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280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2012年1月9日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古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共6分,每空1分)

1、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

(《氓》)

(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6)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葛怀敏为王德用妹婿,德用贬,亦降知滁州。

陕西用兵,起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泾原秦凤两路经略……范仲淹言其猾懦不知兵,复徙泾原路兼招讨、经略、安抚副使。

庆历二年,元昊寇镇戎军①,怀敏出瓦亭砦②,督砦主都监许思纯、环庆路都监刘贺等御敌。

军次安边砦,给刍秣未绝,怀敏辄离军,夜至开远堡北一里而舍。

既而自镇戎军西南,又先引从骑百余以前,承受赵正曰:

“敌近,不可轻进。

”怀敏乃少止。

日暮趋养马城,与知镇戎军曹英及泾原路都监李知等会兵。

……

俄报敌已拔栅逾边壕,怀敏入保定川砦,敌毁板桥,断其归路,别为二十四道以过军,环围之。

又绝定川水泉上流,以饥渴其众。

刘贺率蕃兵门于河西,不胜,余众溃去。

怀敏为中军屯寨门东偏,英等阵东北隅。

敌自褊江三、叶燮会③出,四面环之。

先以锐兵冲中军,不动,回击英军。

会黑风起东北,部伍相失,阵遂扰。

士卒攀城堞争入,英面被流矢,仆壕中,怀敏部兵见之亦奔骇。

怀敏为众蹂躏几死,舆致瓮城,久之乃苏。

复选士据门桥,挥手刃以拒入城者。

赵珣等以骑军四合御敌,敌众稍却,然大军无斗志。

珣驰入,劝怀敏还军中。

是夕,敌聚火围城四隅,临西北呼曰:

“尔得非总管厅点阵图者邪?

尔固能军,乃入我围中,今复何往!

”夜四鼓,怀敏召曹英、赵珣、李知和、许思纯、刘贺等计议,莫知所出,遂谋结阵走镇戎军。

鸡鸣,怀敏自谕:

“亲军左右及在后者皆毋得动,平明,从吾往安西堡。

以英、珣为先锋,贺、思纯为左右翼,知和为殿,听中军鼓乃得行。

”至卯,鼓未作,怀敏先上马,而大军按堵④未动。

怀敏周麾者再,将径去,有执鞚者劝不可,怀敏不得已而还。

使参谋郭京等取刍城中,未至,怀敏复上马,叱执辔者使去,不听,拔剑且击之,士遂散。

怀敏驱马东南驰二百里,至长城壕,路已断,敌周围之,遂与诸将皆遇害。

余军九千四百余人,马六百余匹,为敌所断。

初,怀敏令军中步兵毋得动,及前阵已去,后军多不知者,故皆得存。

怀敏通时事,善候人情,故多以才荐之。

及用为将,而轻率昧于应变,遂至覆军。

帝念之,赐谥忠隐。

(选自《宋史葛怀敏传》,有删减)

注释:

①镇戎军,地名。

②砦zhài,同“寨”。

③褊江三、叶燮会,地名。

④按堵,安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昊寇镇戎军侵犯B.为众蹂躏几死踩踏

C.怀敏自谕命令D.怀敏周麾者再第二次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体现葛怀敏“轻率”的一组是()(3分)

①怀敏为中军屯塞门东偏,英等阵东北隅②军次安边砦,给刍秣未绝,怀敏辄离军③既而自镇戎军西南,又先引从骑百余以前④怀敏召曹英、赵珣、李知和、许思纯、刘贺等计议⑤至卯,鼓未作,怀敏先上马,而大军按堵未动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刘贺部队溃散后,元昊的军队包围了葛怀敏,然后首先用精锐冲击葛怀敏的中军,取胜后,再掉头进攻曹英。

B.夜晚,敌军包围了城池四面,四鼓时分,葛怀敏召开军事会议,诸位将领献了很多计策,最后选用了结阵向镇戎军突围的策略。

C.葛怀敏驱马向东南逃跑时,后军很多人知道他将突围失败,所以没有跟去,因而都活下来了。

D.葛怀敏通晓时事善于观察民情,很多人推荐他。

等到他为将后,却是轻率昧于应变。

范仲淹曾经说葛怀敏不知兵,后来果然言中,定川砦一战,葛怀敏兵败身死。

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黑风起东北,部伍相失,阵遂扰。

(3分)

(2)尔固能军,乃入我围中,今复何往!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①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②。

面如田字③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

①南宋初年,吕本中历经艰辛,长途跋涉,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所感而做此诗。

②沉浮:

把信遗失了。

③田字:

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1)诗歌颔联从什么角度写雨?

