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36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区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市某某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

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1综合说明

1.1项目选择的背景、必要性和编制依据

1.1.1项目背景

某某是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县区之一,我区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退耕区植被显著增加、局部区域生态状况初步改善,钱粮补助政策的落实到位使广大退耕户直接收益和增收,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耕地面积减少,退耕区内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后续产业没有平衡发展,林木在短期内又很难发挥效益,随着国家钱粮补助政策的即将到期,农民增收困难,生活得不到保证。

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问题,加快退耕还林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

依据某某(2008)48号文件《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了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搞好“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结合某某退耕还林区域基本口粮田、土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设,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进行自下而上统筹安排,编制了《某某市某某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实施方案》。

本次实施方案共选择10个立地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基本农田建设经验乡镇的66个行政村为项目实施地点。

1.1.2项目建设必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及退耕兑现轮次的减少,退耕还林区农民口粮田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基础。

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本次实施方案涉及某某麻洞川、临镇、李渠、川口、元龙寺、河庄坪、枣园、万花、柳林、甘谷驿10个乡镇66个行政村。

项目区人均基本口粮田1.35亩,人均产粮791公斤,退耕户人均纯收入1250元,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该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存在一部分不稳固户,停止退耕还林补助后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这些不稳固户大多地处偏远拐沟,长期以来国家农业项目建设没有覆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退耕后基本农田偏少,人均不足1.5亩,个别户人均只有5、6分,缺乏起码的口粮田保障,发展产业的能力也很差。

一旦停止补助,发生复垦反弹的可能性很大,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最大隐患。

因此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是退耕还林重点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下工夫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1.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4)《水土保持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6)《中央预算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编制大纲》;

7)《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保治[1996]6号文};

8)《某某市地方标准》(陕Q/30.2—84);

9)《某某土坎梯田施工技术要点》。

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

1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

12)《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试行)(国土资厅2005.1.18);

13)《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及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国土资厅2005.1.18);

14)《某某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15)某某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

16)某某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1.2项目区分布情况、范围及面积

某某2008年度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程项目区分布在某某市某某麻洞川、临镇、李渠、川口、元龙寺、河庄坪、枣园、万花、柳林、甘谷驿10个退耕还林重点乡镇,涉及66个村4652户27481人。

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坡改梯4498亩,窄幅梯田改造提高19105亩。

1.3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项目区包括某某麻洞川、临镇、李渠、川口、元龙寺、河庄坪、枣园、万花、柳林、甘谷驿10个退耕还林重点乡镇,涉及66个行政村。

截止2008年底,累计基本农田建设面积2470公顷,人均占有基本农田1.35亩;退耕还林面积5345公顷。

1.4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工程规模、实施进度安排和投资及效益

1.4.1建设目标与任务

建设目标:

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核心,从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方面入手,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改善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使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达到人均2.5亩左右,为构建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任务:

2008年度,我区规划新建增加基本农田4498亩,改造提高19105亩,按动态人口计算,参与退耕口粮田的人口,人均净增0.35亩。

项目区涉及10个乡镇的66个行政村,每个村新修和改造的面积详见附表4。

1.4.2工程建设规模

项目区新修坡改梯基本农田4498亩,改造提高19105亩,使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达到人均2.5亩左右。

1.4.3工程进度安排和投资

总工期从2008年3月15日至2008年11月15日,共245天。

总投资2068.20万元,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投资539.79万元,改造提高投资1528.40万元。

1.4.4项目实施后效益情况

项目实施效益抱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新修基本农田4498亩,每亩产粮食按照500kg,计算,可产粮食224.9万kg。

每公斤粮食按照1.5元计算,年收入337万元。

改造提高19105亩,每亩增产120kg,年增产粮食229.3万kg,年增收343.9万元.

