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386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闽粤赣三省十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附解析

闽粤赣三省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联考

理综生物

1.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

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非洲猪瘟病毒

B.非洲猪瘟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C.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D.非洲猪瘟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不能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培养,A错误;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说明其也不能感染植物细胞,C错误;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明确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

2.下列关于人体内成熟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B.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以致于发生破裂

【答案】C

【解析】

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A错误。

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错误。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以致于发生破裂,D错误。

3.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时,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B.为使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来,可以用纸层析法,含量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D.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底物蛋白质是否被彻底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中有关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A错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快,反之则慢,B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C正确;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即使底物完全被分解,因为有蛋白酶的存在,加入双缩脲试剂也会出现紫色反应,D错误。

【点睛】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用无水乙醇试剂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也不同,所以用纸层析可以使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在扩散过程中被分离开来。

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

第1年

笫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解析】

A.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答案选D。

5.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C.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反射与反射弧、酶的特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涉及知识较多,要求考生熟悉相关内容并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分析选项作答。

【详解】食物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味觉,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味觉形成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经过了突触,因此会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B正确;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C错误;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D错误。

【点睛】神经递质、酶、激素的比较:

(1)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物质,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3)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6.从某种性状全为野生型的自然果蝇中,选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

研究发现,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基因表达的异常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

B.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能判断显隐性

C.若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能判断显隐性

D.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不一定来源于母本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可知: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A错误;双亲都是野生型,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而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因此无论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都能判断突变型为显性性状,B、C错误;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一定来源于母本,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既可能来源于母本,也可能来源于父本,D正确。

7.雌性荧火虫尾部的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称为荧光素酶系溶液),该酶能利用ATP能量,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形成能发出特定荧光的氧化型荧光素,荧光强度与反应体系中的ATP量成正比,利用该原理可测量不同萌发阶段种子样液中ATP的含量,实验方法如下:

步骤1:

比色杯(容器)中分别加人浓度为1×10-7 M、1×10-8 M、1×10-9 M、1×10-10 M、1×10-11M的ATP溶液0.2ml,向各比色杯中加人0.8ml荧光素酶系溶液,混匀后立即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比色杯发光强度,实验设定的温度为25℃,pH为7.4-7.8.以坐标图形式绘出ATP浓度与发光强度关系曲线.

步骤:

2:

将未萌发、萌发12小时、萌发24小时的玉米胚各10粒,高温处理后,经研磨、提取,获得组织样液.在设定的温度与PH值条件下利用荧光素酶系溶液测定荧光强度,从步骤1所绘出的曲线中查出相应ATP浓度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

(2)中高温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设定的温度与pH值应是_______________

(2)玉米胚组织样液中的ATP主要来自细胞的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萌发24小时后玉米种子该过程增强,但样液发光强度并无成正比增强,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玉米胚中酶失活,ATP含量不再变化

(2).25℃,7.4~7.8 (3).细胞呼吸(4).呼吸作用产生的ATP,转化为ADP并释放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ATP、细胞呼吸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详解】

(1)分析题意可知,步骤

(2)中高温处理,其目的是使玉米胚中酶失活,ATP含量不再变化;该实验目的是测量不同萌发阶段种子样液中ATP的含量,自变量为不同萌发阶段种子,因变量为ATP的含量,通过荧光强度检测,温度与pH值为无关变量,应该与实验

(1)相同,故温度为25℃,PH7.4~7.8;

(2)玉米胚组织样液中的ATP主要来自细胞的细胞呼吸;因为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用于各种生命活动,生成ADP并释放能量,故样液ATP含量变化不大,样液发光强度并无成正比增强。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实验中各种变量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作答。

8.图1示光合作用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A、B、M、N表示某种物质。

图2表示在25℃环境中,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知类囊体腔中的H+通过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当H+通过B时可以催化______合成,因此B的名称是______。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

________。

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________。

(3)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

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通过________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_______。

【答案】

(1).协助扩散

(2).ATP(3).ATP合成酶(4).不能(5).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CO2的速率较快(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7).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的题目,先分析题图梳理相关的生理过程,然后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解答。

【详解】

(1)据图分析,类囊体腔中的H+进入叶绿体基质时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类囊体膜蛋白协助,方式为协助扩散;题图显示,类囊体的膜蛋白可以控制H+进出,同时可以催化ATP的合成,因此B的名称是ATP合成酶;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但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因其他因素未知,则不能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在光照强度为D时,已经达到甲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此时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CO2的速率较快,故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

(3)叶绿素b呈黄绿色,叶绿素a呈蓝绿色,若要观察植物中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是否降低,可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两种色素带的宽度来检验;若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则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

【点睛】识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找准题图中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转折点是解题关键。

9.目前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1)若要用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

(2)下丘脑和垂体能及时有效地调节甲状腺的分泌量,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填“分级”或“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增加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的分泌量,说明它们还存在____________调节作用,体内这种调节机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发生后能被自身产生的抗体A结合,属于______________疾病。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_______及细胞Y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

【答案】

(1).耗氧量

(2).分级(3).反馈(负反馈)(4).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5).几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6).自身免疫(7).淋巴因子(8).增殖、分化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细胞Z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细胞Y为B细胞,细胞X为T细胞。

