。

第三章梨状肌综合征

一、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推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梨状肌损伤或梨状肌孔狭窄综合征,是由于间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

二、解剖生理

梨状肌位于臀部中层,起自第2~4骶椎前面的骶前孔外侧,肌纤维向外下方穿过坐骨大孔出骨盆至臀部,形成狭窄的肌腱抵止于股骨大粗隆顶部。

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为两部分,即梨状肌上下两孔,在梨状肌上方有臀上神经和臀上动静脉通过;在梨状肌下方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通过。

三、病因病机

(一)损伤:

梨状肌损伤多由间接外力所致,如闪扭、跨越、下蹲等,尤其在负重时,髋关节过度外展、外旋或下蹲猛然直立用力,使梨状肌拉长,肌肉产生保护性痉挛,突然收缩,使梨状肌因牵拉而致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从而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

(二)变异:

梨状肌变异有两种类型:

一是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另一类是指坐骨神经高位分支,即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就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腓总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胫神经在梨状肌下穿出。

四、临床表现

(一)大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负重下蹲,部分患者有受凉史。

(二)臀部深层疼痛,疼痛可呈牵拉样、刀割样或蹦跳样疼痛,且有紧缩感,疼痛逐渐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

偶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下坠不适。

(三)活动受限:

患侧下肢不能伸直,自觉下肢短缩,步履跛行,或呈鸭步移行。

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

五、检查

(一)压痛:

沿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有明显压痛,有时压痛可扩散到坐骨神经分布区域。

(二)肌痉挛:

在梨状肌处可触及条索样改变或弥漫性肿胀的肌束隆起。

日久可出现臀部肌肉萎缩、松软。

(三)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当超过60°时,疼痛反而减轻。

(四)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不难明确诊断,但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臀上皮神经损伤:

以一侧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为主,痛不过膝,在髂嵴中点下方2cm处压痛明显,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

七、治疗

(一)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

环跳、居廖、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及臀部、下肢等。

(三)主要手法:

滚、按揉、弹拨、擦及被动运动。

(四)操作方法:

1.急性期: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侧,先用柔和而深沉的滚、按、揉等手法施术于臀部及大腿后侧,待肌痉挛解除后,适当弹拨肌腹,并点按环跳、委中、居廖、承扶、阳陵泉等穴,以酸胀为度。

随后顺推按梨状肌肌腹,使其平复。

2.慢性期(缓解期):

医者用较重的滚、按、揉等渗透力较强的手法施术于臀部及下肢,待痉挛缓解后,再弹拨条索样之梨状肌肌腹,同时配合点按环跳、居廖、承扶、委中等穴,作髋关节的后伸、外展及外旋等被动运动,以松解粘连,解痉止痛。

最后用擦法擦热局部。

八、注意事项

(一)梨状肌位置较深,治疗时不可因之而使用暴力。

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二)急性损伤期,不宜作深部针刺。

应卧床休息1~2周,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

(三)注意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刺激。

第四章颈椎病

一、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多发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

二、解剖生理

颈椎共有七节,椎间盘六个,椎管和椎间孔由椎体和椎弓组成。

滑膜关节是由下椎体上缘向上突起部与上椎体下缘的两侧缺陷部构成的关节。

颈椎的椎弓根较短而细,因此椎骨的上、下切迹较为狭窄,两者深浅也近似。

颈椎横突由椎弓和椎体相连合成。

其根部有一圆孔,称横突孔或椎动脉孔。

三、病因病机

(一)外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可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损伤(跌仆闪挫,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如会计、缝纫、刺绣、打字等工作),从而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增生物如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血管,就产生症状。

(二)内因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遍的内因。

颈椎间盘一般从30岁后开始退变。

椎间盘的病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其通透性逐渐降低,这样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至纤维化,椎间盘厚度减小,椎间隙变窄,脊柱稳定性下降,因此使后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减小,关节面易发生磨损而发生增生;同时钩椎关节面也因间隙变小而易发生磨损,造成关节突增生;由于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松弛,使椎体稳定性下降,从而椎体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各增生部位更易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

四、临床表现

(一)颈型以颈项僵硬、疼痛、颈椎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颈椎(正侧位)片显示: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有韧带钙化,生理曲度变直等。

(二)神经根型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和颈枕痛及枕部感觉障碍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三)脊髓型脊髓受压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致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

(四)椎动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表现为颈肩痛或颈枕痛、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临床症状。

上述诸症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

旋颈试验阳性。

TCD(经颅多普勒)提示供血不足等。

(五)交感神经型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肤温低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症状,一般无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

个别病人也可出现听、视觉异常。

(六)混合型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对颈椎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可以发现大多数患者在正位片上有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病变;侧位片上可见到颈椎生理前凸消失、变直或轻度呈角弓反张,椎体排列异常,椎体和关节突向前滑脱,受累椎间隙变窄,相邻两椎体的前缘或后缘有唇样增生,项韧带钙化等;斜位片上可见到唇形骨刺伸入椎间孔,椎间孔前后变窄等。

部分病例可见有小关节半脱位。

此外约有90%的五十岁以上的正常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椎体增生,这是正常的退变现象,如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不属颈椎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