(2)生态效益

①蓄水效益,由于涵养水源使得生态系统中水供给改善,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了条件;

②保土效益,拦截泥沙、控制土壤侵蚀、减轻下游江河湖泊清淤负担,保护和改善下游安全与通行;

③土壤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土地养分的流失,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肥力、微生物量、土壤渗透性、抗蚀性都会增加,进而也可防止土地沙化和石化。

④拦截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减少山洪危害,使降水资源得以调节和有效利用。

(3)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以后,将会明显提高基本口粮田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显著提高基本口粮田的产量,可以减少陡坡开荒的压力,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口粮田的增加和质量提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另外,部分经济产品的增加也为粗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就业机会。

增加基本口粮田产量,将为调整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口生存压力,以及协调区域经济体系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可以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

2.项目县概况

2.1某某自然条件

某某位于陕西省北部,延河中游。

属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区之一。

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9°14′10″—110°05′43″,与北纬36°10′00″—37°02′05″之间。

北依延川、子长,南接甘泉、富县、宜川,东临延长,西与安塞相临,境内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96公里,海拔高度860—1525米。

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1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8.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011吨/平方公里。

某某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

地层以中生代和新生代为主,中生代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形成的古地形是现代地貌形成的基础,经中更新世地壳的强烈抬升,形成了900—1500多米的古黄土高原,经长期水蚀和其它外营力的剥蚀,发展成今天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其特点是地面破碎,沟壑密布,山高沟深。

某某地势东北、东南高,中部隆起,呈两个环状向东倾斜的丘陵河谷地形。

全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宏观地貌以黄土高塬、丘陵为主,按其地貌组成要素和地形特征,全区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区:

即北部梁峁丘陵河谷区、南部梁峁丘陵河谷区和东南部残塬区。

某某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风大,冬季雨雪稀少,光热资源比较充足。

年平均气温9.4℃,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25.4℃。

多年平均降雨量556mm,最大824.2mm,最小328.14mm,降雨集中,历时短,易形成暴雨。

通过我区的两大河流为延河、云岩河。

土壤主要有黄棉土、黑垆土、红土等,其中以黄棉土面积最大,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63.87%。

某某植被分森林和森林灌丛草原两个基本类型。

南部有保存较好的地带性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自然植被为灌木草丛,生长稀疏,;北部自然植被稀少,河谷山坡有零星小片块状的杨林、白桦林及山杏林,大面积荒山为草本灌丛。

乔木树种有山杨、辽东栎、刺槐、榆树、毛白杨、白蜡等;灌木有山桃、柠条、狼牙刺、沙棘等;草本植物有冰草、铁杆蒿、羊茅、沙打旺、草木樨等。

2.2社会经济状况

某某辖11镇9乡3个街道办事处,611个行政村,总户数12.82万户,总人口40.3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7‰,农业人口20.76万人,农村劳动力6.96万个,人口密度105人/㎞2。

耕地面积36251hm2。

近年来,某某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各项工作全局,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止2008年底完成生产总值326.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粮食总产64541550㎏,平均单产1780㎏/㎞2,人均产粮480㎏/人。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71元。

截止2008年底,累计退耕还林108.3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0.1%,森林覆盖率达46.8%。

农村形成了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主导产业。

苹果面积累计达到36万亩,总产量突破10万吨,优果率达50%以上;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3.2万亩,牛存栏达4.8万头;各类弓棚发展到3.7万个,蔬菜产量8.5万吨。

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农田面积累计达到32.06万亩,乡乡实现了通柏油路,建成村级砂石路850.6公里。

2.3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

某某土地总面积3556km2,其中农地面积68330hm2,农地中,坡耕地为42856.29hm2,梯田7695hm2,坝地3750hm2,川台地2471.86hm2,旱地10260.86hm2,水浇地1296hm2;林地168054.66hm2,其中天然次生林86667hm2,人工乔木林30651.58hm2,灌木林33586.22hm2,果园5574.56hm2,经济林11575.3hm2,疏林地3014.28hm2;草地18238.64hm2;水域3626.54hm2;裸土裸岩地3052.34hm2;非生产地31046.73hm2;未利用地60179.81hm2。

某某水土流失面积315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7%。

水土流失主要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为主。

水蚀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两种形式,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坡的坡耕地,沟蚀使沟床下切,沟谷扩展,沟头延伸,重力侵蚀有崩塌、泻流、滑坡等类型。

建国六十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某某始终坚持大搞水土保持不动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截至2008年底,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1.31km2,其中基本农田20530hm2(梯田7695hm2,坝地3750hm2,水地1296hm2,川台地2471.86hm2),人工造林64237.8hm2(乔木林30651.58hm2,灌木林33586.22hm2),果园5574.56hm2,经济林11575.3hm2,种草15198.87hm2,封禁治理3014.28hm2,兴建大中小型淤地坝3950座。