【详解】

(1)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功能,若要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所具有的这一功能,耗氧量是常用的检测指标;

(2)下丘脑和垂体功能衰退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增加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的分泌量,说明它们还存在负反馈调节,体内这种调节机制的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故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3)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故分析题意可知,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4)分析题图可知,细胞X为T细胞,故其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可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淋巴因子来抑制细胞Y(B细胞)的增殖分化。

【点睛】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10.某植物种群的植株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深红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复)等位基因(分别为R、r和I1、I2、i)控制,其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R基因对该植物花色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______。

I1、I2、i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深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3)红色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植株:

红花植株:

紫花植株:

深红花植株=7:

3:

3:

3,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后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红花植株,让该植株进行一次自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一定能确定其基因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的分离定律(3).RRI1I2和RrI1I2(4).8(5).RrI1i和RrI2i(6).2/7(7).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1I1或RrI1I1或RRI1i或RrI1i,其中当基因型为RrI1I1或RRI1i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红花:

白花=3:

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可知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基因对花色的控制途径示意图可知,白花为rr__或R_ii,红花为R_Ⅰ1_,紫花为R_Ⅰ2_,深红花为R_Ⅰ1Ⅰ2,

【详解】

(1)分析图示可知,该植物花色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且I1、I2、i互为非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深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R_Ⅰ1Ⅰ2(RRI1I2和RrI1I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白花为rr__或R_ii,共8种;

(3)一株红色该植物(R_Ⅰ1_)与一株紫色(R_Ⅰ2_)该植物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白花植株∶红花植株∶紫花植株∶深红花植株=7∶3∶3∶3,而7+3+3+3=16,说明双亲均为双杂合子,各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所以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RrⅠ1i和RrⅠ2i。

后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RR×1/4ii+1/4rr×1/4ii)÷[(3/4R_×1/4ii)+1/4rr__)]=2/7。

(4)因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_Ⅰ1_,即可能为RRI1I1或RrI1I1或RRI1i或RrI1i,当基因型为RrI1I1或RRI1i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红花:

白花=3:

1,故不能通过一次自交实验确定其基因型。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3)的解答,解答关键在于根据9:

3:

3:

1的变形,即不论后代的比值变化是多少,只要和是16,则F1为杂合子这一思路进行推导。

11.《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其中介绍的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几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的,民间老法生产腐乳为自然发酵,现代腐乳生产多采用优良的毛霉菌种进行发酵,现代化生产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豆腐为毛霉的生长提供了水、无机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大类基本营养物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不适宜制作腐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间制作腐乳时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灭菌。

(3)现代化生产流程中扩大培养时使用的培养基与毛霉菌种分离时使用的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培养基中加入了__________。

(4)生产上为了获取纯种的毛霉菌种,实验室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分离纯化菌种,然后从中挑出所需菌种。

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当豆腐上长出毛霉后,对豆腐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腐乳制作的后期要加入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的卤汤,其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碳源

(2).氮源(3).豆腐不容易成形(4).不需要(5).琼脂(6).平板划线法(7).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8).加盐腌制(9).酒精浓度过高则腐乳的成熟时间会延长;酒精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过程,熟记并理解腐乳的制作的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详解】

(1)豆腐为毛霉的生长提供了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四大类基本营养物质。

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因不容易成形,所以不适宜制作腐乳;

(2)民间制作腐乳时,淀粉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不需要灭菌;

(3)现代化生产流程中扩大培养时使用的培养基与毛霉菌种分离时使用的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毛霉菌种分离时使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加入了凝固剂琼脂;

(4)实验室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获得纯化菌种,该方法使用时为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通常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5)当豆腐上长出毛霉后,对豆腐要进行加盐腌制。

腐乳制作的后期要加入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的卤汤,其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原因是:

酒精浓度过高则腐乳的成熟时间会延长,酒精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点睛】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

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12.铝在土壤中常以铝酸盐的形式存在,可造成土壤酸化而影响植物生长。

铝能抑制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抑制根生长,破坏根组织。

部分植物能通过根部细胞膜上的苹果酸通道蛋白(ALMT)将苹果酸转运到细胞外来缓解铝毒。

可将ALMT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来培育转基因耐铝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得ALMT基因,则合成cDNA的过程中,反应体系内加入的物质除mRNA和ATP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将ALMT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______________片段中,以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

利用该方法导入的目的基因的遗传一般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启动子______________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位点,能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

ALMT基因的启动子有两种类型,其中α启动子能使ALMT基因在酸性土壤的诱导下表达,β启动子能使ALMT基因高效表达而无需酸性诱导。

则在获得转ALMT基因耐铝植物时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启动子,不使用另外一种启动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四种脱氧核苷酸

(2).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3).T-DNA(4).T-DNA可携带目的基因,整合并转移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上(5).RNA聚合酶(6).α(7).β启动子可使植物根细胞持续转运有机酸,导致正常土壤酸化,并影响植物自身的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

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合成cDNA的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还需要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和ATP提供能量。

(2)土壤农杆菌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片段转入植物的基因组,所以可将ALMT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片段中,以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

由于T-DNA可携带目的基因,整合并转移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所以利用该方法导入的目的基因的遗传一般遵循孟德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