请简析。

(3分)

(2)请简析诗歌尾联所抒发的诗人情感。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对作品的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欧也妮签署了自动放弃继承母亲财产的声明,可是老葛朗台却言而无信,虽然曾经庄严地许诺每月给女儿一百法郎,但到第一年的年底连一个苏也没给。

欧也妮开玩笑向他提起的时候,他不禁脸红了,赶紧去密室,回来时,将从侄儿那里拿到的全部首饰递给女儿。

B.欧也妮嫁给了德•蓬风,后随德•蓬风前往昂热。

在离开索漠前,欧也妮叫人将一直珍藏的查理的首饰熔掉,加上查理寄给她的八千法郎,铸了一个圣体显供台,送给她曾经为查理祷告过无数次的教堂。

C.袁绍等护送被张让、段珪劫持到北邙山的汉少帝、陈留王回宫,路上,遇到了带兵进京的董卓。

董卓厉声问道“天子何在?

”陈留王战栗不能言,少帝勒马向前叱问,显示出气魄胆识,让董卓大惊,于是暗怀废立之意。

后来,董卓立陈留王为帝,废了少帝。

D.周瑜死后,孙权委任鲁肃为都督。

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但是孙权见庞统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而且谈话中庞统轻视周瑜,所以不用庞统。

庞统长叹一声而出,并拒绝鲁肃为其写给刘备的荐书,自己径直前往荆州去见刘备。

E.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蜀军大败。

刘备在赵云的护驾下逃到白帝城,陆逊乘胜追击,路遇诸葛亮设下的八阵图。

陆逊入石阵察看,迷失其间,无路可出,幸得诸葛亮的岳父指点才走出来。

陆逊自叹不如诸葛,于是不再追赶,下令班师。

8、简答题(二选一)(字数在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相关的情节。

(2)《欧也妮•葛朗台》第九章,写老葛朗台看见查理母亲的梳妆匣,“像猛虎”一般扑去抢夺,即便女儿拿起刀子准备自杀,也没有改变主意。

但后来,他却突然改变了态度。

请简述他转变态度的原因及表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蚳鼃①曰:

“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

“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③以告。

曰:

“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

①蚔鼃(chíwā):

齐国大夫。

②灵丘:

齐国邑名。

士师:

官名,掌禁令、狱讼、刑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③公都子,孟子弟子。

(1)下列各项对于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蚔鼃辞去了灵丘长官的官职而要求担任士师,似乎是有道理的,是因为这个职位能向君王谏言,他还鼓励蚔鼃向齐王谏言。

B.齐人觉得孟子替蚳鼃出的主意不错,蚳鼃也照办了,而孟子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就不知道呢。

言下之意是,蚳鼃向齐王谏言,齐王不听,蚳鼃就辞职了;孟子也给齐王提过意见,齐王没有接受,为什么孟子却没有离开齐国呢?

齐人的话实际上是对孟子的讽刺

C.孟子认为自己和蚳鼃不同,自己既没有固定的官职,也没有谏言的责任,所以可以进退自如,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这也是孟子比蚳鼃认识更高明的体现。

D.这一文段是说“尽忠职守”的问题。

(2)请结合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谈你对上述孟子选段的认识。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

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

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起源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D.诗歌的特点

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B.汉魏时代的文学,重视内容,而认为形式是不需要考虑的,是个质胜文的时代。

C.六朝文学,重视形式,甚至认为形式可以超过内容,讲究形式过了头,是个文胜质的时期。

D.唐诗富有情趣,以诗为诗;宋诗富有理趣,别开蹊径,以文为诗,所以唐诗内向,宋诗外向。

12、联系文章内容,请解释第二段划线句子的具体意思。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政绩

