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318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docx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

4.5-2线段的长短比较

授课人:

徐波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147-149页,主要内容是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

2、线段是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

3、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5、理解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分倍,并学会用符号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画有关线段的图形或按照已知图形进行线段长度的计算;

1、让学生学习观察两条线段的长短,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会进行线段大小的比较,理解线段的中点的定义以及进行有关线段问题的计算。

难点:

有关线段问题的符号语言表示及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色粉笔,两根木条。

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法、运用类比、层层推进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是可以度量的以及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二、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1:

你和同学是怎么比较个子高矮的?

问题2:

怎样比较两根小木棍的长短?

提问:

你能从上两个问题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三、探究新知

(一)、线段长短的比较

问题:

怎样比较线段AB与CD的长短。

第一种方法:

度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

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 AB=5cm,CD=6cm,

∴ AB<CD

第二种方法:

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

具体步骤为: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课堂练习

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ABC,用折纸的方法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长短。

(二)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用什么方法画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呢?

(规定工具:

直尺和圆规)

已知线段a(如图所示),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画法:

1.任意画一条射线AC.

2.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3.在射线AC上截取AB=a.

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a.

点评:

尺规作图是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线段,是最基本的作图,这里只强调动手能力,会画即可。

课堂练习:

已知线段EF(如图),画一条线段AB=EF。

(三)线段的和、差

因为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所以两条线段的和(差)仍是线段。

如图,根据图形填空

AD=()+()+()=()+()=()+();

BD=()-()-()=()-()=()-().

课堂练习:

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线段AB=6cm,AC=1cm,则BC=cm.

2、已知点C在直线AB上,且线段AB=6cm,AC=1cm,则BC=cm.

(四)线段的中点

图中C点把线段AB分成了两段,AC和CB,且AC和CB的长度相等,此时我们把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中点知识的应用:

如果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那么:

AC=CB;AC=CB=

AB(二分之一关系)

AB=2AC=2CB(二倍关系)

思考:

找线段中点的方法有哪些?

找中点的方法:

(1)在纸上画一条线段,对折纸片,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重合在一起,那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这条线段的中点。

(2)量出线段的长度,把长度除以2,即得出中点的位置。

(五)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例1:

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AD有多长呢?

分析:

因为AD=AC+CD,所以可以先求AC和CD的长度

解: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

AB=

×6=3cm

又∵点D是线段CB的中点

∴CD=

BC=

×3=1.5cm

∴AD=AC+CD=3+1.5=4.5cm

师问:

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其它方法吗?

引导:

AD=AB-BD

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书写,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变式训练:

1、已知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4cm,BD=1cm,则CD=()。

 

2、如图,B、C为线段AD上的两点,点C为线段AD的中点,AC=5cm,BD=6cm,则AB=()

能力提升:

已知线段AB=30cm,点C在AB上,点M和点N分别是AC和CB的中点,求MN的长度。

分析:

如果想利用线段的差来求MN,则没有可以利用的已知条件。

本题可以利用的条件是点M和点N分别是AC和CB的中点,利用中点定义来找线段长度的关系,再运用等量代求MN的长度。

解: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

1、线段长短的比较:

①度量比较法(从数的角度);②重叠比较法(从形的角度);

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会作)

3、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仍是线段

4、线段中点的概念及找中点的方法:

①对折②除以2

5、线段中点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P150页3、4、5题

六、板书设计

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线段长短的比较

(二)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线段的和、差

(四)线段的中点及运用

(五)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

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

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

”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

(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教师提问:

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

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50,习题4.53,4

 

如图: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如果AB=4cm,那么AC=BC=2Cm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

AB(二分之一关系)

AB=2AC=2BC(二倍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