某某市某某是黄土高原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也是某某市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其土地资源广阔,土层深厚,农业资源丰富,又是陕北举足轻重的能源石油化工业基地。

其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等。

2.4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口粮田建设需求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某某共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任务105.7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1.94万亩,荒山造林33.79万亩,历年面积保存率达到100%。

历年保存面积中合格面积100.45万亩,合格率达到95.2%;需补植面积3.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需补植面积1.5万亩,荒山造林需补植面积2万亩。

截止2008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0.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5.1%。

随着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也对一部分农户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主要原因是:

这些不稳固户大多地处偏远拐沟,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退耕后基本农田偏少,人均不足1亩。

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

广大群众对开展口粮田建设愿望迫切,积极性高涨。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3.1.1自然条件

该项目区包括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林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

地层以中生代和新生代为主,中生代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形成的古地形是现代地貌形成的基础,经中更新世地壳的强烈抬升,形成了900—1500多米的古黄土高原,经长期水蚀和其它外营力的剥蚀,发展成今天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其特点是地面破碎,沟壑密布,山高沟深。

该项目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风大,冬季雨雪稀少,光热资源比较充足。

年平均气温9.4℃,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25.4℃。

多年平均降雨量556mm,最大824.2mm,最小328.14mm,降雨集中,历时短,易形成暴雨。

通过我区的两大河流为延河、云岩河。

土壤主要有黄棉土、黑垆土、红土等,其中以黄棉土面积最大,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63.87%。

3.1.2社会及经济状况

该项目涉及10个乡镇,66个行政村。

总人口2.75万人,农户0.63万户。

农业人口6321人,农村劳动力0.63万个。

66个村总退耕面积5345亩,其中,退耕造林880亩,荒山造林4465亩。

2008粮食总产量2174万kg,人均产粮791kg,人均纯收入2322元。

3.2.2项目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某某认真汲取历史经验,从恢复生态植被和解决农民群众的长远生计出发,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成果巩固,重点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加快退耕还林重点区基本农田建设,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为了解决八年后农民群众“吃饭”的后顾之忧,重点围绕村边、路边、水边和流域沟道,狠抓基本农田建设和淤地坝建设。

截止2008年底全区基本农田29.37万亩,比退耕前增加了12.98万亩,全区人均达到了1.45亩。

基本农田在总耕地面积中占到了32.4%。

二是加大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力度,解决农民“花钱”问题。

坚持以退耕还林促进主导产业开发,以主导产业开发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近年来全区形成了山上苹果、川道瓜菜、拐沟养畜的产业格局。

截止2008年底,农村三大主导产业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

三是大力调整畜种结构,解决农民“放牧”问题。

某某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通告》,一方面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封山禁牧与发展草畜业的关系,逐步压缩羊子数量,大力发展牛、猪、鸡等便于舍饲、对植被破坏较小的畜禽,很好的解决林牧矛盾;另一方面区上成立封山禁牧督察队,乡镇成立禁牧管护大队,村设立专职禁牧护林员,三级联动,严查重处,基本实现了全面封禁,促进了生态植被自然恢复。

四是积极发展新型能源,解决农民“灶口”问题。

引导和扶持群众大力发展沼气、液化气、石油伴生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在农村人口中,使用各种新型能源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36%。

目前,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稳固户比例偏大。

从项目区整体情况看,项目区6036户退耕户中,有38.7%的退耕户在停止补助后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这些不稳固户大多地处偏远拐沟,长期以来国家农业项目建设没有覆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退耕后基本农田偏少,人均不足1亩,个别户人均只有5、6分,缺乏起码的口粮田保障,发展产业的能力也很差。

一旦停止补助,发生复垦反弹的可能性很大,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最大隐患。

3.3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现状

3.3.1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现状

项目区10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基本农田总面积2470公顷,人均1.35亩。

基本农田主要是梯田和坝地。

梯田1719公顷,坝地741公顷。

坝地分布在沟道村庄,梯田主要分布在残原村庄和川面村庄;按照“两高一优”要求,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数量为2-3亩;有高标准农田988hm2;具备改造提高条件的现有基本农田1482公顷。

目前项目区主要种植玉米、豆类、署类杂粮和部分经济作物。

各类作物产量不稳定,保收率较低,粮食人均占有355kg,不能自给。

缺粮的主要原因有:

基本口粮田不足,粮食产量低,土地肥力差,缺水。

保证高标准的2-3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解决好作物灌溉,项目区粮食产量发展潜力较大,可以保证粮食自给。

3.3.2项目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需求

2008年基本农田摸底调查资料显示,项目区现有基本农2470公顷,人均1.35亩。

重点退耕还林区退耕户中有38.7%的退耕户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依靠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停止补助后可能会出现生活困难。

只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产业开发,逐户落实成果巩固措施,力争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3亩,户均拥有一项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

项目区目前25度以下坡耕地有1253.79hm2,具备新建基本口粮田的地块有165块4498亩,适宜在该项目区新建坡改梯。

3.4项目区群众粮食生产及缺粮情况

3.4.1项目区粮食生产情况和缺粮情况

项目区有耕地9781hm2,其中基本农田2470hm2,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马铃薯、豆类等品种,生产面积分别占到粮食作物总生产面积的24.8%、15.2%、33.5%、16.9%,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42.1%、9%、34.8%、8.6%。

人均产粮380公斤/人。

退耕还林前杂粮基本能自给有余,小麦、稻谷百分之百通过购买来满足农民需要。

退耕还林实施以后,项目区部分农民的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蔬菜、果品生产面积相对提高,杂粮的生产面积相对减少。

项目区由于耕地总面积减少,人均基本农田只有0.09hm2,缺粮户68户562人。

缺粮户占到退耕户的2.98%。

农户生产生活来源主要靠退耕还林补助维持。

为了解决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农田少、群众缺粮严重问题,某某农业部门近年来在现有的农田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在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旱性强的旱粮作物新品种,有力地提高了旱粮作物结构的优质化程度。

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旱粮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合理间、套种技术,推广规范化、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实行公司-良种-技术-基地生产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旱粮生产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项目区现有土地后备资源4498hm2,增加农民基本口粮田,解决缺粮问题有很大潜力。

3.4.2项目区群众对基本口粮田建设的积极性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虽然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随着退耕还林兑现年限的到期,农民已经意识到增加口粮田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新型新农机的大量使用,农民对基本农田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兑现时限即将到期,退耕区农民为生计问题着想,对口粮田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

4建设目标、任务与工程布局

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搞好“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这一中心,以实现基本农田区域标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坚持新修和改造提高并重,建设和管理同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严格管理,提高质量,广泛发动群众,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4.1建设目标、任务

4.1.1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统筹规划,与全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水保项目做好衔接,加快项目区2—3亩基本农田建设目标。

并结合当地水土保持整体规划,符合《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要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钱粮补助年限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面临缺钱缺粮困难的退耕农户,实行已退先建,以建固退。

促进退耕农户粮食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因地制宜,对适宜于分户建设的地区,要鼓励因退耕而缺粮的农户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

同时,为便于水利、道路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和机耕机播等,尽可能集中连片。

可依据《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退耕农户无基本口粮田建设地块或建设地块不足问题。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坚持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进行;要把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灵活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设计,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明确区政府的事权和责任,明确退耕农户的权益和责任,坚持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注重实效;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范围要从严控制在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突出退耕还林地基本口粮田不足的重点乡、村、户,优先选择基层干部队伍强、群众基本好的县、乡、村进行。

工程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进,讲求实效。

4.1.2建设任务

按照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下达2008年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任务计划的通知》精神,某某实施退耕还林口粮田工程建设任务是新建坡改梯4498亩,窄幅梯田改造提高19105亩。

项目区分布在麻洞川、临镇、李渠、川口、元龙寺、河庄坪、枣园、万花、柳林、甘谷驿10个退耕还林重点乡镇,涉及66个村4652户27481人165个地块。

(详见某某2008重点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规划图斑登记表)

4.1.3建设目标

试点工程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同时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使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左右;1年后农民人均产粮达到自给自足600kg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粮食生产达到自足,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4.2土地利用调整方案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项目区内土地评查资料和成果,依据“国标”规定将各类型区土地划分为六个等级,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确定了六个土地类(即宜农果地、宜经济林地、宜林草地、宜草地、宜封禁地、难利用地)。

土地等级高的农林果牧用地适宜,等级低的一般不宜作农地,可依次作为经济林或人工草地和人工林地,最低的等级一般是难利用地,从全区的基本农田及水利设施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基本农田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