小张和小李同时分配到一个山区乡工作,两人相处得挺不错,工作上也你追我赶,领导对他俩常常露出几分赞许。

乡政府一侧有条阴沟,附近的居民常把垃圾倒进沟里,经水一浸泡,便有一股恶臭的怪味。

小张就常常地掏那阴沟,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

小李也时时帮着干。

领导开会时顺手就抓了这么一个典型:

你看人家小张,当然,还有小李,人家能掏那阴沟,你们整天吊儿郎当,像个啥。

后来还是小李不知从哪找来几块废旧水泥板盖严了那沟,掏阴沟的故事才算告一段落。

小张主动到一个偏远村蹲点。

有三户人家住得更远,离那村子还有八九里山路,不通公路不通电,骑个自行车有时还要驮着过岭,一年到头最大的愿望就是混个肚儿圆。

小张经常去那儿,教他们一点种养技术,引导他们因地制宜搞发展,像种高山茶呀,贩野菜、挖药材,给这三户人家增加了不少收入。

有时看人家小孩上学交不出学费,小张还自个儿掏腰包。

领导知道后大加赞许,亲切地拍着小张的肩,意味深长地说:

不错。

后来那三户人家从山里迁了出来,据说是小李花了半年的口舌才说服了他们。

那一年,小张入了党;接着,小李也入了党。

每年6、7月,最怕的就是洪水。

山区乡没有大江大河,别的还好些,让人悬心的是那分布在全乡的十多座山塘水库。

由于年久失修,个个都像定时炸弹在那摆着。

那年雨水特多,有两座水库泄洪道排水不畅,暴满告急,随时有倒库的可能。

一场水库保卫战在一片吼声中开始了。

小张和小李一马当先,奋不顾身,为了抢堤护坝两天两夜没合眼。

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抗洪表彰会上两人双双评为先进。

第二年,乡镇换届,小张和小李变成了张副乡长和李副乡长。

张副乡长和李副乡长分别带队下村蹲点。

张副乡长雷厉风行,抓计划生育,清理尾欠税费……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李副乡长完成任务就要勉强一些,但他经常往水库上跑。

后来水库维修工程就上了马,李副乡长天天跑工地……

一年复始,张副乡长和李副乡长仍在各自村蹲点。

这年6月底,天像是豁了口子,雨哗哗地下个没完。

县乡不停地召开抗洪抢险工作会,抗灾成了当前最大的政治,并且制定了严格的组织措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乡党委书记在会上严厉要求各副科级领导,各自蹲好自己的点,各负其责,并要求把被子背到库坝上……

张副乡长不敢怠慢,组织群众准备好麻包,运到库坝,并组织120名青年突击队,分三批轮流值班,而自己干脆在库坝上搭了间茅屋,吃住都在那,日夜巡视。

这事被县报的一名记者登在报上。

县长见报后动了去看一下的念头,于是一个庞大的车队开进了张副乡长蹲点的村。

领导们不顾车马劳顿,换上高统靴,冒雨亲赴库坝。

到了坝上,领导们被感动了:

那山一般的麻包;几十名干部群众正在深挖泄洪道,个个淋得不成人形……还有那间风雨中的茅屋……县长握着疲惫不堪的张副乡长的手,用力地摇着,许久说不出话。

乡长见县长高兴,脸上光彩,执意请领导们到乡里吃顿饭。

县长豪爽地一挥手:

“可以。

车队经过李副乡长蹲点的村,秘书多事,说附近也有座水库,要不要去看看。

县长说:

“去嘛。

”可一到库坝,县长的脸就黑下来。

这里冷冷清清,唯有泄洪道哗哗的流水声唱合着没完没了的雨声。

“这是谁蹲的点﹖”

“是,是我们的一个姓李的副乡长蹲的点。

“人呢﹖”

“……”

“你去查一下,要从严处理。

”县长望着大家,痛心地说,“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对比!

天晴了,一切都过去了。

张副乡长出席县抗洪抢险表彰会去了;李副乡长收到了一纸处分决定书。

又一年,乡镇换届。

张副乡长就地提拔,当了乡长,李副乡长调到一个更穷的乡任副乡长。

临别,两人在小酒馆喝酒,喝到深处,两人都有点醉。

张拉着李的手,哽咽地说:

“李子,你,你,委屈你了……只有我了解你啊!

“别,张哥,我不怨谁。

我也高兴啊,这次你能提起来,我也算心服了。

真的,我高兴!

1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张常常掏阴沟,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小李也时时帮着干,可以看出他们追求上进,工作上是你追我赶。

B.小张经常去很偏远、很贫穷的三户人家那,并教他们种养技术,引导他们因地制宜搞发展,恰恰体现了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险的用心。

C.小李花了半年的口舌去说服偏远的三户人家从山里迁出来,是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D.李当了副乡长“经常去水库”和“水库维修工程上马后天天去工地”的行为,可以从上文“水库保卫战”那一语段中找到解释。

E.文章最后李的话,表现了李的无奈,伤心,也暗含了李对张通过这种表面政绩获得提拔的不满。

14、请分析两处划线句子的作用。

(4分)

15、文章最后,张说李是委屈的。

请结合本文分析李的“委屈”,并探究本文的主旨。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平明寻白羽

始终无法相信他去世的消息。

但他的的确确走了。

8月25日清晨我赶到红霞公寓他家里时,小小的客厅已布置起一个灵堂,正面墙上挂着他的照片,他用那许多人都熟悉的笑容望着前来同他告别的战友、朋友、学生。

我向他的遗像行三鞠躬后,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

他的女儿刘丹对我说:

“爸爸走得太突然了。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心脏,血压都正常,医生说活到95岁应该没问题……”他的女婿迟晨浩把我引进白羽的书房兼卧室,说:

“再看一眼吧。

”这间不到15平米的小屋被一张单人床,一组沙发,一排书柜,一张木桌塞得满满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和不止一拨的部队青年作家在这里聆听他的教诲,记得就有乔梁、刘兆林、宋学武、简嘉、唐栋等。

此刻,我环视这间屋子,他晚年常穿的那件格子夹克还放在椅子背上,仿佛他一会儿就会回来……

30年前第一次见刘白羽时的情景还像昨天一样清晰。

1975年秋,我当时在复刊不久的《解放军文艺》当编辑,编辑部在总政大楼内办公。

一天上班时路过文化部值班室,忽见里面坐了一位以前没见过的老军人,当时值班的人都是我们这些小干部,因为值班室的任务是听电话,写记录或喊电话,领导是不用值班的。

好奇的我禁不住走进去问这位老军人:

“您是?

”“我叫刘白羽,刚刚来的。

”“啊!

”我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60年代我上中学时有限的几本“藏书”中就有一本《红玛瑙集》,到后来都翻旧了,喜欢文学的谁不知刘白羽的名字。

早几天也听说大作家刘白羽从秦城监狱里放出来了,中央安排他到总政文化部工作,没想到竟在这里见到。

1975年还是“四人帮”统治时期,刘白羽虽然恢复了工作,但在总政文化部是“顾问”,不是部领导,所以也安排了他值班。

我说:

“我从中学就读您的作品。

”他听了问我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

我一一报来后,他说:

“今后我们可以常见面了。

”此后我很幸运地成了他的部属。

  

1984年已68岁的他,拄着拐杖上到老山峰顶,李瑛、陆文虎、我和佘开国4个人陪他同往。

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在安全系数不大的武装直升机上,在对方炮火射程之内的阵地上,我似乎对军人的涵义多了一些理解,对军人作家的使命有了一些感悟。

那次,虽是我们搀扶他上山,但实则是他把我们带上阵地,在阵地上他对战士们的讲话至今在我耳边回响:

“我年纪大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到前方的山上,我把他们带来这里交班,就是让他们知道,部队文化工作就是为你们服务的。

军营里有句话说:

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不是看你军装穿得周正不周正,要看你有没有军人气质。

接触他多了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他虽然很少穿军装,但一看就是一位标准的军人。

坐言其行,器宇轩昂。

他以大醇之人格铸就的作品华丽的雄浑,典雅的激情的风格,别人无法替代难以企及。

在百代过客的光阴中谁也无法长视久生,一些人老了,退了,便终日与叹老嗟卑为伴。

而他呢?

却愈到晚年愈见出姜桂之性。

老伴汪琦去世后,他极度悲痛又非常孤独。

儿女不在身边,只有20几岁的保姆、公务员与他作伴。

然而在80岁上下,一个靠手杖走路的人,竟然又飞过喀喇昆仑山,远航渤海海湾,在华北油田之后又访问了大庆,在鞍钢之后又去了宝钢。

还说:

“我的心时时激动,我恨自己老迈,不能深入生活,可是哪怕2000字的短文,我也未停止对生活的歌唱。

”在寻找答案时我翻捡出1995年——那时我已离开机关去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在编辑《新时期军事文学精选》一书时请他为散文卷作序,他在序的结尾写下这样一段话:

“跋涉是生命意义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全在于跋涉,作家的作品就是跋涉中的脚印。

生命会有终结,但脚印却将永远地留在这颗星球上。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对生命的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我把这段话引用在这里,希望我们的作家都能这样认识写作,认识生命的意义。

马克思说: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生存,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会洒下热泪。

”重读这段话答案似乎有了:

他以军人的脚步跋涉生命,无往而不胜!

他年轻时就喜欢上汉朝大将李广一次打猎中把草丛中一块大石头误以为虎,一箭射去,连箭羽都射进了石头的故事,并以边塞诗人卢纶以此故事为题材的诗名“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白羽”作了自己的名字;他喜欢平明时分,在《平明小札》中有过这样的题记:

“晨曦乍上,清气袭人。

这是我最酷爱的时间,最酷爱的所在,当然也有着我最酷的心境。

”他终于在最后一次看到平明后的一个下午告别了他一生都热烈拥抱的世界。

我寻他时,却看到箭羽一般的他没在了万丈晨曦中,那里,他要拥抱的第二个太阳正在升起!

(本文有删减)

13、下列选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简单的两句话,展现了作者不相信刘白羽逝世而又不得不接受刘白羽逝世事实的复杂心态。

B.“他晚年常穿的那件格子夹克还放在椅子背上”这样一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对刘白羽的怀念,而且无形中也体现了刘白羽的形象特点。

C.“我叫刘白羽,刚刚来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白羽刚从秦城监狱释放出来,因为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所以显得分外的低调。

D.1984年,已经68岁高龄的刘白羽,拄着拐杖上到老山峰顶,表现了他作为军人作家高度的使命感。

E.“坐言其行,器宇轩昂。

他以大醇之人格铸就的作品华丽的雄浑,典雅的激情的风格,别人无法替代难以企及”,这是作者对刘白羽作为军人作家崇高的人格以及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作者对刘白羽的敬仰。

14、请分点简析文章题目“平明寻白羽”的好处。

(4分)

15、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语意。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9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存在大量学生“在家上学”现象,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

其形式也呈多样化:

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规模。

材料二:

据报道,很多家长自己在家里给小孩办学堂,这样的“在家上学”的个案在不少省市已经成为一股风气。

相关报道更称这种“在家上学”的模式,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包括了中国台湾和香港。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

请简述理由。

(150字左右)(7分)

17、下面段落中有三处语病,指出有语病的句子并做修改。

(3分)

①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作塑料袋的历史不过50年以上,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

②全世界每年要消耗1万亿到5000亿个塑料袋。

③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④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⑤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戴维斯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和睡袍里,可他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灵则是被过多外在的因素胁迫着。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自主立意,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

(1)响穷彭蠡之滨

(2)茕茕孑立(3)静言思之(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艰难苦恨繁霜鬓(6)以手抚膺坐长叹

2、B.再两次

6、

(1)诗歌从视觉听觉角度写雨(1分):

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凸显下雨范围之广;(1分)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凸显雨势之大.(1分)(学生答“侧面”角度来写雨也算正确)

(2)用典,(1分)诗人借这李安民、班超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